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有關於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説

大家有沒有去看過彝族火把節的盛況呢?如果沒有可以提早安排一下時間,今年的火把節沒有多久就要到來了,火把節作為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彝族這個少數名族最盛大的節日之一,那麼這個節日是怎麼來的,有什麼傳説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有關於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説

火把節由來和傳説
  雲南各民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説,各有各的特色內容。彝族關於火把節的傳説,實際上是以遊牧為主轉為以農耕為主之後,新的文化形態對原有文化形態的揚棄。這個傳説最大限度地保留了火把節來源的原始信息,也是最接近火把節源頭的一個傳説。納西族關於火把節傳説的諺語中保留了火把節來歷的重大信息,與《玉溪編事》、《祿勸縣誌》、《峒溪縣誌》中的記載共同對探究火把節的來歷提供了重要線索。大理和昆明一帶關於火把節的傳説,雖然遮掩了火把節的來源,但其“星迴節”的説法,一樣露出了火把節的源頭活水及深厚文化。

有關於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説 第2張

民俗文化
  由於長期的歷時性發展(時間維度上的)和地域性的演變(空間維度上的),火把節所呈現出的民俗文化內涵不可能還是早期那種單一形態,而是複合形態,含括了傳統社會的多種活動事項,包容着宗教、信仰、倫理、歌舞、技藝、民間審美等豐富的內涵。民間廣泛流傳的“火把節傳説”,就提供了分析和研究的可能性。

彝族地區素有“火之故鄉”的美譽,彝族人民能歌善舞,秉持着先人千百年傳承下來的音樂舞蹈傳統和口頭藝術,在火把節習俗形成的歌調、傳説乃至史詩表演等也當屬“人類口頭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宗重要傳承。

有關於火把節的由來和傳説 第3張

火把歌調
  彝族地區流傳着十分豐富的火把歌調,雖然形式多樣,但都有固定的火把歌調,由於彝語方言發音不同,大小涼山彝族稱之為“都則朵洛嗬”,“都則”即祭火,“朵洛”意為祝願,“嗬”即為歌。

雲南楚雄彝族諾蘇支系稱為“朵則朵額”,“朵則”意為祭火,“額”則是“玩”的意思。彝族的火把節歷來最為隆重,並逐漸衍成了成套的節俗歌調。在楚雄彝族的這一歌種中,包括有《燒火歌》、《送火歌》、《調》、《同樂調》、《火把節對歌》、《火把節祭歌》等等。演唱這些歌調的時間、地點和歌者亦各有所殊,如《燒火歌》由合户家長率領闔家在自家屋檐下的“節日火堆”旁圍圈齊唱,以示慶賀;《調》則由各家主婦獨唱,同時手託祭物(糧、鹽、酒、肉),直向自家菜地或糧田走去,邊走邊唱,當返回時,便採一株莊稼苗,示意已將人魂、畜魂和莊稼魂一併接回家來共度火把節,同時象徵迎來人丁清吉、六畜興旺和五穀豐稔之年;

《火把節對歌》僅供本寨人們聚會寨邊壩場對歌時所唱;《火把節祭歌》由〈生產和畜牧〉、〈獻酒〉、〈除祟〉、〈稻場祭經〉四部分組成,由祭司畢摩在火把節當夜進行祭祀時誦唸的歌調,反映了彝族以火除祟、祈神求福的原生宗教觀念。

楚雄彝族的火把歌調,唱詞多屬傳統相沿,五字韻句,詞頭句尾有相對固定的襯格,填以“哦夥嘀哩夥”、“阿夥喔、噢來”等類的虛詞演唱,其中部分歌調有較長的虛襯詞樂段,有獨唱、齊唱、對唱加和腔,一般不用樂器伴奏。各歌調以五聲徵調居多,羽調次之。在其徵調式歌調中,常出現徵、宮二重調式音韻交錯的現象,大多以上下樂句為主題演化成中、小型歌體和少量敍事歌體,採用二、三拍子

小結:火把節的盛大程度真的是非常的誇張,所以大家有機會的話可以去看看,相信去看過以後,一定不會後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