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佤族經典特色之文化藝術有着讓人無法忘懷的歷史回憶!

每一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的特色文化,有的民族盛產美女,有的民族盛產美食,有的民族盛產歌謠,那麼少數民族之一的佤族盛產什麼呢?佤族人民有着很多方面的過人之處,能歌善舞的他們有着怎樣的文化藝術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關於佤族的那些歷史回憶吧。

佤族經典特色之文化藝術有着讓人無法忘懷的歷史回憶!

  佤族【文化藝術】
滄源崖畫
滄源崖畫主要分佈在雲南省滄源縣糯良山、班考大山與拱弄山之間的勐董河流域的河谷地帶。是我國發現較早的古代崖壁畫藝術遺存之一。1962年以來,已先後在滄源縣中北部的勐來、丁來、滿砍、和平、芒陽、勐省等地發現了11個崖畫點。這些崖畫大都畫於離地面數米高的一片片垂直的崖壁上。

滄源崖畫的內容主要有人物像、動物像、村落圖、狩獵圖、祭祀圖、舞蹈圖等。每個畫面都有一箇中心內容,真實地描繪了一幅原始生活的百態圖,古樸、形象、生動。反映了佤族先民的智慧和豐富的想象力。

滄源崖畫採用平塗法,手法簡練,生動傳神。人體多用三角形表示,面部不畫五官,但四肢卻畫的姿態多變,動感強烈。通過雙臂和雙足的種種不同姿態,可以看出人物的活動內容。動物也是如此,雖然五官不清,但通過角、尾、足和耳部的特徵,也可以辨認出其種屬。

滄源崖畫圖像多呈赭色。作畫的顏料可能是用赤鐵礦、蟲膠和動物血調製而成的。根據專家們的初步研究分析,這些崖畫可能是新石器時代的作品,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當地佤族羣眾一直把它當作神物加以崇拜。

木鼓
木鼓是佤寨的標誌,佤語稱“克羅克”,是佤族的傳統祭祀工具、樂器和報警器具。一般以紅毛樹、花桃樹或麻慄樹樹段為原料,將其腹部按一定形狀掏空製成。大小不一,一般長約2米,直徑0.5至1米之間。分公鼓、母鼓兩種。公鼓的音節偏低,音色粗重。母鼓音節較高,音色清脆。多成對存放在村寨中的木鼓房中。

木鼓房是佤寨重要的、也是標誌性的建築物。每個村寨都有一至數個。它是用6根柱子、 3根橫樑及竹片或茅草搭建而成的、四周沒有牆壁的小棚子。木鼓房雖然面積不大,結構簡單,但由於是存放木鼓的地方,固此相當神聖,具有其他民族廟宇的功能與地位。

木鼓是佤族的象徵,是佤族人民崇拜的神聖之物。他們認為,木鼓是 “通神之器”、“通天之鼓”, “生命靠水,興旺靠木鼓”.因此,平時不能亂動,只有祭祀報警和節日喜慶等重大集體活動時才能敲打。

【歷史事件】
佤族是一個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僅為開發和建設阿佤山區,繁榮西南邊疆的經濟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反抗列強入侵,扞衞祖國領土和主權的鬥爭中,也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英帝國主義勢力多次侵入佤族地區,進行刺探情報、勘測地形、密探礦藏等侵略活動,均遭到佤、傣、漢等當地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

1890年(清光緒十六年),英國的一支“探險隊”在500名英軍的保護下侵入阿佤山等地,佤族人民“各執兵器”,奮起反抗,嚇得英軍頭目“面如土色,從人亦怕”,狼狽逃竄。

1898年(清光緒二十五年),中英雙方勘定孟定、阿佤山、孟連等地滇緬邊界時,針對英國侵略者意欲佔領我方領土的圖謀,佤、傣、漢等族人民再次拿起武器,進行了堅決抵制。

滄源縣的班洪、班老地區,藴藏着豐富的銀、鉛等礦藏。垂涎已久的英國從1927年起,便開始密探礦藏、盜運礦渣。1933年,更肆無忌憚地搶修公路,準備佔領這一地區,奪取礦藏。在遭到抵制與反抗後,1934年初,竟出動大批軍隊武裝佔領礦區。英軍的野蠻侵略行徑激起了佤族人民的憤怒。當年2月,班洪王和班老王邀請周圍10餘部落,於班洪集會,剽牛盟誓.會後立即組織起3支武裝,開始反英鬥爭,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班洪事件”.雙江、瀾滄、耿馬等地的佤、傣、漢等族人民也組織了1000多人的義勇軍,趕赴班洪地區參戰,全國人民也以各種形式予以支援,給英軍以沉重打擊。

