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基諾族民歌 基諾族民族類型

在中國的五十六個民族中,每一個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差異,但是這樣才形成了一個家。基諾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有着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民歌,這些都體現了基諾族人們的社會生活狀況。一起欣賞下基諾族的民歌吧。

基諾族民歌 基諾族民族類型


  在雲南神奇美麗的西雙版納,寬闊蜿蜒的瀾滄江畔,有一片茫茫羣山,這就是基諾人民世世代代居住的地方,基諾語稱作“基諾洛克”,漢語稱為攸樂[luo]山或者基諾山。這裏氣侯温和,雨量充沛,河溪縱橫,覆蓋着濃密的原始森林,是着名的雲南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首。基諾族除居住在基諾山腹地之外,在景洪市北部毗鄰的勐旺鄉補遠、科聯等村寨及以往南下游小黑江兩岸景洪市普文鎮、大渡崗鄉、勐養鎮、基諾族鄉至勐臘縣勐侖鎮羅梭江畔的曼崗村,再以東勐臘縣象明鄉,易武鄉曼乃祈新寨、舊廟兩村。少部分聚居。基諾族是國務院於1979年6月6日正式確認的我國第56個民族,計有人口23,979人(2013年統計數)。基諾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從語言上看,基諾語與哈尼族語有親緣關係。由於居住地域與氏族來歷的不同,又分為三個不同的胞族,即“烏優”“阿哈”“阿西”;阿哈與阿西是同一個老祖母的女兒,後繁衍成為兩個不同的胞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基諾族以農業為主,但生產水平低下,尚處於野火農耕,“刀耕火種”的山地農耕階段,同時也盛行採集和狩獵,這是社會生產方式由漁獵向山地農耕逐步發展的一種反映。社會結構基本上處於原始社會末期向階級社會過渡的農村公社階段,土地屬於村寨所共有,階級分化還尚未形成,還沒有進入到階級社會,直到新中國初期,某些村寨還保留着父系氏族大家庭的痕跡。過去,基諾族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祖先崇拜和圖騰崇拜也佔有重要地位。逢年過節和重要社會活動,都要舉行相應祭祀活動,在這些活動中,各種音樂藝術表現形式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勤勞勇敢、善良質樸的基諾人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勞動過程中,創造了自己豐富多彩、獨具一格的音樂藝術傳統,它是基諾人民各種文化藝術形式最集中最典型的反映。基諾族雖然人口不多,但他們的民間音樂財富卻非常豐富,基本上可分為民間歌曲和民間器樂兩大類。其中,以民間歌曲最為豐富,它猶如基諾山上一年四季都盛開的鮮花,爭豔奪目,竟放異彩。

  二
  基諾族的民歌,是基諾人民傳播歷史知識、生產知識、社會知識和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它貫穿在基諾人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反映的題材內容廣泛,體裁形式多樣。有唱述開天闢地、人類繁衍、民族歷史、民間故事傳説以及傳授生產知識和生活知識的“敍事歌”;有反映各種社會風俗禮儀的“習俗歌”;有反映各種社會生活內容的“山歌”“短歌”;有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情歌”;有載歌載舞的“舞蹈歌”,有與生產勞動緊密結合的“勞動歌”;有兒童玩耍時唱的“兒歌”;有哄幼兒睡覺時唱的“哄娃娃調”;還有由祭司演唱的反映各種信仰崇拜的“祭祀歌”等。

  敍事歌:
  敍事歌是基諾族最古老的音樂形式之一,由於基諾族沒有文字,自古以來,有關天地的起源、人類的繁衍、民族的遷徙、生產和生活的各種知識等等,都是通過敍事歌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因此,基諾族的每一首敍事歌,就是一部生活的教科書,一部動人的長大詩篇。敍事歌基諾語稱作“阿里車格嘞阿特”,“阿里”漢語譯意為“古老的道路”,“車”意為“延續、順序”,“格嘞”意為歌唱,“阿特”是聲音、歌調之意。

