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民間工藝

盂蘭節(盂蘭盆節)

盂蘭節

中元節是道教的説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在南方,亦稱“鬼節”。也有説法中元節是在農曆7月14日。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



節日簡介

  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鬼節”,俗稱“七月半”(有些地區為十三或十四)。俗傳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節日內容

  印度佛教儀式中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盂蘭盆會”,佛經中《盂蘭盆經》以修孝順勵佛弟子的旨意,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俗信,於是益加普及。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中國從樑代開始照此仿行,相沿成中元節。不過後來除設齋供僧外,還增加了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户紛紛把供品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有些地方有放水燈的活動。

  所謂水燈,就是一塊小木板上扎一盞燈,大多數都用彩紙做成荷花狀,叫做“水旱燈”。按傳統的説法,水燈是為了給那些冤死鬼引路的。燈滅了,水燈也就完成了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的任務。那天店鋪也都關門,把街道讓給鬼。街道的正中,每過百步就擺一張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鮮瓜果和一種“鬼包子”,桌後有道士唱人們都聽不懂的祭鬼歌,這種儀式叫“施歌兒”。

  上元節是人間的元宵節,人們張燈結綵慶元宵。中元由上元而來。人們認為,中元節是鬼節,也應該張燈,為鬼慶祝節日。不過,人鬼有別,所以,中元張燈和上元張燈不一樣。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民間普遍流傳目連解救母厄的故事:

  “有目連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連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盂蘭實際是佛教的節日,“盂蘭”為梵文,意為救倒懸、解痛苦。 據“佛説盂蘭盆”經記載,當時佛陀的弟子目揵連尊者,以神通力發現其去世的母親在餓鬼道受苦,目揵連孝順深切,以神通力把食物送到其母口中,誰知食物在咽喉中變為火炭,不能食用,痛苦萬分。目揵連焦急憂慮,於是去問佛陀應如何救渡。

  佛陀告訴目揵連尊者説:“你母親罪根深重,曾有五百世的慳貪,縱使你神通弟一也無法解救她的苦難,必須靠十方眾僧大德威神之力才能得郅到解脱!”

  到七月十五日那天,是解夏日,又是“佛歡喜日”,亦是眾僧自恣日。所謂自恣就是自己檢點,如發覺自己有過失,應對人露懺悔:如任何人犯過,亦應對僧眾懺悔。當日一切聖聖眾,均精持律儀,身,口,意三業清淨,這時候設齋供僧,功德最為殊勝。

  故此佛陀咐矚目揵連尊者,在七月十五日那天,準備飯食百味五果、汲灌盆器、燒香燃燈,將世上最珍貴的食物酇趍鼘窬都放在盂蘭盆內,供養十方大德眾僧。當眾僧唸咒加持,祈福消災,使在世人增長福慧,先亡超度。

  後來目揵連尊者得到佛陀教化在七月十五日設盆供養及齋僧,合各大德威神之力,使母親得以脱離餓鬼之苦。

  根據經中佛所示,如果能在功德、勝會中供佛僧大布施,可令現世父母、六親眷屬,能脱離三塗,衣食豐足。乃至七世父母都能脱離餓鬼之苦,生於人天中,福樂無極。如父母在,更能福樂百年、長壽無病、無一切苦惱之患,所以身為佛子,為修孝道,應常念及過去仍未解脱之先祖父母,於盂蘭超幽法會中供養上師大德,燃燈供佛作大功德,以報父母之恩乃利樂解脱十方孤魂餓鬼眾生。

節日相關

  湖湘川陝一帶以七月十四(許多地區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又稱“月半節”,主要是祭祀祖先,所以又叫鬼節。供品中西瓜必不可少,因而又稱瓜節。

  “中元”之名起於北魏,中元節稱“鬼節”或“孟蘭盆會”。根據五雜俎的記載:“道經以正月十五日為上元,七月十五日為中元,十月十五日為下元。”修行記説:“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 佛教也在這一天,舉行超渡法會,稱為“屋蘭瑪納”(印度話ULLAMBANA)也就是孟蘭會。孟蘭盆的意義是倒懸,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掛在樹頭上的蝙蝠,懸掛著、苦不堪言。為了使眾生免於倒懸之苦,便需要誦經,布絕食物給孤魂野鬼。此舉正好和中國的鬼月祭拜不謀而合,因而中元節和孟蘭會便同時流傳下來。