後來,由於南京國民黨政府的退讓與妥協,使這場以佤族人民為主的、轟轟烈烈的抗英鬥爭受到抑制。但這場鬥爭充分顯示了佤族人民高昂的愛國主義精神,對激發當地、甚至全國人民的反帝愛國熱情也起到了積極作用。現在,班洪的“班洪抗英遺址碑”已成為當地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雲南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天文曆法】
佤族人民在與大自然進行鬥爭的漫長歲月裏,從艱苦的勞動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積累了有關天文氣象、機械原理和醫藥等方面知識,從而產生了樸素的科學萌芽的技術。這些科學技術,反映了佤族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和他們的智慧與創造力。

1、“星月曆”
佤族的先民通過長期生產、生活實踐,發現地上花草樹木興、盛、衰的循環過程與天上出現的木星與月亮相遇、離去、復相遇的循環過程之間有一定的對應關係。經過長期觀察、摸索,逐漸創造出用以指導農業生產和安排活動的佤族曆法--獨特的“星月曆”.因為歷史上佤族的沒有文字,所以“星月曆”是通過代代相傳的佤族羣眾中流傳的。

佤族叫月亮為“凱”,叫木星為“星木温”,“星月曆”以月亮與木星、地球三者運行會全週期的360天為一年,一年分為12個月。每個月分為三輪,每輪十天,每輪星又9個(有的村寨以10個)名稱來記數。

一至九日的名稱依次排列為:“不拉”(一日)、“黑拉”(二日)、“膿”(三日)、“兒龍”(四日)、“鞏”(五日)、“士龍”(六日)、“兒來”(七日)、“門”(八日)、“哦”(九日),第十日的名稱與第一日相同為“不拉”.這些名稱循環三次為一個月(30天)。

一至十二月的名稱依次為:一月(凱鐵)、二月(凱兒拉)、三月(凱呂)、四月(凱崩)、五月(凱潑安)、六月(凱柳)、七月(凱阿柳)、八月(凱士代)、九月(凱士頂)、十月(凱高)、十一月(凱高鐵)、十二月(凱高拉)。

佤族把地球、木星、月亮三者運行相遇的這一天稱之為“阿麻星木温”(意為星星月亮打架)。這一天為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常説的歲首日。寨民們把一天定為最不吉利的日子,一直作為忌日。在“星月曆”中,“阿麻星木温”日約在公曆十二月十日左右,也叫“不拉凱鐵”(即1月1日)。

佤族“星月曆”,是佤族先民長期勞動經驗的積累和勤勞智慧的結晶。佤族人民對天文的觀察雖處於肉眼觀察階段,但通過這種觀察和探索所創制的“星月曆”,對佤族人民的農業生產的發展起着很大作用。?

下表是佤族“星月曆”所安排的農業生產和生活活動情況:

公曆月份 農曆月份 佤歷月份(譯名月份) 農業生產活動 其他活動
12 11 凱鐵(“格瑞”月) 收割冬蕎 搭水槽

1 12 凱兒拉(“固入安”月) 選定“懶火地” 蓋新房子

2 1 凱呂(“耐”月) 芟谷地、備耕、種土豆

3 2 凱崩(“氣艾”月) 種白薯、撒旱稻種籽 過潑水節

4 3 凱潑安(“阿木”月) 種玉米、犁耙水田

5 4 凱柳(“倍”月) 栽秧、收土豆 男子打獵

6 5 凱阿柳(“戛掃”月) 薅地除草 修木鼓房

7 6 凱士代(“格拉”月) 收早玉米、摘南瓜

8 7 凱士頂(“阿配”月) 旱稻將熟加強管理 大清掃寨子

9 8 凱哥(“阿代衣”月) 修掌子(曬台)

10 9 凱哥鐵(“高哈其”月) 收割稻穀 過新米節

11 10 凱哥拉(“高哈鬧”月) 種小春作物 青年結婚

在世界曆法創制史上,佤族的“星月曆”與漢族古老的“農曆”及古埃及的“旬星制曆法”一樣,都是人類在天文科學領域的傑出貢獻。

每一個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歷史,這些歷史會讓我們記住曾經的苦難,曾經的一些輝煌成績,曾經的一切都促就了現在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