  在基諾族的敍事歌中,唱述開天闢地的有《阿嫫腰北》,“阿嬤”是母親之意,“腰萡(bé)”是她的名字,她是基諾族傳説中的人類女始祖,她造了天、造了地、造出了人類、創造了世間萬物。當大水滔天的洪荒來臨時,她讓瑪黑與瑪妞兩兄妹躲進了大鼓,拯救了他們。之後又通過她的啟示,讓兄妹二人成了親,種出了葫蘆,葫蘆被烙通了一個洞後,從裏面走出了基諾族、傣族、漢族、克木人等各民族……

  傳播生產知識的有《季節歌》,基諾語稱“卜則資”,他通過對一個稱作“赤子烏普魯”的智慧老人的描述,使基諾人知道了一年四季的變化,知道了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農活,因為這些規律是這位智慧老人通過多少年的仔細觀察後得出的認識。如春節備耕、燒山播種、薅地護秋、收割吃新米、糧食入倉、上山圍獵攆山、起蓋新房等,一直唱到第二年迎春過節為止。《季節歌》歌中,實際上凝聚着前人許多辛勤的勞動經驗和智慧的結晶。敍事歌中,還有演唱結婚來歷的《結婚歌》。

  在基諾族中,傳唱最廣的還有民間傳説故事《胎羅蒙莫米遮》,漢譯也稱作《巴奢的故事》或《貝殼歌》;在基諾族的原始宗教觀念中,“胎羅蒙莫”是“裴嫫”等女神們居住的上界;“米”是女人,“遮”是居住,意即“胎羅蒙莫上界下方居住的女人”,據説這個女人的名字叫“羅崴”。故事唱述了“羅崴”與同一氏族的堂兄相愛了,但他(她)們的婚事遭到了人們的反對,為了找到合理的依據,他們走訪了傣族土司,走訪了漢族大官,都未得到支持,最後決定雙雙殉情而死。殉情的結果是羅崴死了,但堂兄沒有死成。之後羅崴的靈魂想回到“司基作密”,而“司基作密”則是基諾族的發祥地,是祖先居住的地方,凡人死後,一般都要回到那裏去與祖先們相會。但凶死者不被祖先們所接納,為此她的靈魂只有到處飄蕩,最後是得到了“胎羅蒙莫”女神們的憐憫,讓她居住到了天界與人界相交接的地方,讓她成為女神們與人間交流的使者。民間傳説,她經常要到人間來尋找“情人”,凡被她喜歡上的男人,家裏面就會五穀豐登,家境興旺,有的就可以成為祭司,能與“胎羅蒙莫”的女神們通靈,成為人神之間交流溝通的橋樑。為此,基諾族的許多宗教習俗的形成都與這個傳説故事有關。故事情節生動,纏情綿綿,它曲折地反映了基諾族的社會形態由氏族內婚向氏族外婚過渡的艱難歷程。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基諾族中尚保留着同一氏族的堂兄妹之間可以戀愛但不能結婚的習俗,這種堂兄妹的情人關係基諾語即稱之為“巴奢”,實際上是氏族內婚(血緣婚)殘存觀念的反映。

  敍事歌中,還有的內容是敍唱某一個人的悲慘遭遇的《訴苦歌》,有着強烈的現實主義特色。如敍事短歌《我是車肖的女兒肖施》(基諾語“阿布車肖肖施”),歌中唱到:“我是苦命的肖施,我是車肖的養女,我從幽暗的森林裏逃出來,我從深深的草叢中走出來,不怕害羞地流落到了勞衄(nü)村,是因為繼父逼婚,他揪住我的頭髮,把我從高高的竹樓上踢下來……”歌聲悲切哀怨,敍唱了肖施姑娘淒涼的遭遇。

