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阿宮腔

阿宮腔又稱“北路秦腔”,是陝西地區古老的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秦腔唱腔有翻高遏低的藝術特點,所以又稱遏公腔。主要流行於禮泉。興平等地區,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文化感到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阿宮腔,也稱北路秦腔,陝西省古老的漢族戲曲藝術之一。因唱腔具有翻高遏低的藝術特點,亦稱遏公腔。流行於禮泉、富平、興平、咸陽、涇陽、三原、乾縣、高陵、耀縣、銅川、臨潼等地。

中國戲曲大全之阿宮腔

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唱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阿宮腔原為皮影形式演出,1960年搬上大舞台,在常腔、表演、音樂伴奏以及舞台美術方面進行了較大的改革,但仍保持了原有的藝術特色。據老藝人段天煥回憶,清嘉慶、道光年間,阿宮腔已由禮泉傳播到渭北一帶,演出的劇目有《范雎相秦》、《玉瓶贈金》、《祥麟鏡》、《四賢冊》等。與原秦腔唱調相比,有“三放不如一遏”的藝術效果,遂取名“遏工小調”,藝人們稱為“遏工”。至清同治、光緒年間,又相繼出現許多皮影班社及名藝人,演出劇目主要有《滾龍牀》、《紅拆書》、《鐵冠圖》、《艘孤》、《清河橋》等。

起源
  阿宮腔是由秦時宮廷樂舞衍變而來,因阿房宮而得其名,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關於秦時宮內樂舞的情況,史冊多有記述,《史記秦本紀》、《太平御覽》多有記載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奢謠不治《琴苑要錄》中寫道:秦徵天下美女以充後宮奶縱酒離宦,作戲憂倡。宮女侍者千人,又征伐數十萬士卒囚徒修建阿房宮。據史料記載:“阿房宮東西三裏,南北五里,庭下可受十萬人,車形酒,馬行炙,千人唱,萬人合”《三輔歸事》還令咸陽之旁二百里內宮觀二百又二十廈建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充之《史記秦皇本紀》樂舞曲牌見於史料有三百餘種,秦始皇死後,秦二世放棄“詩”“書”極言聲色,大政美女入宮玩樂。據傳女樂們的脂粉流入渭河,使河水為之改色。不久項羽就有東南殺來,攻入咸陽,火燒宮殿大夥三月不熄,秦之臣民集眾樂工遂作鳥散,流入咸陽以西者眾多。秦宮樂舞就在當地繁衍開來。由於此中曲調來自皇宮而當時諸多宮室中阿房宮又最負盛名,人們就稱之為阿宮腔了經過世世代代的演變,阿宮腔調遍及興平,涇陽,三原,臨潼,富平等地。有資料可查的是皆以皮影戲作為傳承方式,所用的皮影人都是西路樣式。1929年-1932年關中發生大旱災,餓死百姓難以計數,臉帶出了惡性傳染病,嚴重的摧殘了關中的經濟文化。災年過後,阿宮腔僅留富平險段天煥一脈承傳,據此可以説富平縣是當代阿宮腔的發祥之地。

阿宮腔的音樂由宮廷音樂衍化而生,曲牌多達400餘支,在全國戲劇藝術中獨領風騷,好多場面都有專用曲牌,如網出場用《朝天子》番王用《石榴花》玉皇用《一炷香》佛用《佛安咒》等。銅器採用也因人物性格不同而不同,它的板路中有一種“雙代板”在代板種添有梆子,別的劇種很少用。其代表曲牌《十樣景》又十多支曲牌合奏而成,開場必奏,扣人心絃,引人入勝。

歷史
  1940年前後,由於國民黨政府黑暗腐敗,加之連年遭災,阿宮腔戲班相繼解散,僅有段天煥一個戲班艱難地掙扎到解放。

新中國成立後,富平縣人民政府為搶救阿宮腔劇種,組織以段天煥為首的老藝人成立民樂皮影戲社,積極進行演出活動。1958年又將富平縣三團改為富平縣阿宮劇團,創作、改編、演出《喬太守亂點鴛鴦譜》、《玉瓶贈金》、《女巡按》、《錦香亭》、《王魁負義》、《四賢冊》、《白蛇傳》、《翰墨緣》、《金鱗記》等傳統戲及《雞毛信》、《雷鋒》、《紅石鐘聲》、《八一風暴》、《三姑娘》、《兩家親》等現代戲。並於1961年赴京進行彙報演出,受到戲劇專家及觀眾的歡迎和喜愛。

富平縣阿宮劇團在改革中,注意保留了阿宮腔音樂的特點,堅持突出二股弦、月琴、繼承和發揚唱腔音樂典雅細膩、婉轉悠揚和“噫”“咽”拖音,也吸收了碗碗腔、弦板腔、迷糊、秦腔、豫劇音樂之所長,更加豐富了阿宮腔。1960年以後在表演形式革新的同時,對唱腔也進行了改革,突破了阿宮腔皮影戲小戲一人演唱的説繁簡唱、唱段多為四六句的侷限,使之根據劇情的發展,有了滿足羣眾欣賞要求的大板唱腔。在表演上發展了喜劇、武打,克服了初演時只演文戲、苦戲的單調缺陷。音樂上增加了揚琴、二胡、中胡、大提琴、小提琴、長號、圓號,擴大了音響效果。作曲手法上豐富了色彩,增強了音樂的表現力。移植了喜劇《姊妹易嫁》、改編了文武帶打的《白蛇傳》、《金鱗記》,由於“劍出鞘”‘踢打出手”和一些武打技巧的加入,博得了觀眾的好評。《金》劇的武打獲得了1981年渭南地區集體獎。1960年阿宮腔劇團參加了“陝西省新搬上舞台劇種匯演大會”。1961年又赴北京彙報演出,並巡迴西北各省及內蒙、山西,山東等地演出,均受歡迎,被譽為“老樹逢春開新花”。《兩家親》參加陝西省1983年創作劇目展覽演出,被省文化廳推薦為參加1984年全國現代題材戲劇觀摩演出預選劇目。《三姑娘》參加了1987年陝西省首屆藝術節,獲得了頭名金牌和各項大獎,並參加了9月在蘭州舉行的中國藝術節“西北薈萃”演出,獲得榮譽獎盃。《四季歌》於1992年7月赴山東淄博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榮獲劇目創作獎等7項大獎。現在富平縣阿宮腔劇團既演阿宮戲又演秦腔,富平縣阿宮腔皮影劇團全演阿宮戲。阿宮腔自搬大舞台後,先後培養出黨碧俠、權三民、傅新元、劉寶琴、李珍珠、高愛玲、趙雲俠、周正中、雷天民及宋彩萍、暴建玲、李玉玲、劉立萍、王會利、唐小莉、楊小莉、郭民榮、馮碧茹、傅全冬等優秀演員。

標籤:宮腔 中國戲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