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詳解中國三大地域文化的內涵

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有敦煌學、藏學、徽學,是起源於光緒二十六年,意思是説兼及敦煌史地為研究對象的學科。那麼中國三大地域文化具體有哪些內涵呢?接下來,小編就為大家來一一講解一下,讓大家更清楚的瞭解中國地域文化。

詳解中國三大地域文化的內涵


  徽州學
  簡稱徽學,現代意義上的徽學誕生於20世紀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會、經濟、文化、思想、藝術、科技、工藝等為研究對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種理念和學説的總和。徽學作為“學”,它是一種能正確地、合理地呈現客觀社會歷史文化和現實文化的系統知識的學問、學理和學説。徽學業已成為國內地域文化的三大顯學(煌學、藏學、徽學)之一。

  徽州,是徽學研究對象中的最本質的東西,是徽學賴以存在的命脈。離開徽州,徽學必將喪其命。

  徽州是一個歷史的地理的文化單元。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大系統中的區域性文化,研究對象的這一特點,決定了徽學是一門區域性的學科。徽州區域社會是中國封建的農村社會,宋元以來,特別是明清民國中央政府的一系列土地賦税制度政策,在這一區域得到了忠實的貫徹執行,並留下了豐富的貫徹執行的原始性的文書檔案材料。因此,深入研究解剖徽州區域這個個別,將清晰地揭示出中國宋元以來特別是明清民國中國封建農村社會的一般。徽州區域社會是以宗族制度為社會基礎,自覺地以朱子之學為指導思想,高度重視教育,極力培養族人讀書,儒賈仕三結合,以科舉仕途謀求高官為最高價值追求目標,用以擴大宗族的社會地位和政治特權。這是徽州區域社會的精神理念,那些“父子尚書”、“一門八進士”、“連科三殿撰,十里四翰林”等世代相傳的佳話,就是對這一精神理念的讚美與顯耀。在這一精神理念支配下,徽商雖然執商界牛耳,稱雄中國商界三百餘年,創造了燦爛的徽州文化,並改變了商為“四民”之末的傳統,形成了一些諸如“讀書好營商好效好便好”的商業先進文化觀念,但是這一“革命的因素”,始終未能形成一種沖決中國封建制度的革命力量,始終未能為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發展撞開大門。深入研究徽州區域的這種精神理念,將有利於我們從世界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認識中國封建社會這麼漫長這一特殊,揭示箇中的某種奧祕。

  徽州區域,山多地少,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莊園,生存環境非常嚴峻。“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歲往外一丟”,外出經商成為徽州人謀生的主要途徑。這一“丟”,丟出了徽州人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創業精神,丟出了“無徽不成鎮”發展局面,丟出了小徽州與大徽州統一協調互動促進的大好形勢。小徽州與大徽州的統一協調互動促進,不僅表現在經濟上,而且表現以經濟為基礎的上層建築的各個方面,表現在哲學上,思想上,文學上,戲曲上,繪畫上,還表現在建築上,園林設計上,醫學發展上等等方面。這種長期的在小徽州與大徽州協調統一互動促進中創造的徽州文化,是中華文化的匯聚與濃縮,是中華漢文化的全息元。

  揭示徽州文化的全息元特點,必將有利於我們深入研究中華漢文化。研究徽州文化,隨着徽州人向外進取拓展,研究者的目光也必然要隨之瞄向大徽州。但小徽州與大徽州統一的兩個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小徽州,決定事物性質的方面是小徽州。沒有小徽州就沒有大徽州;抓住小徽州,就必然抓住了大徽州,就必然抓住了小徽州與大徽州的統一。雖然徽學研究,要研究大徽州,要研究中國封建社會的一般,要從世界史角度研究中國封建社會這麼漫長這一特殊,還要研究中華文化中的漢文化,但是,所有這些研究,都不能離開徽州區域這一特殊視角,這些研究只能通過解剖徽州區域這個特殊的個別,去揭示寓藏其中的中國封建社會上的一般,世界歷史中的中國封建社會這麼漫長這一特殊,中華文化中的漢文化,否則它就不是徽學。

  藏學
  是研究中國藏族歷史、宗教、文化、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又稱藏族學、西藏學。據統計,中國現有五十餘家藏學研究機構,一千多名專家學者。目前,它已成為舉世矚目的國際性學科,研究領域正在不斷擴大。藏學的故鄉在中國。藏族璀糜的文化遺產和獨特的社會形態是藏學研究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僅西藏的藏文歷史檔案就有近300萬件。高高的、厚厚的薩迎佛經牆至今仍然遺留着元代的塵埃……藏族的文獻典籍之豐富、卷帙之浩繁,在中國56個民族中僅次於漢族而居各少數民族之首。中國藏學進入新的歷史時期,已成為研究以西藏為主幷包括川、青、甘、滇整個藏族社會歷史和文化的綜合性學科。