  演唱敍事長歌,大都在年節和喜慶盛典以及農閒的夜晚時,由閲歷豐富、受人尊重的老人演唱,典型的有《建蓋新房歌》和《結婚歌》,有獨唱和一領眾和兩種形式。這種形式也稱之為“篾桌邊的歌”或是“火塘邊上的歌”,意即“家歌”。一領眾和時領唱者唱一句,大家重複跟唱一句;相和的眾人一般都圍成圓圈,手拉着手前後自然擺動,按順時針方向緩緩行進,踏步而歌。通過這種歌舞形式,把豐富的知識一代代留給了後人,豐富的演唱內容,往往徹夜不息,通宵達旦。

  山歌:
  山歌調,基諾語稱作“呃扯格嘞咪”,“呃扯”是指基諾族崇敬的一位女神,也是歌調開始的襯詞,民間也稱她為“阿批呃唉”,“阿批”是老祖母;傳説是她給了基諾族的史祖“嚜赫”與“嚜妞”葫蘆種子,二人種出了大葫蘆後,是她用火柱烙通了葫蘆,從而走出了各個民族。所以,有的民歌的襯詞為“呃扯”,有的為“呃唉”,這是表示對這個老奶奶的懷念。“格嘞”是歌唱,“咪”是語言、話語。

  演唱山歌調,不受時間地點、環境的限制,歌唱內容十分豐富,不論是在山野田間勞動時或是村寨裏閒暇之際,都能聽到悠揚悦耳的山歌調和風趣的對歌。節日之際,歌手們甚至互相邀約起來,走村串寨,到其他寨子去對歌。山歌之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情歌。情歌基諾語稱“巴格嘞”,“巴”是有羣體、大夥,也有親情等意;“格嘞”即歌唱,廣義是指大家唱的歌,狹義一般是專指青年男女唱的情歌。根據男女雙方戀愛過程中的不同進展程度,以及依歌唱的內容又細分為《巴漂》,即見面的歌;《巴剎》,即互相讚美的歌;《巴波》,即送定情禮的歌;《巴押腳(音讀“jio”)》,互相思念的歌;《巴嘞》,求婚的歌等。情歌不能在家裏唱,也不能當着長輩的面唱。山歌調或情歌調,大都曲調悠長自由,優美動聽,有的唱詞長期以來已經約定俗成,成為相對穩定的模式。

  短歌:
  在基諾族的社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生活內容都可以作為歌唱的內容,也包括自己的遭遇、思想情感等等,通過長期積累,有一些短小優美,內容感人至深的歌調就流傳下來了,這種歌調一般較短小,詞曲相應穩定,與漢族的小調相類似,但節拍節奏沒有漢族小調(尤其是分節歌)那樣規範;相對敍事長歌以及隨心所欲對唱的山歌,被視為一種短歌,此類歌調至今還沒有相應的基諾語稱謂,但它卻是基諾族中流傳最廣泛、數量最豐富的一類歌調,我們甚至可以把它視為是基諾族中的流行歌曲。其中的內容,最多的還是表達愛情方面的內容,但不是談戀愛時候互相對唱的情歌,是自我感情的抒發。如:《花筒裙》《戴花的小姑娘》是小夥子對漂亮姑娘的讚美;《選情人》是姑娘對心儀小夥子的暗戀和單相思;《反覆無常的情哥喲》是對負心情人的埋怨;《鈴兒叮鐺響,小夥進村來》唱詞內容是:“大小鈴兒叮鐺響,可能是攤捐派款的進村來,仔細一看心歡喜,原來是想看而不敢看的心上人。”最典型的是《日思夜想的人啊你在哪裏?》(基諾語:“格要賒巴得勒”),這首歌流傳比較廣泛,曲調大同而小異,表達的是一個男子對情人竭盡心力的思念,歌中絕望地呼喊到:“日思夜想的情人啊!你在哪裏,你在哪裏,你在哪裏?你被一輩子從未愛過的大官帶走了;日思夜想的情人啊!你到一輩子從未夢見過的地方去了;日思夜想的情人啊!你乘上大象走了;日思夜想的情人啊!你騎着白馬、黑馬走了;日思夜想的情人啊!我沿着馬和大象的腳印,翻山越嶺一直跟着你;……日思夜想的情人啊!你到前輩人從未踩過的地方去了。”在基諾族的歷史上,曾經有一個非常漂亮的基諾姑娘被西雙版納的傣族土司納為嬪妃,懷孕以後,遭到了其他王妃的嫉妒和迫害,就逃回到了基諾山,之後生下了一個男孩;土司死後因無後嗣,這個男孩被傣族貴族找回來繼承了王位。自此,基諾族因與傣族土司有這層血緣關係,成為了傣族土司的舅舅家族,所以一直受到傣族土司的尊敬。在土司府的議事廳裏,還有一根柱子被稱為基諾(舅舅)柱,這首歌調是否與這段歷史有關,因年代久遠,已無法考證。隨着歷史的推進,到了民國時期,這首歌的歌詞在一些村寨發生了變化,變成了:“你被漢族的大官帶走了,你被漢族的花轎抬走了,你被竹筏子劃過江(瀾滄江)去了,你坐着有輪子的黃包車走了……”唱詞的與時俱進,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現象。

