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傳説故事

很多的傳統節日基本上都會有屬於自己的由來和傳説小故事,二十四節氣之一的小暑也不例外,也許很多人只知道小暑就是一個簡單的節氣,但是大家有沒有了解過小暑節氣的由來和小故事呢?如果沒有就跟着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傳説故事

小暑的由來和傳説故事
  小暑表示夏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交小暑節氣。暑,表示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意指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正如諺語所説“小暑不算熱,大暑三伏天”,全國大部分地區基本符合。全國的農作物都進入了茁壯成長階段,需加強田間管理。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差不多是在小暑的前夕,為一年中氣温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户户多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櫃裏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民間説“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着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麼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准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於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傳説故事 第2張

伏日,古人説: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着錄。古書上説,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説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説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穀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説。

《小暑六月節》:”倏忽温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户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鸇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人體最旺盛的時期就是小暑了,人們在勞動或者鍛鍊身體的時候,記住不要太勞累,要注意適當的休息,保持身體的陽氣。

小暑的由來 關於小暑的傳説故事 第3張

小暑習俗

六月初六日為”天貺節“。據史書記載,此節始於宋代哲宗元符四年。”貺“即”賜“,即天賜之節。這是宋代皇帝在伏天向臣屬賜”冰麨“和”炒麪“之因,故稱天貺節。

頭伏蘿蔔二伏菜,三伏還能種蕎麥;頭伏餃子,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

頭伏吃餃子是傳統習俗,伏日人們食慾不振,往往比常日消瘦,俗謂之苦夏,而餃子在傳統習俗里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山東有的地方吃生黃瓜和煮雞蛋來治苦夏,入伏的早晨吃雞蛋,不吃別的食物。

徐州人入伏吃羊肉,稱為吃伏羊這種習俗可上溯到堯舜時期,在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説法。徐州人對吃伏羊的喜愛莫過於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伏日吃麪習俗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了。魏氏春秋: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裏的湯餅就是熱湯麪。荊楚歲時記: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五月是惡月,六月沾邊兒也應辟惡。

伏天還可吃過水麪炒麪所謂炒麪是用鍋將麪粉炒幹炒熟,然後用水加糖拌着吃這種吃法漢代已有唐宋時更為普遍,不過那時是先炒熟麥粒,然後再磨麪食之唐代醫學家蘇恭説,炒麪可解煩熱,止泄。

另外山東臨沂地區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説牛喝了身子壯,能幹活,不淌汗民謠: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小暑時節是台灣第二期稻作秧苗期第一期稻作黃熟的時候也是絲瓜、苦瓜、黃瓜、冬瓜的盛產期台灣周圍的海域是屬於温水海域,也是温水魚羣的羣聚時期基隆北方外海有小卷紅魽等漁獲,淡水海域則可捕獲黑鯛。

所謂小暑吃芒果代表這個時節是芒果的成熟盛產期台南縣白河鎮的蓮田盛產蓮蓬和蓮子,素有蓮花之家的白河鎮每年都會舉辦蓮花節 。

小結:其實這些由來和小故事都還是很有趣的,而且我們還有許多節日都有這些由來和小故事,大家可以多多瞭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