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中國少數民族水族完全解讀

水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有着悠久歷史人口不多的一個民族,我們知道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那麼,你知道水族人使用的是自己的歷法,他們有一種獨特而古老的文字叫水書?想知道更多關於水族的解讀?不妨隨小編一起去閲讀下面的文章,會有你想要的答案的。

中國少數民族水族完全解讀


一、水族簡介
  水族,主要聚居於貴州省南部及東南部地區的三都水族自治縣、獨山縣、荔波縣、都勻市、榕江縣、雷山縣、從江縣、丹寨縣、福泉縣等,僅這九個縣市就有水族人口369723人,佔全國水族總人口的90.86%。(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除此之外,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融安、南丹、宜山、環江、河池、都安、來賓,雲南省的富源縣古敢水族鄉、江西省吉安、吉水等均有少量水族人居住。並有零星散居於國內外的其他地方,如北京、上海、成都、廣州、重慶、貴陽、越南等地。不過這些散居於都市裏的水族人口總數卻僅為4000人左右。

水族的居住地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部的苗嶺山脈以南,都柳江和龍江上游。森林密佈,山水如畫,道道通水族適於農林業的發展,是貴州高原的魚米花果之鄉。水族在民歌中,常以“像鳳凰羽毛一樣美麗”來形容自己的家鄉。

水族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九阡酒”是水族傳統佳釀。水族有自己的歷法,水歷與夏曆基本一致,但以夏曆八月為年末,九月為年首。

水族,主要聚居在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和荔波、都勻、獨山以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黎平、榕江、從江等縣,少數散居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西部。水族主要居住在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及荔波、都勻、獨山榕江等縣,一部分分佈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部。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水族原來有一種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造字方法有象形、會意、諧音和假借,通用單詞400多個,則通用漢文。水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水族的名稱最早出現在中國明朝末年的文獻中。

二、水族的“江南”遷移説
  據調查,三都水族自治縣百分之八十多的老人説祖先來自江西省白米街朱氏巷。這反映主流説法。有些説祖先來自安徽。
  這種説法在水族民間流傳甚廣,主要來源於水族中幾個大的姓氏的族譜和某些志*記載,如三都水族自治縣廷牌鎮甲王村定華寨的蒙澤明,46歲,水族,平時也很喜好研究水族的歷史。他説水族蒙姓來於安徽鳳陽,是朱元璋時代來貴州平蠻夷留下的。傳最初居住在獨山城南,後遷至三都陽安鄉。《潘氏本源》也記錄潘氏始祖原來是“江南”省九江府人氏;《獨山州志》和《獨山縣誌》則都記載獨山蒙氏原籍“江南”省鎮江府,宋代來到如今的水族地區。此外,楊、石、王、吳、莫等水族姓氏,也流傳來自江西、湖南、湖北或者從廣東、廣西等省區,並説由於征戰才遷移過來。然而,一些人又認為這些所謂的“族譜”是封建社會水族知識分子為了避免民族歧視,為能夠有資格參加科考,不得已而為之,自編自撰的。孫易教授也認為:不是所有的族譜都是家族或者民族歷史的“活化石”。透露出來這樣的信息:表明水族大家庭在其形成的過程中已吸收了其他一些民族(包括漢族在內)的成分。

曾曉渝在《水語裏漢語藉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2002年)中則“根據侗台語的台語支、侗水語支各語言本族詞語以及中古漢語藉詞調類上的一致性,推測這兩個語支的分化時間大概不會早於隋唐時期。即認為水語(水族)僅產生於隋唐之後的一個後起民族。關於這一論點,我們只須從水族人今天仍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便知水語遠遠早於隋唐時代的洞居時代就已存在,即認為水族是隋唐後才分化岀來的民族之説站不住腳。

水族自稱為“任睢”,他稱水家、水家人、僚、水苗等,最早史料記載為“水家”、“水”者為唐、宋年間,《唐書·南蠻傳》始記載:“開元中,置莪、勞、撫水等羈縻州。”在我國曆史上,統治者曾在全國各地廣設帶有“撫”字的行政機構,美其名曰“安撫”、“關愛”百姓。唐王朝在今廣西的環江縣與貴州荔波縣接壤處也設立“撫水州。”然那時此地就已是“水族先民連並居住之區域。”顧名思義,“‘撫水州’的建立是唐王朝為安撫以水家人為主體對象的行政建制。”(《中國水族文化研究》潘朝霖、韋宗林著。)後來,由於歷史原因,水族稱謂偏引旁用,説為獠、僚、水仲等。1957年新中國政府正式恢復啟用“水族”之稱謂。但隨漁業的不斷髮展,水類動物悄然被世人稱為“水族”。這給來自遠古的水族族稱又塗上了一層莫名其妙的陰影。