  在短歌中,有的曲調名稱是用樂器來命名的,但它不是器樂曲,都有歌詞;如《響篾調》《谷杆哨調》《三絃調》《直簫調》之類。《口弦調》唱詞表達的是:“姑娘我彈響了心愛的口弦,口弦優美的聲音,就是情人阿哥的歌聲。”《谷杆哨調》的歌詞是:“阿臘臘依阿臘臘,今生我不能得到你,雖然不能得到整個的你,但是能否得到半個你?今生不能得到整個你,我的十個心啊決不死。”(“阿臘臘依阿臘臘”是模仿樂器的聲音)。還有一些短歌是對醜惡現象的諷刺和鞭撻,如《不害羞的女人》《嫁到嚜託莫瓦村的懶婆娘》,是對好吃懶做的婦女的嘲諷。

  基諾族長期以來,受西雙版納傣族土司的統治,民國時期則是受到國民黨的盤剝,傣族土司及國民黨政府曾在基諾族中委任了一些村寨頭人作為他們的代理人,這些頭人有的便作威作福,深受羣眾痛恨,因此也產生了一些諷刺頭人的短歌,以表達羣眾的憤憤不平的心聲,如《喲皆、皆白當上了保甲長》等。

  習俗歌:
  千百年來,基諾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風俗習慣,它深刻反映着基諾族的社會形態、思想意識、宗教信仰、民族心理、道德觀念等,由此而形成為各種各樣的節日與習俗禮儀,在這些活動中演唱的歌調,我們稱它作“習俗歌”;這是用漢語對此類歌調的概括性稱呼,尚未有專門的基諾語詞彙;基諾族的“習俗歌”,也是民間歌曲中最豐富的一類。如春天的“備耕節”(年節),秋收時的“嘗新節”,收割以後糧食入倉時的“叫谷魂”,起蓋新房時的“賀新房”,結婚時的“賀新婚”,為青少年舉行的“成人禮”,以及喪葬祭祀等。在這些節日或儀式中,都有着許多不同的曲調來表達着不同的程序和內容。

  1、年節歌
  基諾族最熱鬧的節日是春天舉行的“備耕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基諾語稱為“特懋克”,這是“開始打鐵”之意;舉辦完這個節日之後,所有鐵製的農具就要請鐵匠鍛打修理了。節日選在春天百花盛開之際,各村寨自行選定吉日進行。節日的開始,是由村寨裏的長老“卓巴”敲響大鼓為標誌,第一首歌調是年輕人去請村寨的長老“卓巴”或“卓畲”敲響大鼓並宣佈節日開始的《請老人歌》(基諾語稱作“烏尤庫”),歌調唱完後,伴隨着老人敲響的鼓聲,羣眾高喊:“呃——,扯!扯!扯!”此時鋩鑼、大鑔也敲響了,大家高聲唱起《歡樂跳》(基諾語稱作“呃扯郭”)的舞蹈歌,載歌載舞,歡聚一堂。在歡騰的鑼鼓聲中,領頭的歌手唱起了表達節日的喜悦心情的《過年調》(基諾語稱作“苔羅阿咪格”),這是一領眾和的歌唱形式,節奏舒展自由,大家手牽手踏步相隨,身子自由地搖晃着。《過年調》演唱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也有對歌的形式,由兩位歌頭一問一答對唱,眾人齊聲相和。過年的時候,還有歡迎外寨親朋的《迎客歌》,也有向老人們敬酒的《敬酒歌》《飲酒歌》等。

