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木偶戲的起源 有多久的歷史?

木偶戲,古代稱之為傀儡戲,在中國戲曲文化上歷史悠久,深受大眾的喜愛,只要是看到了木偶戲,就會想要學習或者是玩的衝動,雖然很多人對木偶戲並不是很瞭解,但是大多數人都從電視上見過,木偶戲起源於哪裏呢?有多久的歷史?一起往下看看吧。

木偶戲的起源 有多久的歷史?

木偶藝術是藉助木偶為表演媒介的。木偶是如何產生的?迄無定論。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奴隸陶俑(商代,前16世紀初——前11世紀),春秋、戰國(前770——前221)有了木俑(其中包括部分“樂俑”)。長沙馬王堆西漢墓發掘出的樂俑、歌舞俑,工藝、種類和造型水準較前朝又有很大進步。這便是最初的木偶,它經歷了一個由工藝到表演的變化過程:由祭儀而成了喜慶娛樂活動的一種方式。

  北齊之後,中國木偶戲始終與戲劇等姊妹藝術為伴,表演形式和內容漸豐。

  隋朝(公元581--618年)“百戲”中多“水飾”,“機關木人”多搬演神話、傳説、三國故事,人物頗眾,對木偶戲的製作與表演有直接影響。只可惜少有文字記載。

  唐朝(618--896)文化繁榮異常,歌舞戲、參軍戲爭奇鬥豔,機關木人可以飲酒唱歌吹笙,表演與製作已達完美的統一。據敦煌莫高窟31窟所藏盛唐壁畫及詩詞歌賦推斷,提線、杖頭、布袋、“盤鈴傀儡”等木偶類型,此時皆有。

  宋代(960--1279)木偶戲較唐豐盛,資料較多。大體呈以下特點:一、題材多樣,鋪陳故事,以戲劇、説唱為核心內容;二、門類眾多,懸絲傀儡、杖頭傀儡、水傀儡發達,亦有藥發傀儡和肉傀儡;三、水平不俗,“如真無二”、“功藝如神”;四、名家出現,提線、杖頭都有技藝精湛的表演家,張金線、任小三等名噪一時。“水傀儡”繼承“水轉百戲”衣缽,“藥發傀儡”似與後世焰火有關,“肉傀儡”是兒童扮演摸擬傀儡,廣東鄉間還有布袋、鐵枝木偶流傳。宋代“弄傀儡”,班社眾多,普及性強,瓦肆宮廷,無處不見,文人墨客,興趣盎然。宋代是中國木偶藝術鼎盛時期。元代(公元1279棗1368年),雜劇藝術光芒四射,木偶藝術亦水平不俗。從僅存的<朱明優戲序>看,元代木偶已將“操縱技巧與言談、歌唱及喜、怒、哀、樂作生動表演(4),劇目已具備了雜劇的現實主義內涵。

  由明至清,木偶戲發展的特點是遍及各地,支派繁多。

  明代(公元1369棗1644年)木偶,萬曆後興旺。以木偶特盛的福建為例,泉州的提線木偶,製作精巧,操作複雜(一個形象的提線多至十幾至二、三十條),且聲腔活潑,音樂豐富。布袋木偶,僅福建一境即有南北兩派之分。南派屬泉州,音樂結構與泉州提線木偶相似;北派屬彰州,以龍溪布袋木偶最為着名,用皮黃音樂,行當齊全。演出內容上,南長神話,北擅武戲(但後來北派也增加了不少神怪、鳥獸的動作,表演功能得以擴大)。”水傀儡“表演更富故事性;杖頭木偶,粵、閩、黔廣有流行。

  清代(公元1616棗1911年),杖頭木偶遍佈四方,行當眾多。杭州有”木人戲“,廣東有”抓頸“杖頭,四川杖頭有大、中、小三種形式,山西杖頭分晉中、晉南兩種。北京杖頭,多”內庭供奉“,時稱”大台宮戲“,實為一種特殊形態的”京劇“,許多名伶如金秀山、劉永春等都”鑽筒子“客串過,京城木偶也有”四大名班“(”四義班“、”金麟班“等)。陝西合陽線戲,明代已有發展,乾嘉年間,流行於山、陝、豫三省毗連的30餘縣,僅合陽就有戲班30多個。杭州、泉州班社林立,上杭提線木偶光緒時鼎盛,江蘇提線木偶清末便風靡海外(東南亞地區)。流傳粵東、閩西的鐵枝木偶,清末成型,紅極一時。陝西蒲城的”火神會“,以”藥發傀儡“形式演《天女散花>》、《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等故事,是清代此類木偶戲的重要標誌。

  在印度、希臘等文化古國,木偶戲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歐洲、北美、非洲和亞洲的很多國家,很早就有專業性的木偶劇團。在進入20世紀以後,木偶戲的演出形式日趨豐富多彩,如3個種類的綜合演出,演員由幕後操縱轉入前台,真人與木偶同台演出。演出劇目也日益豐富。20世紀30年代以後,木偶戲已進入電影和電視。在中國、俄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法國、日本等國,都有着名的木偶藝術家。1929年,國際木偶協會成立,到20世紀80年代,其成員已有50多個國家,由它舉辦的國際木偶藝術節,乃是木偶藝術界的國際盛會。

  小結:木偶歷史已有兩千多年,不止是在中國有名,在其他國家也有一定的地位,很多國家都會舉辦有名的木偶藝術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