  藏學的研究範圍非常廣泛,涉及社會歷史、哲學宗教、語言文字、文學藝術、醫藥歷算、風土民俗以及藏族地區現代化過程中提出來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等廣博繁富的內容。研究比較深入的領域主要有:
  1、藏族語言文字研究。藏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藏語拼音文字據傳為7世紀藏王松贊干布大臣圖彌三菩扎仿效梵語創制。據近人研究藏語在7世紀以前已經是一種發達的語言。藏語詞彙豐富、結構完美,具有簡練、準確的特點。古藏語不僅記錄了藏語的語音和結構,而且記錄了包括古漢語在內的古代中亞語言的發音。藏語文是研究中亞古代語言的寶貴財富。藏語的源流與變革、藏語的語音語法,藏語方言(分藏、康、安多3種)、書面藏語、南語、象雄語、多續語、漢藏語文比較、藏語辭典編纂等都是重要的研究課題。

  2、藏族歷史研究。包括史料整理和學術研究兩個方面。西藏史料的基本構成有藏文資料、穆斯林資料、漢文資料、馬可·波羅以後西方進藏旅行家記錄資料、蒙文資料等。將這些史料進行合理的分類、編目、整理出版是藏學研究的基礎性工作。學術研究要求以科學的方法和手段,理清藏族社會發展的基本軌跡,總結分析藏族社會的根本性質和特徵等。

  3、藏族宗教研究。藏族古代崇信本教,8世紀中葉佛教傳入,逐漸形成各種喇嘛教派,並長期實行政教合一體制。對宗教典籍的整理和研究,分析藏族宗教各派的源流和發展,各派教義的基本內容,藏族佛教與印度佛教、漢族禪宗的關係等都是重要課題。

  4、青藏高原考古研究。這一領域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國內取得一些成績。有關人員陸續在西藏進行考古發掘,採集到大批遠古石器,發現一些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和大批古墓葬羣、摩崖石刻、巖畫石碑等。考古發現證明4~5萬年前青藏高原上已有人類活動。

  5、藏族文藝研究。藏族具有悠久的文藝傳統,有大量的民間文藝作品和文人創作。《格薩爾王傳》是11世紀的藏族説唱體史詩,是世上最長的史詩,對它的研究成為格薩爾學。《説不完的故事》、《薩迦格言》、《米拉日巴傳》等也是藏族文學的重要作品。湯喀(布絹製作的畫軸)佛像、藏劇、藏樂、藏舞的研究也是文藝研究的不同專題。20世紀80年代以後國內整理或正在整理出版《格薩爾王傳》、藏族的《民間故事集成》、《歌謠集成》、《諺語集成》、《民歌集成》、《民間舞蹈集成》、《民間器樂曲集成》、《西藏戲曲志》、《西藏曲藝志》等大型藏族傳統文化叢書。

  6、藏醫、科技研究。包括藏醫經典整理、醫理研究。西藏曆算研究、西藏建築研究等內容。

  敦煌學
  敦煌位於中國甘肅省西部,歷史上是中、西交通要道,為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中西文化彙集之地,印度佛教最早由此傳入中國內地。從366年始建莫高窟至1227年西夏滅亡,敦煌一直是佛教徒朝拜的聖地。歷代地方長官都在敦煌修建寺廟、珍藏文物。這些是研究中國中古歷史文化、中亞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珍貴資料。敦煌地區保存、發現的豐富歷史文獻和文物,是敦煌學研究的基礎和對象。

  敦煌學一詞由史學家陳寅恪在1930年提出。當時的含義主要指整理和研究敦煌發現的文獻資料(敦煌遺書)。經過演變發展,敦煌學的研究範圍和內容有所拓展。具體包括5個分支領域:
  1、敦煌石窟考古
  主要考訂各個石窟的建造年代、分期和內容,為石窟藝術和其他分支領域的研究奠定基礎。

  2、敦煌藝術
  對敦煌彩塑、壁畫、書法、音樂、舞蹈和建築藝術進行考察研究。

  3、敦煌遺書
  主要整理研究藏經洞所藏各類寫本和刻印本書籍。這是敦煌學研究的最大領域,包括天文、地理、政治、哲學、宗教、文學、藝術、語言、文字等許多方面。

  4、敦煌石窟文物保護
  包括敦煌小區域氣候觀測,流沙治理,窟內、外温、濕度控制,壁畫、塑像病害治理,壁畫色彩褪變化驗與研究等。

  5、敦煌學理論
  主要包括敦煌學的概念、範圍、特點、規律的研究,敦煌學在人類文化和學術史上的價值,研究敦煌學的現實意義,敦煌學發展史等等。

  對於敦煌學研究對象的寬度與廣度,學術界有不同意見。國際上有廣義敦煌學與狹義敦煌學之説,但不論研究範圍的寬泛或狹窄,敦煌學是一門以地名學為基礎,內容廣泛,涉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學科交叉的綜合學科,這個特點是沒有疑義的。

標籤:內涵 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