  2、賀新房歌
  起房蓋屋,是基諾族每個家庭的重大喜事,所以基諾族建蓋新房的活動很隆重。蓋新房首先要把所有材料準備好,如果是全新的新房,事先房架已經搭好了,蓋新房的當天,只是把木頭的(或是竹子的)椽子捆綁在樑上,圍好竹樓四周的篾笆牆,再把屋頂的茅草鋪上而已;如果是老房子,一般茅草是三年左右一換,也被視作蓋新房;按照習俗規定,新房必須要在一天之內結束。慶祝活動中有着很濃重的宗教感情,清晨首先要請巫師(基諾語“摩丕”)來祭唱有關的祭祀歌,唱時在新房一側擺上一張篾桌,向寨神、山神等神靈和祖宗靈魂祭獻一隻公雞和若干祭品,以表達崇敬之情並祈求保佑新房建蓋平安順利。到了下午房屋蓋好後,舉行上新房儀式。首先由祭司“摩丕”唸誦請祖宗上新房的祭詞,之後才由家族中年歲最長女性老人率眾登上新樓,上樓時女性老人一手持火把,另一手持掃帚,邊上邊把梯子上的塵土掃乾淨,口中禱唸着吉利詞,進屋後首先把火塘點燃。之後是家庭的户主及户主的舅舅,率全家老小上新房;户主一手持火鉗,另一手持釘錘,每上一級樓梯,敲打一下,樓梯一般為九級,這是基諾族最大的吉利數,邊上邊唸叨:“一年、兩年、三年……九年。”表示年年吉利,歲歲平安。之後圍繞火塘順時針轉三圈,也要邊轉邊祈禱,希望祖宗保佑,家道清潔平安,無病無災……以上儀式結束後,開始歡迎客人登上新房。首先上樓的是村寨裏受人尊敬的七個長老,他們是村寨裏推選出來的領導者,客人們排着隊一起上新房要唱《上新房歌》(基諾語稱“作西達”),演唱是採取一問一答的對歌形式。然後由祭司“摩丕”主持舉行殺牛祭祖儀式。當晚,在歌手的領唱下,大家齊聲相和的是《建蓋新房來歷歌》(基諾語稱“作則特兒”),演唱的調子稱為“剎鍋克也”(譯意為“歌舞調”),演唱內容十分廣泛,可長可短,長者通宵達旦,短者也要到子夜方休。歌唱內容要從古時候人類為什麼要蓋房子、人類怎樣學會蓋房子等傳統的敍事長歌開始,再唱主人家這一幢房子的興建過程,最後是對主人家的祝賀。唱時領唱歌手坐在火塘邊上,其餘羣眾不分男女老少,圍成圓圈,手牽着手,搖晃着身子,緩緩移動,順時針方向踏步而歌。眾人相和的唱詞基本是重複領唱者的歌詞內容,實際上這就是一個傳承歌聲和知識的寓教於樂的過程。整個活動,都在歌聲中進行,非常熱鬧。這首歌舞調,演唱時由於男女聲音高的差異,在大家相和時,偶爾會出現相距四度、五度的二聲部,甚至是多聲部的合唱現象,但尚未形成為有規律的、相對穩定的模式。

