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占卜 > 周易算命

易圖講座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

易圖講座 第45講 清代的易圖: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李光地《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中的易圖

李光地(1642一1718),字晉卿,號榕村,又號厚庵,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1670)進士,初授庶吉士,後遷翰林院學士。任內閣學士期間,康熙用其言取台灣,後為直隸巡撫,擢吏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諡文貞。易學著作有《周易通論》四卷、《周易觀彖》十二卷、《周易觀象大旨》二卷、《太極圖解》一卷等。又有奉敕纂修的《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熙《御製周易折中序》曰:“深知大學士李光地素學有本,易理精詳,特命修《周易折中》。上律河洛之本,下及眾儒之考定與通經之不可易者,折中而取之,越二寒暑,甲夜披覽,片字一畫,斟酌無怠,康熙五十四年春告成,而傳之天下後世。能以正學為是者,自有所見歟?”雖是書之“凡例”以康熙皇帝口氣寫成,然“今經傳之説,先以《本義》為主,其與程傳不合者,則稍為折中其異同之致。傳義之外,歷代諸儒各有所發明,足以佐傳義所未及者,又參合而研核之,併為折中,以繫於諸説之後”之詮釋經傳十八卷、集説“朱子成書,與《本義》相表裏”之《易學啟蒙》二卷及《啟蒙附論》一卷、《序卦雜卦明義》一卷,計二十二卷之《周易折中》,實由李光地總裁而成。

《周易折中》卷二十一“啟蒙附論”曰:“朱子之作《啟蒙》,蓋因以象數言易者,多穿穴而不恨,支離而無據。然《易》之為書,實以象數而作,又不可略焉而不講也。且在當日言圖書卦畫蓍數者,皆創為異論以毀成法,師其獨智而訾先賢,故朱子述此篇以授學者,以為欲知《易》之所以作者,於此可得其門户矣。今摭圖書卦畫蓍數之所包藴,其錯綜變化之妙,足以發朱子未盡之意者凡數端.各為圖表而系之以説,蓋所以見圖書為天地之文章,立卦生蓍為聖神之製作,萬理於是乎根本,萬法於是平權輿。斷非人力私智之所能參,而世之紛紛撰擬、屑屑疑辨,皆可以熄矣。”於是,本“圖書為天地之文章”之説列《河圖陽動陰靜圖》、《河圖陽靜陰動圖》、《洛書陽動陰靜圖》、《洛書陽靜陰動圖》、《河洛加減之源》、《洛書乘除之原》、《洛書對位成十互乘成百圖》、《洛書勾股圖》、《河洛未分未變方圖》、《河洛未分未變三角圖》、《點數應河圖十位》、《冪形應洛書九位》、《冪形為算法之原》、《天圓圖》、《地方圖》、《人為天地心圖》、《先後天陰陽卦圖》、《後天卦以天地水火為體用圖》、《先天卦變後天卦圖》、《先天卦配河圖之象圖》、《後天卦配河圖之象圖》、《先天卦配洛書數之圖》、《後天卦配洛書之數圖》、《先後天卦生序卦雜卦圖》、《先天圖者序卦二根》(二圖)、《後天圖者雜卦之根》(二圖)、《大衍圓方之原》、《大衍勾股之原》、《老陽數合方法》、《老陰數合鈎股法》、《乾策坤策圖》、《法圖》等,共三十四幅圖。卷二十二《序卦雜卦明義》又列《序卦圓圖》、《四象相交為十六事圖》、《六十四卦中四爻互卦圖》、《十六卦互成四卦圖》、《互卦圓圖》、《循環互卦圖》等,共六幅圖。總二卷列易圖四十幅。

明末桐城方氏易學(特別是方孔炤、方以智父子之易學),已肇以《周易》貫通當時從西方傳入天文曆法與算數等方面科學知識之端。如方孔招的《崇禎曆書約》謂“歐邏巴人利馬竇”所云天學:靜天即於穆之理也,九重天包地球,如脬氣鼓豆,其質測也。並言其致理是“以象數為徵”,謂自黃帝、周公、邵子、朱子以至吳澄等“皆明地為浮空不墜之形,大氣舉之。則其言皆中國先聖先賢所己言者”。方以智所編《圖象幾表》則謂河洛圖書為算法之源,其“商高積矩圖説”謂“大衍之數”為勾股算法之源,“河洛積數概”則列《河洛方百數母》圖,並以之衍出三角形、圓形諸圖。李光地列算法諸圖,並謂其皆源於河洛圖書,則是入清步方氏易學之後,把自然科學知識同《周易》所言“大衍之數”、“河出圖,洛出書”、“參天兩地而倚數”等內容進一步結合之人,可謂“科學易”之先驅。

