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乘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乘姓氏是我國百家姓中的一個罕見姓氏,它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主要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狩獵與操演兵車陣式之千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目前在我國姓氏排行榜中未能進入前2000名。大家是不是對這個姓氏很好奇呢?現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姜姓,出自春秋末期齊國君主齊景公狩獵與操演兵車陣式之千乘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古邑“千乘”,在殷商末年屬於商朝諸侯薄姑國屬地。西周初年,周成王滅薄姑國,毀其宗廟,並將薄姑地賜予太公望(姜子牙)以擴建齊國。姜太公即在臨淄築建國都,並依次分封自己有功的“大夫”。各大夫隨即也築造城邑,以組織管理自己的社民,陽信歸屬的邑城舊址在今山東省陽信縣温店鎮丁廟村。

乘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子乘之後裔,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名叫子乘,專職負責掌管楚軍中衞(軍車),其後裔子孫以先祖名字為姓氏,稱乘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其姓氏讀音作zhèng(ㄓㄥˋ)。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戰國時期魯國古乘氏邑,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戰國時期,魯國有乘氏邑,故城址在今山東省菏澤市鉅野縣西南一帶地區,是春秋時期“西狩獲麟”之地,秦朝末期彭越起兵之所,在秦、漢之際屬濟陰郡,後改隸山陽郡鄆州。其時住民自春秋末期就有以居邑名稱為姓氏者,稱乘氏,讀音作chéng(ㄔㄥˊ)。在中國歷史上的東漢末期,曾經在乘氏邑發生過一場大戰,史稱“乘氏之戰”:

漢獻帝劉協興平二年(公元195年),温侯呂布和軍師陳宮率一萬多兵馬從東緡(今山東金鄉)出發攻打曹操。當時漢相曹操就駐軍於乘氏城(今山東菏澤鉅野),部隊都下鄉收麥子去了(兵皆出取麥),留守還不到一千人,乘氏城內空虛以極。曹操便讓隨軍的女眷們都拿上旗幟到城陴(短牆上)去站崗。正好乘氏城西邊有一段大堤,堤南有一大片樹林,深不可測。呂布來了以後,看見城牆上站着女人,城西邊又有大堤,堤南林木幽深,便懷疑曹操在那裏設有埋伏。陳宮力勸呂布及時發動進攻,但呂布自以為是地説:“曹操這個傢伙很狡猾,我可不上當!”根本就不聽陳宮的意見,竟自率軍向南後退了十餘里。如此一來,反而給曹操以充足的時間調回軍隊並及時進行了部署。等到第二天呂布率軍再來時,曹操“隱兵堤裏,出半兵堤外”,呂布則“令輕兵挑戰”。兩軍相遇後,曹操的伏兵瞬間都從堤內衝出,“步騎並進”,打得呂布落荒而逃,曹操“追至其營而還”。事後,陳宮仰天歎道:“布,非與謀也!”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秦、漢時期的公族後裔公乘氏,屬於以先祖爵號為氏。公乘氏,出自秦、漢時期的公族後裔,以爵號為氏。在秦、漢時期,公族爵位分有二十等。按史籍《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爵二十:一級曰公士,二上造,三簪裊,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長,十一右庶長,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駟車庶長,十八大庶長,十九關內侯,二十徹侯。”在二十個爵位中,自第一級至第四級都是士族,自第五級至第九級位比大夫,都是軍吏,平民之爵不得過公乘,超過的要回授給同族的人。自第十級左庶長至第十八級大庶長,位比九卿,都是軍將。第十九級、第二十級均為列侯。其第八級為公乘,從平民中因功晉封官爵者到該級截止,但可世襲此爵位,有其後裔子孫以爵位稱號為姓氏者,稱公乘氏。

在公乘氏的後裔子孫中,有人以先祖官爵稱謂為姓氏,稱公乘氏,後省文簡化位單姓公氏、乘氏,乘氏讀音作zhèng(ㄓㄥˋ)。

第五個淵源
  源於複姓,屬於以複姓省文簡化為氏。古代有複姓乘馬氏,為掌管或飼養戰馬之官吏的後裔;有乘丘氏、乘邱氏,為以騎兵駐守於戰略要地之領軍的後裔,後皆分別省文簡化為單姓乘氏、馬氏、丘氏、邱氏等,乘氏讀音作shèng(ㄓㄥˋ)。

遷徙分佈
  乘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羣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三千位,在台灣省則沒有,多以京兆、咸陽、潁川、汝南為郡望,現行較罕見姓氏。

上海松江,江西永修,山西長治、晉城、運城,遼寧清原等地均有分佈。漢族姓氏。春秋時有乘盆;漢代有乘昌,煮棗侯;又有乘弘,博士;晉代有乘越;宋代有乘澤,益州推官。

標籤:乘姓 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