有關中元節的傳説很多,最主要的傳説是,閻羅王於每年農曆七月七年級,打開鬼門關,放出一批無人奉祀的孤魂野鬼到陽間來享受人們的供祭。七月半時(也有説是最後一天),重關鬼門之前,這批孤魂野鬼又得返回陰間。所以七月又稱鬼月。還有一個重要的傳説是目蓮救母的故事,源自佛教傳説:目連(目連為佛教人物,釋迦十大弟子之一)的母親墜入餓鬼道中,過著吃不飽的生活。目犍蓮於是用他的神力化成食物,送給他的母親,但其母不改貪念,見到食物到來,深怕其他惡鬼搶食,貪念一起食物到她口中立即化成火炭,無法下嚥。目連雖有神通,身為人子,卻救不了其母,十分痛苦,請教佛陀如何是好。佛於是講述了《盂蘭盆經》,囑咐他七月十五作盂蘭盆供養僧眾以祭其母。近代獻瓜果、陳禾麻以祭先祖,固然有嘗新的含義,也是盆祭的遺風。

  “鬼節”,俗稱“七月半”(或十四)。去世的祖先七月初被閻王釋放半月,故有七月初接祖,七月半送祖習俗。送祖時,紙錢冥財燒得很多,以便“祖先享用”。同時,在寫有享用人姓名的紙封中裝入錢紙,祭祀時焚燒,稱“燒包”。年內過世者燒新包,多大操大辦,過世一年以上者燒老包。

  “中元節”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紙錢祭奠亡人,以示對死去的先人的懷念。中元節一般是七天,又有新亡人和老亡人之分。三年內死的稱新亡人,三年前死的稱老亡人。迷信説新老亡人這段時間要回家看看,還説新老亡人回來的時間並不相同,新亡人先回,老亡人後回。因此要分別祭奠。燒紙錢的時間選晚上夜深人靜(現在多選擇在傍晚時),先用石灰在院子裏灑幾個圈兒,説是把紙錢燒在圈兒裏孤魂野鬼不敢來搶,然後一堆一堆地燒,燒時嘴裏還要不住地念叨:“某某來領錢。”最後還要在圈外燒一堆,説是燒給孤魂野鬼的。亡人們回去的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做一餐好飯菜敬亡人,又叫“送亡人”。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説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是很有人情味的,所以“中元節”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節日文化

一、“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鄭玄解為,“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七月,鬼如何旺的呢?

  民間認為,整個七月為鬼月。七年級鬼門開,十五鬼門關。此月,鬼經過春夏的沉寂,又可以出來活動,所以叫做鬼門開。民間以路邊點火、河中放燈、提供鞋子等辦法,滿足鬼出門活動的需要,以免它們連基本的需求都得不到滿足,無法出行而在原地為非作歹,當然,點燈引路等辦法更是希望野鬼能夠“遠走他鄉”。七月時,鬼門初開羣鬼紛出,一時“羣鬼亂竄”,由於鬼剛剛經歷一夏的墓居煎熬,飢腸轆轆,所以給餓鬼施食就成為要緊之事。由於此時鬼可以自由外出活動,祭祀祖先就可不必上墓,只要把祖先的鬼魂“接”到後代子孫的家中,祖先之靈便可飽餐祭品。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 ,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脱。”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是日殿上設“太上中元七氣赦罪洞靈清虛大帝平等應善天尊”的神位,廣陳供養。卯刻,道眾聞鼓上殿,經師們加披五彩雲鶴班衣,位列前排左右。高功頭戴五老冠,金蓮蓋頂,身披天仙法衣,手執朝簡,在鐘鼓齊鳴中拈香、宣表,稱“慶賀朝科”,便拉開了法會序幕。法會的一般安排是,除上下午唪誦 《玄門功課經》外,主要是拜《玉皇宥罪錫福寶懺》。晚間唪誦《鐵罐焰口施食》,超度前羽後化的祖師,並普渡十方孤魂。

