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中國戲曲大全之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又稱“山二簧”,“土二簧”,是中國戲曲文化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調二簧是陝西地區的第二大漢族戲曲劇種之一,主要流行於陝西以及四川、甘肅等地區,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戲曲劇種。大家是不是對這個戲曲很感興趣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簡介
  漢調二簧原名“山二簧”、“土二簧”或“陝二簧”,陝南漢族地方戲劇之一,是陝西省第二大的漢族戲曲劇種,由漢水流域的山歌、民歌、小調發展而成,音調為漢中一帶發音,與湖北漢調戲相似。長於文戲,巴山氣息濃郁,音調幽雅,唱腔婉轉,道白柔和,語言風趣,表演細膩,純樸大方,唱腔及唸白巴山音韻很重,以川味見長。板式有上、下調之分,上調多用於表現悲愴、淒涼、憤慨情緒;下調多表現舒暢、明快豪放情緒。本市漢台區、西鄉縣、鎮巴縣等地60年代以前多表演漢調二簧,今漸無。

中國戲曲大全之漢調二簧

流行地區
  陝西大劇
  漢調二簧又稱陝二黃、山二黃,是陝西第二大劇種,流行於陝西的安康、漢中、商雒、西安及四川、甘肅、湖北的部分地區。它源自陝南漢江流域的山歌、牧歌、民歌,清代初葉受秦腔影響,並吸收崑曲、吹腔、高撥子等曲調,糅合當地方言,形成了獨立的漢族聲腔戲曲劇種,原來用雙笛伴奏,笛以竹作"簧",故稱"二簧"。為與"京二簧"區別,又稱"土二簧"。漢調二簧傳統劇目豐富,僅安康一地就有一千二百多種,已挖掘整理出本戲420個,摺子戲517個。這些劇目的題材多取自《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封神演義》及其他歷史故事和民間傳説,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文姬辨琴》、《胡笳十八拍》、《戰蚩尤》、《嘗百草》、《黃天蕩》、《清風亭》、《二度梅》、《打龍棚》、《梁紅玉》等。

藝術特色
  漢調二簧
  漢調二簧在發展中曾形成安康、漢中、商雒、關中等流派,名角層出不窮。其腳色共分末、淨、生、旦、醜、外、小、貼、夫、雜十個行當,表演講究細膩精到,唱腔真假嗓並用,悠揚婉轉。生、老旦一般用真聲演唱,旦用假聲演唱,淨則使用虎音。其唱腔以西皮、二簧為主,西皮用於表現愉快、爽朗的情緒和場面,二簧用於表現悲哀、肅穆的情緒和場面,演唱中根據劇情需要交替使用,形成甜音、苦音之分。伴奏樂隊的文場使用胡琴、二胡、月琴、三絃、阮、嗩吶、笛子、喇叭等樂器,武場則使用牙板、梆子、暴鼓、尖鼓、鑼、鐃鈸等。漢調二簧的臉譜樣式眾多,比京劇和秦腔更為考究,目前收集到的有四百五十多個。

板式
  唱腔音樂中有西皮類九種板式,如[導板]、[慢一字]、[一字]、[二流]、[三流]、[浪裏鑽]、[撩子]、[滾白]、[灑頭];二簧類板式有[導板]、[回龍]、[慢一字],[一字]、[扣扣板]、[平板]、[浪裏鑽]、[撩子]八種。各種板式的起板、轉板、落板都有一定規律;唱腔也兼用一些崑曲,吹腔和民間小調。

曲牌
  文場絲絃樂器曲牌有[小桃紅]、[放風箏]、[哭皇天]、[銀紐絲]、[小開門]、[萬年歡]等50首左右;嗩吶曲牌常用的有20餘首,如[金榜頭]、[四合四]、[朝天子]、[大開門]、[三槍]、[六麼令]、[東魯羅]、[哭皮]等,武場鑼鼓段有開場鑼鼓[金銀花]、[亂石窯]、[九棰子]等;動作鑼鼓段有[四擊頭]、[豹子頭]等;板頭鑼鼓有[導板頭]等。

唱詞詞格以七字句、十字句多見,亦有長短句者。傳統劇目有《九件衣》、《滿牀笏》,歷代名藝人有楊履泰、查來鬆、屈來壽、賀鴻生、範仁寶、凌成佑、陳長庚、陳六靜、知長福、楊寶林、範大德、徐茂才、鍾玉鳳、郭玉蓮等。

傳承發展
  經研究認定,漢調二簧形成較早,各地其他皮簧聲腔劇種都與之存在淵源關係,它對川劇、徽劇、京劇等的形成和發展有着不可忽略的影響。近年來,漢調二簧觀眾鋭減,經濟上出現困難,不斷走向衰落,專業劇團紛紛解散,目前僅剩下安康漢濱區一個劇團還在維持演出,而且這個惟一的劇團也正瀕臨解散的危機。在此情勢下,有必要大聲呼籲,應該儘快對這一古老劇種進行搶救和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