李光地《啟蒙附論》中謂“河圖”、“洛書”為“天地之文章”,為“聖人作易之由”及諸多算法之源,以康熙口氣寫就的“凡例”中則有“朕講學之外,於曆象九章之奧,遊心有年,渙然知其不出易道。故自河洛本原、先天后天位置以至大衍推迎之法,皆稍為摹畫分析,敷暢厥旨,附於《啟蒙》之後,目曰《啟蒙附論》”之説。所列以先天八卦配河洛象數之圖,則是本朱熹《易學啟蒙》之説推畫之圖(朱熹説《河圖》配八卦曰:“析四方之合,以為乾坤離坎,補四隅之空,以為兑震巽艮。”説《洛書》配八卦曰:“四方之正,以為乾坤離坎,四隅之偏,以為兑震巽艮。”)又本朱熹“且又安知圖之不為書,書之不為圖也邪”之説,推衍出以後天八卦配河洛象數之圖。此則是説“聖人”則河洛圖書列八卦方位,並非説聖人一陰一陽畫卦,故後來江永於《河洛精藴》中進一步推衍出“聖人則河圖畫卦圖”與“聖人則洛書列卦圖”。

李光地所出諸多易圖及説,其中較特殊者則是“先天卦者序卦之根”、“後天者雜卦之根”之圖及其圖説。本“序卦之法,以兩卦相對為義”、“雜卦即互卦也,互卦之法,或上去一畫而下生一畫,或下去一畫而上生一畫”之説而列圖,至“雜卦序卦明義”則進一步論説之。有關《序卦》卦序與文字,是本《易經》六十四卦上下經之序而來,只是僅取其卦名另系以文字而已。所以,探討六十四卦上下篇之序,當從“韋編三絕”聯簡成“編’’又分而為上下“篇”(上篇十五“編”,下篇十七“編”)之實際情況出發,而不應受到《易傳》文字的束縛。自吳澄、蕭漢中、秦鏞、來集之等人以《易傳》之義分節闡述“序卦”卦序之理而後,李光地又以分節説而明“序卦”卦序之理。吳澄分七節蕭漢中分六節,秦鏞分九節,來集之分三節,至李光地又分八節。《序卦》卦序可分之節多寡不同而説各有“理”,孰説為是?雖《左傳》已言“互體”乃至以“互卦”釋經盛於漢代,然“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八卦相蕩為六十四”之説卻出於宋代邵雍之《伊川擊壤集·大易吟》。邵雍此詩本意亦不是指二畫之“四象”及“互卦”而言,乃是説《先天圖》方圖“天之四象”與“天之四象”相交成“天門”十六卦,“天之四象”與“地之四象”相交成“人路”十六卦,“地之四象”與“天之四象”相交成“鬼方”十六卦,“地之四象”與“地二四象”相交成“地户”十六卦。邵雍分八卦為“天之四象”(乾為日為太陽、兑為月為太陰、離為星為少陽、震為辰為少陰)與“地之四象’’(坤為水為太柔、艮為火為太剛、坎為土為少柔、巽為石為少剛),是本《説卦》“分陰分陽,迭用剛柔”之説而來,並無以二畫組合為“四象”之説。以二畫組合為“四象”之説始於朱熹,至吳澄則以之推出《互卦圖》,而李光地又列《四象相交為十六事圖》,曰:“六十四卦成後,以中爻互之,只此十六卦,即以六爻循環互之,亦只此十六卦。”並謂此圖為“互卦之根”。對此,江永於《河洛精藴》中辨之曰:“邵子謂陰陽剛柔為四象,與今説二老二少原不同,則非謂十六互卦也。”邵雍亦無“四畫卦”之説,李光地《四象相交成十六事圖》以“四畫”為“四象相交”之組合,從而互得十六個六畫卦(《乾》、《夬》、《睽》、《歸妹》、《家人》、《既濟》、《頤》、《復》、《姤》、《大過》、《未濟》、《解》、《漸》、《蹇》、《剝》、《坤》),此則是本朱熹、吳澄之説而推衍,非邵雍説之本意。李光地同前儒一樣認為《序卦》是孔聖人之作,出於言不淆聖之意而力求其卦序與文字之理。今天看來,既然知《序卦》不是孔子作,則求《易經》六十四卦卦序所以安排之意,就當另闢新徑。馬王堆出士帛書《易經》卦序之不同,將給人們以啟迪。

《御纂周易折中》照錄朱熹《周易本義》與《易學啟蒙》全部文字及易圖,又附以《啟蒙附論》和《序卦雜卦明義》二篇,雖自謂“足以發朱子未盡之意者凡數端”,然朱熹注《序卦》僅“晁氏曰鄭無而泰二字”區區九字,又謂其“非聖人之精”,對所謂“後天八卦”則謂“其不可曉處多”。所以,李光地之發明,並非全是“朱子未盡之意”。明代以朱熹易學立於學官,學者大多以《周易本義》和《易學啟蒙》為藍本立説或推衍易圖,入清至康熙朝則又以“御纂”名義將朱熹二書合之為《周易折中》,此則無疑是從新把朱熹易學定為官學,由此將影響有清一代易學發展之動向,而其中之《易學啟蒙》與《啟蒙附論》、《序卦雜卦明義》,則對後來易圖學的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