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北京曲劇

北京曲劇和其他主流戲曲有着本質的差別,別的戲曲都是行當的區分,但是北京曲劇則沒有嚴格的行當之分。北京曲劇在現在舞台上崛起,其表演特點多與生活有關。現在就跟小編來了解一下中國戲曲文化中北京曲劇的一些資料吧,相信會有你喜歡的。


簡介
  北京曲劇是漢族傳統戲曲之一,他是以北京流行的曲藝單絃牌子曲為主發展而成,初名“曲藝劇”,1952年始正式定名為“曲劇”。單絃牌子曲,也稱“八角鼓”,是採用牌子曲聯綴體,三絃伴奏,八角鼓擊節演唱故事的一種説唱藝術,曲調豐富,形式多樣。它的主要曲調有〔太平年〕、〔雲蘇調〕、〔羅江怨〕、〔南城調〕、〔剪靛花〕、〔湖廣調〕、〔南鑼北鼓〕、〔數唱〕等,大都出自民間小曲,有的擅長抒情,有的適合敍事,成為曲劇選用唱腔曲調和改編創造新唱腔曲調的主要來源。單絃的演唱形式,有單唱、對口唱(拆唱)、羣唱和彩唱。其中拆唱、彩唱等已發展為裝扮角色的簡單表演(仍保持有説唱的特點)。北京曲劇在逐步向舞台表演藝術過渡時,曾吸收和借鑑戲曲、話劇等形式,作為創造麴劇的基礎。1950年,北京曲藝演員,開始嘗試演出現代生活劇目。1951年夏至1952年初,北京曲藝團選用單絃牌子曲,並吸收大鼓、琴書的唱腔,排練和演出作家老舍編寫的現代戲《柳樹井》,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接着又陸續排演《張桂容》(據話劇《婦女代表》改編)等現代戲。在以反映現實生活為主的情況下,形成了曲劇自己的風格和特色。隨後,又排演了清裝戲和古裝戲,如《楊乃武與小白菜》,並攝製成影片。1979年北京曲藝團改名北京曲藝曲劇團。

中國戲曲大全之北京曲劇

歷史沿革
  起源
  北京曲劇,唯一在北京這塊土地上誕生的北京地方戲曲劇種。誕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五十年代初,是由魏喜奎為首的一代老藝術家創立的一個新興的劇種。由單絃牌子曲及北方民間曲調發展而來的戲曲劇種,原稱曲藝劇。

發展
  1949年4月,北京曲藝藝人曹寶祿、魏喜奎、顧榮甫等組織“羣藝社”,在前門箭樓遊藝廳演唱曲藝。為了使節目豐富多彩,他們在“拆唱八角鼓”(亦稱“彩唱八角鼓”或“牌子曲”)的基礎上,以單絃、琴書、大鼓、京劇、評劇等唱腔演唱了反映現實生活的《探親家》、《新打灶》、《四勸》等“解放新戲”,這些小戲被稱為“新曲藝劇”。此後,他們又排演了新戲《婚姻自由》,在聽取了老舍和馬少波等藝術家意見後,去掉了京、評等劇種的唱腔,改為以單絃牌子曲為主,並增加了北京曲藝中其他曲種的唱腔,使音樂風格更趨統一。

代表作品
  北京曲劇以擅演“清裝戲”和“現代戲”而着稱,風格新穎,表演樸實,演唱清晰易懂,生活氣息濃郁。唱腔以單絃牌子曲為主兼收北方鼓曲和民間説唱因而韻味獨具。1959年,北京市曲劇團正式成立。三十多年來,創作、改編了《楊乃武與小白菜》、《啼笑因緣》、《珍妃淚》、《少年天子》等上百個劇目;湧現魏喜奎、佟大方、孫硯琴、王鳳朝、莫歧等着名藝術家;中青年演員甄瑩、許娣、張紹榮、孫寧、佟仲琪等也已成為該團的中堅力量。1995年5月,該團推出的“清裝戲”《煙壺》享譽京城,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演出超百場,觀看人次愈十萬人,被譽為“京腔京韻,雅俗共賞”的好戲,榮獲文化部頒發的第六屆“文華獎”新劇目獎及中宣部第五屆“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9月,該團改編了老舍的同名話劇《龍鬚溝》,用北京的地方劇種演北京的人和事,別有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