按有關史籍的記載,結合水族語言、文化等特徵分析,水族最早可能源於顓頊時代的中原地區,這從水族人稱神龕為“娜幹”(山洞口)的“母語”特徵便知。直至商、周亡國以後,水族似乎有“融於”百越族系、荊楚族系的跡象。唐宋時期與壯、侗、苗、布依等諸民族交往融合,但其族稱“任睢(水人)”一直沒變。曾被漢人統稱為“僚”。後於唐始稱為“水”,明清時期稱為“水族”。

三、族源上的多樣説法
  1、西南的土著説
  水族源於南方“僚”、“俚僚”、“濮”、“夜郎”、“駱越”、“西甌”、“百越”、“南蠻”、“西南夷”、“東謝蠻”等。是地地道道的南方土著民族。由於我國南方少數民族的來龍去脈一直沒有統一的研究和確切定位,故造成今人把居住在幹欄建築裏的人們通通説成南方土著。這種攏統的“一把抓”的觀點我不贊成。人類搬遷到哪裏便會根據哪裏的條件而“入鄉隨俗。”很快地居住當地格式的房屋,並很快就被當地語言所滲透、影響。但他們卻不一定就是這裏的土著民族。

2、東謝蠻後裔説
  鄺福光先生根據史籍記載,結合水族語言、文字、習俗特徵等方面信息推出論斷,説水族的遠祖是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後居住在這一地域的,到了唐宋時稱為東謝蠻,劉日榮也贊同這種看法。

我也認為此説有些道理,由於受自然、社會條件的影響,古代的民族是經常遊移不定的,包括漢族在內的很多民族都曾經進行過多次大範圍的遷徙。如今居住在西南的大多數少數民族之間並非都是當地土著。例如彝族就是從古蜀國遷移過去的。更何況在民族的形成過程中,一直在不斷地吸收別的民族成分且本部族也會不斷轉化成他族。故此説即使成立,也僅為水族遷徙史中的後半部歷史。

3、龍番氏後裔説
  胡羽高先生於民國年間曾在其編撰的《三合縣誌略》中,根據《宋史·南蠻傳》記載,牂牁郡諸蠻進貢團的代表龍光進尊宋太宗令,演本國歌舞后自名其為“水曲”的記載,論斷水族因曲名而得御賜族稱,並説水族是宋代西南龍番氏的後裔。但孫易教授則認為:“史料中記載番龍氏演‘水曲’時用的是蘆笙伴奏,蘆笙並不是水族最擅長的樂器。”並且,如果水族是龍番氏的後裔,那麼,水族中以龍為姓的為什麼那麼少?

此説也遭到水族研究專家石國義先生的質疑,他認為“蘆笙既非本民族之樂,當不能以之名族。”再説從宋至今,不過千餘年,水族“膺天子之封”這麼榮耀之大事竟忘得一乾二淨而不知自己就是“水族”了嗎?況且今水族幾乎沒有龍姓,按宋史所載,宋代時撫水州轄地內有區、廖、潘、吳、蒙姓等,卻未提及龍姓(水族內雖有此姓),故此説不成立。

4、水上的族羣説
  學者從一些地名的字面上分析,又結合水族的一些風俗習慣,認為水族就是居住在今南方水上的羣族。獨山的萬大章在其著作《史地叢考》中就這樣説“至黔省南部土人,於苗仲諸族而外,有所謂水家者,其族人與漢人甚近。而荔波、三合間有水龍、水潘、水祥、水韋、水婆、水葛、水堯、水艮、水甫、水錯、水冬、水慶、水梅、水利、水岔十六大寨,稱十六水。又結合《蠻夷傳》‘然竊猶謂水曲水家之名’應是其民水居種水田之故。’以及史傳中所謂“‘夾龍江而居,亦種水田’是也”。推知水族乃因居住在水邊種水田而得名。

此説疑點頗多,南方諸多民族都住在水邊,都種植稻田,他們為什麼沒有被稱為水族呢?而獨山的天星、農力、羣力,三都的廷牌、磨石寨等村名不帶水,也不住在水邊。然其為何也是地道的水族講地道水語呢?

認為水族主體來源於外地(尤其是指漢族地區)遷來者。首推具有開水族文字研究先河之稱的社會學家岑家梧。他通過對水族文字的分析,結合有關水族族源的民間傳説,再根據水族由南到北的與別的台語民族不同的分佈,推斷水族是古代殷人的一支。

張為綱以水家姓氏、水家文字、水家*信習俗、水家水歌為證,也論斷水家是殷人後裔。即認為水族是外遷者,而不是本地土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