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宋元踏青是怎麼發展呢?宋元踏青發展

那麼在有個節日叫做踏青節,那麼這個節日可以簡稱為春遊,是孩子最喜歡的節日,可以跟同學或者家人外出旅遊。那麼在這樣的節日裏,有多少不知道踏青是怎麼由來的,是怎麼發展的呢?我們來看一下宋元踏青是怎麼發展的。

宋元踏青是怎麼發展呢?宋元踏青發展

  宋元發展
  經過多年的發展,融匯了寒食與上巳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於在宋元時期形成了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輔以春遊踏青的傳統節日。宋代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不過,宋代的踏青活動,大多集中在清明節。南宋《西湖老人繁勝錄》説:“清明節,公子王孫富室驕民,踏青遊賞城西。”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載,人們借清明上墳機會,在郊外踏青聚會,以至“四野如市”:“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節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樹之下或園圃之間羅列杯盤,互相勸酬。都城之歌兒舞女,遍滿園亭,抵暮而歸。”春天郊遊踏青,這個節令活動與清明節日結合在一起,相沿成俗,內容也為之一變,娛樂身心的意義取代了宗教祭祀的寄託,更加盛行了。宋時詩人吳惟信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墓笙歌收拾去,萬株揚柳屬流鶯。”對當時春遊自晝及暮,笙歌如痴的盛況可謂描摹得淋漓盡致。

南宋以降,踏青更盛。南宋周密在《武林舊事》卷三中説:“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總宜。杭州亦無時而不遊,而春遊特盛焉……都人士女,兩堤駢集,幾於無置足地。水面畫楫櫛比如魚鱗,亦無行舟之路。歌歡簫鼓之聲振動遠近,其盛可以想見。偌大的西湖中,竟至“無行舟之路”;長長的西湖岸邊,也“幾於無置足地”,這種熱鬧景象,即使在今天,也難得一見。”[2]

元代,踏青是一種常見的民間體育活動。喜歡歌詠而且強健有力的生命狀態的楊維楨在《崔小燕嫁辭》一詩中寫道:“崔家姊妹雙燕子,踏青小靴紅鶴嘴。”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到,崔家姐妹體態矯健,充滿活力,一改過去詩中的“美女”纖弱、慵懶、哀怨、嬌貴之類的感覺。

小結:以上就是宋元踏青是怎麼發展的介紹。有了這些介紹你們是不是對於踏青這個節日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

標籤:踏青 宋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