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什麼是東鄉族?東鄉族的資料介紹

東鄉族有着悠久的歷史、民俗十分特色,是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一員。那裏的人能歌善舞,待人親切,十分好客。隨着經濟、文化的發展,以及民族特色的傳播,形成了今天的東鄉族,朋友們,你們知道東鄉族的資料嗎?快隨着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東鄉族的民族概況
  東鄉族因居住在河州(今甘肅臨夏地區)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Sarta)。是以撒爾塔人為主,融合當地回、漢、蒙古族等逐漸形成的。撒爾塔原始意思為“商賈”,其中蒙古人為主説,早在明末清初時期,東鄉族人民積極參加了以米刺英、丁國棟為首的農民起義。由於民族形成的特殊環境,所以東鄉族形成時,其社會結構即為社會制度。東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東鄉族的詞彙中,漢語藉詞較多,也有不少突厥語、阿拉伯和波斯語藉詞。東鄉族至今只有本民族的語言而沒有文字,如今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羣眾懂漢語。

什麼是東鄉族?東鄉族的資料介紹

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大部分人會説漢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東鄉族、撒拉族以及保安族,在元明清三季700年中與回族關係密切。裕固族則屬回紇後裔,歸突厥語族,屬突厥人;因信原始宗教和喇嘛教,被劃為蒙古人。但由於近代的語言的發展,形成了以語言劃分民族的範例。

對東鄉族的族源,還有一些不同的説法。主要有二:一説成吉思汗於1226年徵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此地,這些人以後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一説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其中一部分被安置於東鄉,以後形成為東鄉族。還有一説認為東鄉族源於吐谷渾。但關於東鄉族源和形成問題,大部分學者持上一種看法。

東鄉族的飲食習慣
  東鄉人的基本飲食,以小麥、青稞、玉米和豆類、洋芋(馬鈴薯)為主食。通常人們的麪食種類有:“饅頭、麪條、油香等。最負盛名的“拉拾哈”(“拉麪”或“刀削麪”)、炸油香、“尕雞娃”和手抓羊肉等飲食為招待客人的重要食品。其中吃“尕雞娃”很有講究,把整雞各部位分為13個等級,“雞尾”最珍貴,一般給席上的長者或尊貴客人吃。

東鄉族的飲食上喜吃飯菜合一的食品,家家都有小石磨。東鄉族每日三餐不離洋芋。洋芋既可當菜,又可當飯。煮、燒、烤、炒均可,特別是冬春二季。東鄉族還喜把青稞面,大麥面做成“鍋塌”或“瓊鍋饃”作為主食。

東鄉族熱情好客,以雞待客是東鄉人的傳統禮節。東鄉人在宴席上吃雞十分講究,通常把雞的各個部位分成13個等級,按輩份吃相應等級的部位。在13個部位中,雞尖(雞尾部)最為尊貴,一般只有席間主客和年長者才有資格享用。

東鄉族製作“棧羊”肉,獨具特色,一般都是清水下全羊,鍋上蒸“發子”,屠宰棧羊吃發子是東鄉族改善生活的一種形式,當地有句諺語説:“先來的發子比後來的肉香”。東鄉族還善於把棧羊肉製成清湯羊肉,美味可口,滋補營養,老少皆宜。

東鄉族人喜歡喝紫陽茶和細毛尖茶,一般每餐離不開茶,多數用蓋碗泡茶,也有用小茶壺的。蓋碗亦稱“三炮台”,即由茶蓋、茶碗和底盤座組成。

東鄉族的特色飲食
  “麥索”是東鄉族風味食品,將還沒有完全成熟的青稞或大麥,摘下來蒸熟,用小石磨碾製成筷子頭大小的柱狀體,拌上大蒜、辣椒麪吃,獨具地方特色,是東鄉人用以待客的珍貴食品。有時也用油香、手抓羊肉、雞肉等待客。

“羅波粥”是一種特製的美味可口的肉粥,和回族人愛吃的肉油飯相類似,其作法是,在肉湯裏放入小麥、青稞、蠶豆、扁豆、玉米和肉絲,煮成糊狀即成,美味可口,若再泡上油香,就是東鄉族的上等佳餚。