  3、婚俗歌
  基諾族近代以來實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對偶婚(氏族外婚),雖然婚前有戀愛自由,但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來説,父母還是尊重兒女的選擇的,但其中舅舅的意見也有很大的主導作用。反映男女婚俗的有《提親歌》《定親歌》;結婚之時有新娘女伴們催促新娘《穿嫁衣》的歌(基諾語:“搞西瞟堵”),姑娘們送夥伴上路的《送新娘歌》(基諾語“米西賒嚜”),新郎寨子去迎娶新娘的《迎親歌》,歡迎賓客的《宴席歌》,長者祝賀新郎新娘的《祝婚歌》,這些不同的歌調,貫穿在整個儀式活動中,充滿着喜慶和歡樂。結婚的當晚,村寨長者要演唱敍事長歌《結婚歌》,內容非常豐富,有婚嫁的來歷,有婚後為人處事的道德教育,有生活知識、生產知識教育等等,屆時由兩位歌手領唱,一對一答,大家齊聲相和,踏步而歌。

  4、喪葬儀式歌
  這是與喪葬過程相配合的若干歌調,有子女在棺木前哭唱的《哭喪調》,有向死者祭獻飯菜的《獻飯調》,有安慰死者靈魂、敍唱死者生前功德的《送喪調》(基諾語稱“阿畲叭咪”);還有為死者靈魂指路,讓其回到祖先居住地“司基作密”的《指路調》(基諾語稱“腰擴提嚜”)等。《指路調》演唱時用兩支音高相距一個大二度音程的無按音孔竹笛(基諾語稱作“尼貝”或“西貝”)伴奏,很有特色;送葬完畢,這兩隻竹笛就擱置在墳前作為祭品,不準帶回村寨。演唱的內容是要求死者的靈魂“上邊的路不要走,那裏有螞蟻堆裏的螞蟻守着,下邊的路也不要走,那裏有‘託託鬼’守着,你要順着中間路走,走到山茅草搭的棚子裏等着……”要一直把死者靈魂送到祖先居住的“司基作密”(即指“陰間”),與祖先的靈魂相聚。如果是非正常死亡者,是不能回到“司基作密”去的,送到九岔路口時,該走哪一條路,要由稱作“赫要背旨司”的神靈來指路。

  基諾族民間其他的習俗還有秋收時的“嘗新節”,收割以後糧食入倉時的“叫谷魂”,以及為青少年舉行的“成人禮”等,都有相應的儀式和歌調,因是在各自家庭舉行,不再一一列舉。總之,“習俗歌”深刻地反映着基諾族人民各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不僅演唱內容非常豐富,而且歌調也各不相同;演唱形式更是多姿多彩,有獨唱、對唱、齊唱、一領眾和等,有的有樂器伴奏,有的則是載歌載舞;它們生動地展現了一幅幅動人的民俗文化藝術圖景,有着濃郁的民族特色。

  兒歌:
  兒歌,基諾語稱作“繞古瑪格嘞”,“繞古瑪”是兒童,“格嘞”是歌唱,譯意即兒歌。這些歌調,大都是晚飯後,由七八歲至十二三歲的男女兒童在村寨中心開闊的場地上娛樂時唱的歌,因此也把它們稱作“玩場歌”(基諾語“阿得得莫”)或者“半大娃娃歌”。

  基諾族的兒歌非常豐富,在基諾族民歌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不僅內容豐富,而且每首曲子旋律各不相同,各村寨的調子也互有差異。僅1980至1986年間,省州縣三級音樂工作者為編撰《中國民間歌曲集成·雲南卷》,先後到基諾族村寨採集到的基諾族兒歌就達100多首,除去重複的以外,不同旋律及內容的也有近80首之多(很多村寨還沒有采訪到),其數量為雲南26個民族的兒歌之最。

