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廣州人怎麼過小年,跟我們的風俗一樣嗎?

大家對於“小年”都不會陌生吧?每年的春節前一個禮拜,差不多就是我們所謂的“小年”了。相信不少年輕人是因為看到電視節目播放小年夜晚會,才知道這個特殊日子的。小年在早些時候是非常重要的日子,各個地方過小年的風俗都不一樣。下面,就來看看廣州人是怎麼過小年的吧。

廣州人怎麼過小年,跟我們的風俗一樣嗎?

  年廿三,在北方稱為“小年”,在南方則稱為“入年關”。所謂“入年關”,也就是開始感受到過年的氣氛了。

“臘月二十三,曬被洗衣衫;臘月二十四,清潔房邊地;臘月二十五,掃房撣塵土;臘月二十六,洗淨禽畜屋;臘月二十七,裏外洗歸一;臘月二十八,傢什擦一擦,臘月二十九,髒物都搬走。”這首民瑤説的是廣州郊區農村的風俗。廣州城裏風俗則是:二十三謝灶,二十四開炸,二十五蒸糕,二十六掃屋,二十七洗野(東西),二十八包粽,二十九貼對,三十團年。

1、“謝灶”
  進入“年關”做的第一件事,是“謝灶”,又稱“送灶”或“祭灶”。“灶”即“灶君”。古人的一種普遍觀念,是“萬物有靈”:什麼東西都有個神存在,比如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水井有井神,於是爐灶便有灶君。過去還有“官三民四家(水上居民)五”之説,即做官人家在農曆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舉行謝灶儀式。舊俗把祭灶日稱作“小年夜”。相傳這灶君每年這時候就要上天庭稟報他所在的那個家庭的情況,玉帝將根據其奏述,對各家或賜福或降禍,所以百姓對灶神很敬畏。“謝灶”就是送灶君老爺上天。祭灶的貢品有;一碗米、兩磚片糖、一封利是、一碗清水、一禮燒豬肉、一些蔗桔紙錢等。有些地方還有一匹紙馬,給灶君老爺代步飛昇。有的地方還特備一件黑衣、一雙黑靴。總之要讓這灶君吃得好,用甜品封他的嘴,又來去方便,好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講好話。又相傳灶君是大老粗,不識字,於是還得備好一張“灶君疏”。此“疏”用紅紙印刷,致祭者寫上閤家人等所做好事、地址、户主姓名等,邊燒邊默祝灶君老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拜時焚香燒紙,完畢便放爆竹,禮成。拜完食品放在米缸裏,叫做“責(壓)甕”。直至年卅晚,又把這灶君接回來,一起過年。

過去人家爐灶燒柴火,天天在家煮飯,對灶君很恭敬。現在時代大變,燒煤氣,工作忙,不在家吃飯是常事,再加觀念大變,還管什麼灶君。“謝灶”這一民俗,除老一輩婦人可能還會做做樣子外,幾乎可説已是壽終正寢。

2、廿四開炸
  送完灶君,第二日(農曆十二月廿四)開炸。炸炮谷、煎堆、沙壅等等。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任廣東學政的李調元在所着《粵東筆記》一書中記述:“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炮谷,以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煎之,名曰米花;以粉雜白糖沙入豬油煎之,名沙壅。” 另外廿四這天還炸油角、茶素、芋蝦等,以備春節之需。

3、廿五蒸糕
  廿五蒸糕。蒸年糕、蘿蔔糕、倫教糕、馬蹄糕、九層糕等等。“糕”、“高”同音,寓意是“新春步步高”。蒸糕沒開炸那麼麻煩,但跟開炸一樣,這個民俗現在也式微了。有些家庭還會做,更多的家庭是不做了。

4、廿六掃屋,廿七洗野
  廿六掃屋,廿七洗野(野,廣州方言:東西,物品),説白了就是大搞清潔衞生。過年前廣州人家基本上都要大搞清潔衞生,但農曆十二月廿六、廿七日人們還要上班,搞不搞衞生得看時間安排,各家不同。所以這個民俗事實上也已式微。

5、廿八包粽
  廿八包粽,有鹹肉粽、鹼水粽等。“剝而煎食,甚香。”(《粵東筆記》)。現在廣州人家在端午節前包粽,在過年前包粽的甚少。

6、廿九貼春聯
  廿九貼春聯,包括貼門對、橫額、單語等,單語多寫“天官賜福”、“新春大吉”、“萬事勝意”、“出入平安”、“恭喜發財”等。對聯有“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宇宙乾坤大,江山日月長”,“人壽年豐家家樂,國泰民安處處春”等等。春節前貼春聯在過去很盛行,幾乎家家户户都要貼。現在也不講究了,貼的不少,但不貼的可能更多。青年人更不在乎這個。

7、三十團年
  農曆除夕又稱大年夜,廣州俗稱“年卅晚”。團年的最主要內容就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吃團年飯,吃一頓最豐盛的晚餐。這個民俗一直沒變。但過去的人家團年不只是為了大吃一頓,還要祭拜天地、祖宗,接灶君。大户人家還在大廳上掛上歷代祖先畫像,稱“開真容”,並供以果品。神台鋪上台圍,地面鋪上地氈或地席。所有神位參花掛紅。家中有名人字畫的亦於是日掛在廳中。至於天地灶君,大概就沒人管了。不少人家更把這頓晚飯安排到酒樓裏,有些酒家一個月前就要訂定年夜飯。在酒家吃飯當然不會有任何祭拜。

小結:上文所説的都是廣州傳統的過小年風俗,但是很明顯,這些古老的傳統風俗都漸行漸遠了,現在大家都只是在大年七年級的前兩天開始忙碌,也沒有那麼多講究和花樣了,我們的傳統年味也因此越變越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