東鄉族的婚戀習俗
 男女青年不得謀面相談,大多通過媒人中間傳話。一般先由男方請媒人到女家説親,女方應允後,男方就要送“訂茶”做見面禮。之後便履行正式的訂婚手續,即送彩禮。屆時,由男方及其父親,叔伯、媒人、陪客共攜彩禮赴女家。彩禮分兩種:一種是茶葉、紅糖、糕點等,一是經媒人事先議訂的衣服,現金及耳墜、手鐲等。東鄉族有些山區還有訂婚送饅頭的習俗。男方家將當年收下的小麥磨成白麪蒸成饅頭,每個約1公斤,頂部預先抹點薑黃,用刀稍稍切開,蒸熟後,雪白的饅頭頂部如開黃花,預示親家來年五穀豐登。

婚禮當天,新郎與娶親隊伍來到女方家。請阿訇念結婚證詞。如此婚姻才被社會所承認。如有一方表示不願意,阿訇則不能強行念“尼卡”,婚約即為無效。到新郎家門前,新娘要由送親的兄弟抱下馬車進院子。親朋好友歡聚一起唱“哈利”,表示祝賀。賓客中一人帶頭呼“哈利”,眾人和之,並按拍節擊掌或拍手臂,腿彎曲成騎馬的姿勢,左右轉圈。唱詞由賓客即興編唱,內容大多為新郎英俊,新娘美麗,夫妻恩愛,永不分離等讚美之詞。婚禮高潮期間,人們還戲謔性地將新郎的父親或叔伯等長輩臉上抹鍋黑,翻穿羊皮襖,腰繫鈴鐺,頭頂破帽,手腳象徵性地捆住,或是使之倒騎毛驢“亮相”,人們稱之為“戲公公”。

東鄉族有許多有趣的婚禮習俗,如新婚之夜鬧房砸枕頭。新婚之夜,戲鬧的小夥子們手持早已準備好的枕頭,朝炕角上蒙着面紗的新娘砸去,護衞新娘的女友們則組成一道防線,將砸過來的枕頭反砸過去,鬨笑呼叫,場面十分熱鬧。然後,女友們揭去新娘面紗向眾人“亮相”,並打開箱籠,出示珍貴的嫁粧。至此,夜深人靜,新郎、新娘便進入洞房花燭的夢鄉。

第二天晚飯,新娘則要下廚擀長面,稱“試刀面”,男方家則要請鄰里的老人來鑑賞新娘的茶飯手藝。

東鄉族的重要節日
  民東鄉族每個月都有節日,每過了年逐月輪換,一年12個月,每個月36年後循環往復一次。這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關係。東鄉族的四大節日:開齋節、古爾邦節、爾德節、阿守拉節。

開齋節
  9月因此稱之為齋月。齋月中,穆斯林白天不飲不食,不準説污言穢語,夜間飲食,稱為“封齋”。伊歷10月1日開齋,舉行慶祝活動,稱為開齋節,或稱“爾德節”。開齋節的一天,男人們除了去清真寺聚禮以外,還在清晨上“表咱”(墓地)唸經祈禱,悼念亡人。鄰里間相互上門做“賽倆目”,互相問安。婦女們則在家裏炸好油香、油裸、饊子分送親友,互相拜節問候,這樣慶祝三天,非常隆重。古爾

古爾邦節
  鄉人稱之為“阿也”,“阿也”東鄉語意指節日的意思。這一節日,一般在開齋節後72天舉行。凡是具有宰牲能力,而且有經濟條件允許的,過古爾邦節,家家户户都要宰牛或羊慶祝。所宰的牛羊肉,或請眾鄉親在家裏共餐,或奉送給清真寺和每個鄰里親友。古爾巴尼所宰的羊肉,不許獨家享用;即便是上門的乞丐,也要一視同仁,讓他吃飽菜、油香,再拿上一份肉。

聖紀節
  紀念穆罕默德誕生和逝世的節日,在伊歷3月12日或13日舉行(誕生日和逝世日相差一天)。過聖紀節一般的紀念方式是舉行各種形式的家會,誦讀《古蘭經》。過聖經一般要宰羊、宰雞,大家共食。有的聚眾在清真寺、拱北里過,有的則在自己家裏辦。東鄉族大部分人也很重視阿守拉節。在東鄉,阿守拉節主要是婦女兒童們聚會的節日,每年由各家主婦輪流操辦。一個村裏,哪位掌家的婦女吃上雞頭,就輪到她操辦,其餘各家各户只出一些小麥和清油。男人們念過經,作過祈禱儀式後,簡單一吃就走了。剩下婦女和兒童,邊吃邊説邊笑。對東鄉族婦女來説,“阿守拉”還有糧食節的寓意,寓有對當年的糧食豐收,五穀豐登的美好祝願,這一點與宗教無關。

標籤:東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