  兒歌實際上就是基諾族對兒童進行啟蒙教育的生動教科書,寓教於樂,生動活潑。所演唱的內容從周邊的人和事直到所生活的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從天上到地上,從山上到水中,從動物到植物,真可謂包羅萬象。這些兒歌有兩種演唱方式,一種是單純的歌唱形式,另一種是歌舞形式的“玩場歌”,為齊唱形式。在玩場上首先唱的是《邀約夥伴歌》,歌中唱到:“夥伴們,夥伴們,村子中間來,玩場多寬闊,大家來玩吧。如果你不來,我們就沒伴,究竟來不來,陽台上來説一聲,打開門來説一聲,如果不來了,我們去找新夥伴。”此後演唱的內容就比較自由了,如《圍成圓圈來跳舞》《盪鞦韆》《彎彎膝蓋多優美》《赤腳來跳舞》《勾勾腳》是屬於邊舞邊唱的舞蹈歌。

  《掐苦涼菜》《黑葉子的苦涼菜》《摘野果》《撿螺螄》《挖山藥》《大家去採“勒索”花》《挖竹筍》《掐南瓜尖》《竹竿打桃子》《奶奶去哪割馬草》《蘆穀米顆粒好》《荒山坡的大青樹》《我家的火山地》等,是傳播勞動生產知識的;《口弦調》《鑼鼓十面分兩排》《小小竹筒敲着來》《竹牛鈴》等,與基諾族民間樂器有關;《數星星》《星星和月亮》《圓圓月亮升起來》等,歌唱的是天空的自然景象;《小鳥快快躲雨吧》《螢火蟲屁股亮》等,是對大自然中的各種動物的認識;《漢族商人哪裏來》《騎馬的漢官進村來》《漢族的牛幫從哪裏來》《上新房》《孤兒歌》等是對基諾族社會生活的觀察和認知,對社會生活中醜惡形象的嘲諷,以及對老人的關心和愛護之情,對自己淒涼身世的哀歎……在基諾族的兒歌中,很多歌詞並非我們想象的那樣“完整”,有的每句(或者每兩句)唱詞之間並沒有互相關聯的邏輯關係,一首歌的內容往往讓人覺得“東拉西扯”或者“不完整”,所以按成年人的思維觀念翻譯為漢語時,非常困難,甚至“不知所云”。這恰好就是兒童內心世界對外部世界的直觀反映,很有趣。其實許多民族的兒歌中,都有這種文化現象。

  哄娃娃歌:
  基諾語稱作“厄勒勒嗷築”,“厄勒勒”是吃奶的幼兒,“嗷”是哄,“築”是乖,意思是“把娃娃哄乖”,在歌唱中即是指“哄娃娃的歌”。不同的村寨,有不同的歌調,雖然旋律與歌唱內容有一定差別,但風格基本一致,調式相同。這種歌調委婉深情,娓娓動人,歌唱時速度與節奏較自由,歌詞有奶奶哄孫子孫女睡覺時唱的、有媽媽哄子女睡覺時唱的。

  勞動歌:
  在過去,基諾族的主要生產方式,是以“刀耕火種”為特點的熱帶雨林山地農業,但是男子的狩獵和女子的採集,也是重要的生活資料來源。反映基諾人民狩獵生活習俗內容的歌調,我們把它稱做“狩獵歌”①。基諾族狩獵歌的一個顯着特點,是要用七個不同音高的竹筒伴唱,因此又常把這些歌調叫做“竹筒調”,伴奏的竹筒有兩種不同形制的,一種粗竹筒製作者是打到野牛、大馬鹿、野豬等大野獸時敲的,叫做“布咕”;另一種是細竹筒製作者是打到麂子、巖羊、小野豬等小野獸時敲的,叫“奇闊”,其音階音位排列均為5、1、2、3、5、6、1(高音)。其中有獵獲而歸的《獵歸調》,歌唱的內容很簡單,是對被獵殺的野獸獸魂進行安撫,告慰獸魂回到家以後“糯米飯糰祭獻你,紫米飯糰祭獻你”,在回家的路上邊走邊唱。有表達喜悦心情的《歡慶調》,這是在回家寨子之前,在一個約定俗成的地點將野獸宰割後平均分配時唱的,歌唱內容是對基諾族古代一位狩獵英雄的讚頌,以表達大家的喜悦之情。有當晚用獸頭煮稀粥大家公享的《煮頭調》,內容詼諧有趣;在《阿西阿哈支壓木》的歌中,是對偷吃壓木下的獵獲物者的揭露和咒罵,但也為我們透露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古代基諾族的阿西、阿哈兩個胞族,曾在北部的吉坐山樑上,用圓木築起了一道長達幾十里長的木牆,每隔一段距離,就開一個豁口,只要野獸從豁口出去,碰到機關就會被巨大的圓木打下來擊斃,對於基諾人來説,類似於漢族修建的古代長城。在基諾族的“狩獵歌”中,反映的內容還有捕捉動物的《支釦子》,也有的是對膽小鬼和懶惰者的諷刺。

