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盤點北方常用農具,大開眼界!

中國廣袤的北方大地,一直以來都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也是世界上著名的幾大糧倉之一。隨着歲月的流逝與積累,保留了許多的造型各異的農具,形成了自己獨有的中國農業文化,也有許多農具在如今的滾滾歷史洪流中湮滅。今天,小編就來盤點那些曾經在北方深入人心的農具,藉此懷念那些歲月。

盤點北方常用農具,大開眼界!

一、碌碡

  主體用石頭製成,多為花崗巖,主要用來碾軋穀類、豆類和小麥。使用時,用牲口拉着,在穀物或豆類上來回碾軋,使果實與秸稈分離。隨着脱粒機、打麥機的出現,碌碡逐漸被淘汰。

二、耩子

  本地又稱種式,主要用來播種穀類和麥子,七十年代前曾大量使用。使用時,兩三人在前面拉,一人在後面扶着,並不時小幅搖晃,使種子緩緩漏下。與之相配合的是砘子,一人用繩索拉着,跟在耩子後面,目的是將耩起的土軋實,防止被太陽曬透,破壞墒情,降低種子發芽率。小時候比較喜拉砘子,因為不用費力。

三、犁

  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曲轅犁,是耕地的主要工具,使用達兩千年之久,隨着農業機械的大量應用,才逐漸被淘汰。在生產隊時期,還大量使用,每個生產隊都餵養不少牲口,用犁耕地是其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四、耙

  是劃地的主要工具,框架用硬木製成,前後框上鑲有鐵條。用犁耕地,尤其是一些墒情較差的旱地,會產生大量坷垃,就必須用牲口拉着耙劃上數遍,將坷垃打碎。用大拖拉機耕地後,耙還有使用,用小拖拉機牽引。現在人們種地多使用旋耕犁,方便省力,土也非常鬆散,耙的使用就成了歷史。

五、石碾

  電磨產生之前用來磨面的主要工具,磨出的面自然比較粗糟,必須用籮再次篩過。自己小時候,磨小麥用電磨,過年過節做豆腐、蒸粘糕時,碾碎黃豆,或磨黍子、高粱、江米等,則用石碾。據祖母講,自己家原來人口較多,以前用石碾磨面是一項重要營生,一般由其與叔祖母承擔。

六、石磨

  以前用來製作豆腐的主要用具。使用時,下面接一口鍋或其它大口器皿,上層的磨盤套一根木棍,人推着轉動,並不時將用水浸好的豆子填在石磨的眼內,磨出的豆漿緩緩流入鍋內。當然要加工成豆腐,還需要燒水、點滷、擠壓等多道工序。現在磨豆腐都用小巧快捷的電磨,石磨早已棄之不用。

七、紡車和織布機

  紡車主要用來將棉花紡成線,而織布機用來將棉線織成布。小時候的晚上,自己跟妹妹在炕上玩,奶奶則在地面昏暗的煤油燈下紡棉花,邊紡邊講故事,直到我們瞌睡為止。織布機並非每户都有,因為體型較大,需要專門房間放置。記得姥姥家有一台織布機,放在地窨子裏,姥姥姥爺都會織布。用它織出的布比較粗,稱為“笨布”,與機器紡織的“洋布”相對而稱。現在紡車和織布機都已難得一見。

八、獨輪推車和小拉車

  獨輪推車的歷史較早,以前為木製輪子,摩擦較大,推起來比較沉重。自己記事起,已經改用橡膠輪胎。七十年代平整土地時,獨輪小推車發揮了較大作用,參加勞動的社員一人或兩人一輛,搬高填低,平整出大量土地。當時推土積肥、撒糞及搬運少量貨物,因其小巧輕便而大量使用。小拉車則出現較晚,自己小時候,還不多見。十多歲時,家裏才打制了小拉車,同時打製一輛獨輪推車,代替已經非常破舊的那輛。小拉車容納的貨物,是獨輪推車的四五倍,且不易翻倒,故曾盛行一時。小時候,父母曾經用小拉車到三十公里外拉煤,去時用自行車帶着小拉車,回來時把自行車放在煤上面。清早出發,回來時已昏天黑地。現在要是自己,徒步行走六十里,兩腳非磨幾個血泡,更甭説拉上六七百斤貨物了。目前獨輪推車和小拉車在當地仍有使用,但拖拉機、三輪車等機動車輛已非常普及,它們的用量已經很小。

九、轆轤

  以前農村提水的必用設備,運用了槓桿原理。十四五歲時,早上到井上挑水是自己的重要任務。本地水面一般不到十米,從井中提水,離不開井繩和水桶。起初井繩由吃水的農户共同負擔,水桶則是各用各的。井繩與水桶拴鏈處是一些鐵環,拴鏈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叫“小鬼紉針”,比較容易,當然水桶與鐵環也容易脱離;一種叫“三環套”,比較費事,但相對牢固。各户同去挑水,都需要拴解一次自家水桶,比較耽誤時間,後來水桶也乾脆由各户共同購買,固定上去,就比以前快捷許多。後來逐漸喝上自來水,轆轤就成了歷史文物。

十、栲栳
  本地又稱柳灌栲栳,掏水用的器械,用柳條編織而成,半圓形,端口有木柄。自己十歲以前見過用它提水澆地,當時電力供應嚴重不足,農户都點煤油燈,農電設施同樣緊張,澆地時,稍高一些的地方就用栲栳來澆灌。澆灌時在柄的兩端各拴一條繩索,兩人分站兩側,將水一下下提到高處渠道來灌溉農田。
  已經停用或淘汰的農家器械還有許多,如打豆類用的連枷(本地叫拉皋)、脱粒後淨化用的扇車、鍘柴草用的鍘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