  基諾族羣眾起房蓋屋時上山砍伐樹木,在把木料拉回寨子的勞動過程中,要唱起一領眾和的《拉木歌》,以協調勞動的步調。

  祭祀歌:
  在過去,與基諾族低下的生產力相適應,基諾羣眾主要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同時也進行祖先崇拜,因此在社會生活中要頻繁舉行各種祭祀活動。祭祀活動大都由祭司主持,基諾族民間中的祭司有兩種,分別稱作“白(be)勞坡”和“摩丕”。白勞坡的主要祭祀對象是居住在上界“胎囉蒙莫”的女神及上界與陰間交界處居住的孤魂“羅崴”姑娘,“司基作密”的祖先等,他是溝通人與神、人與鬼之間的使者;而“莫丕”的主要祭祀對象則是居住在“司基作密”(陰間)的祖先,人和動物的靈魂,他是溝通人與祖先靈魂以及各種鬼魂之間的使者。在基諾族民間,白勞坡的地位要比莫丕高一個等級,莫丕晉升以後就可以擔任白勞坡了。②村寨裏具有豐富知識、熟悉儀式過程的一些長老,也有主持祭祀活動的資格,也能演唱祭祀歌調。我們把原始信仰祭司中演唱的這些曲調稱為“祭祀歌”,其中有“白勞坡調”(基諾語稱“白勞坡白勒”)和“莫丕調”(基諾語稱“莫丕託”)兩種。如白勞坡唱的《胎羅米遮》,是迎請因殉情而死的羅崴姑娘靈魂的調子,要把她請到家裏來供奉,她後來的地位相當於基諾族中的“財神”,大凡被她看上的人,都會得到她的幫助,有的人家會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有的男子會發財,有的會產生特異功能後成為莫丕、白勞坡等。“祭祀歌”的曲調,在不同的場合演唱不同的內容,其主要的特點是祈請神靈保佑,如莫丕唱的《建蓋房屋來歷歌》,是祈請祖先靈魂、樹神、草神來保佑新房的建蓋;砍山地、燒山地時唱的《砍山地歌》,目的是驅趕攆走各種野獸的獸魂,請樹神保佑砍樹燒荒順利,五穀豐登。比較有特點的是祭司白勞坡給未出生的小孩子取名時唱的《取名調》,來取名時,首要向“胎羅蒙莫”的女神“裴嫫”進行祭祀,表示小孩的名字是女神賜給的,這是母性崇拜的一種遺俗。

  三
  基諾族的民間歌曲,在1980至1986年間,由省州縣三級音樂工作者採集到的曲調共計有350首左右,剔除重複者外,不會少於240首,基諾族人口不到兩萬人,有如此豐富的歌唱曲調,名列雲南各民族之前茅,這些歌調在基諾族的傳統文化中具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是千百年來基諾族文化藝術的結晶,有着極高的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在大力提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保護的今天,值得我們去認真進行研究。

  小結:在基諾族,處處都可以聽到他們的民歌,在基諾族中民歌還是有很多的,而且每個人都會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