三、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説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着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説:“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裏,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脱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説:“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即佛喜歡日(於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悦,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從此,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説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盂蘭盆法會有複雜的儀規,儀潤《百丈清規證義記》卷八中詳載《蘭盆儀軌摘要》,雲全卷見《蘭盆會纂》中。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

  傳説,有個叫做目連的人做夢,他夢見自己去世的母親淪落在餓鬼行列中,於是,他送飯給母親,卻屢屢不行。目連將此事告訴佛,佛勸他供養僧眾多行善事,以解脱母親在陰間的罪孽,目連在七月十五這天作盂蘭盆(梵意為“解救倒懸”),於是,僧眾們“皆先為施主家咒愿,願七世父母行禪定意,然後受食”,目連尊者的母親脱離了苦海。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脱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四、融合

  七月祀鬼之俗演變成民間的鬼節,道教文化與佛教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民間的鬼月俗信與此中元節、盂蘭盆節之間,在精神實質上出現了驚人的相通之處。皆是以奉親、敬養、普渡為主題,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與華夏民間文化禮俗的一致,使它們迅即得到廣泛的認同。兩者皆指向七月十五,又使民間的鬼月有了成為節日的重要時間契機。節日的確立需要確定一個固定的節期和擁有它特有的節俗,佛、道兩教一同確定了七月鬼節的固定節期,佛教盂蘭盆會、道教中元節的打醮等儀式活動又成了這一鬼節特有節俗的組成部分,同時由於道教是完全的本土宗教,“中元”這一名詞也為民間接受,成為這一節日通行的稱呼。

  華夏文化與民間信仰有強大的同化作用,不論是本土的道教還是傳自印度的佛教,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適應本土文化的過程。佛教與道教在七月十五的儀式逐漸世俗化,與民間的鬼月俗信和風物漸漸難分難解。從此,中元節成為了一個內涵豐富的祭亡、祀鬼、解難、赦罪的盛大的華夏民俗節日。

五、節物風俗

  七月十五,道家例行設醮為地官慶賀誕辰,同時信眾也出資設齋為祖先求冥福,請地官赦免罪過,早昇天界。

  在中國最初舉行盂蘭盆會的是梁武帝大同四年。他在同泰寺舉辦“盂蘭盆齋”,此後此儀遂在民間普遍流傳。唐代,每年皇家以音樂、儀仗送盆到各官寺,獻供種種雜物,民間施主也到各寺獻供。唐太宗大曆元年,在宮中內道場祈建孟蘭盆會,設高祖以下七聖位。樹建巨幡,書帝名號。自太廟迎入內道場,梵樂悠揚,旌幢蔽日。百官於光頂門外迎拜導從。此後歷年如此。據《大宋僧史略》説,唐時盂蘭盆極為奢麗,往往飾之金翠。日本園仁《入唐求法巡禮行紀》卷四説,當時長安諸寺七月十五日作花蠟、花瓶、假花果樹等,備競奇妙,常例皆於殿前,廣陳供養,傾城巡寺隨喜,甚為杜觀。

  到了宋代,便不是以盆供僧,為先亡得度,而是以盆施鬼了。印賣《尊勝咒》、《目連經》,又以竹竿鋟斫成三腳、高三五尺,上織燈窩之狀,謂之盂蘭盆,掛搭衣服、冥錢其上,焚之。拘肆樂人自過七夕便演《目連救母》的雜劇,直至十五日止,觀者倍增(《東京夢華錄》)。寺僧又於是日募施主錢米,為之薦亡。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以紙糊成荷花型,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為其引路。有意思的是,上元節也用燈,但於陸地,中元節則在水中。因為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祕昏黑,使人想到傳説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裏沉淪。所以,上元張燈是在陸地,中元張燈是在水裏。

  此日還有拜懺、放焰口等活動。這一天,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台。法師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着一盤盤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塊靈牌和招魂幡。過了中午,各家各户紛紛把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果品、瓜果等擺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別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藍、紅、綠等顏色的三角紙旗,上書“盂蘭盛會”、“甘露門開”等字樣。儀式是在一陣莊嚴肅穆的廟堂音樂中開始的。緊接着,法師敲響引鍾,帶領座下眾僧誦唸各種咒語和真言。然後施食,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覆三次。這種儀式叫“放焰口”。到了晚上,家家户户還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徵着五穀豐登,這叫作“布田”。

六、日本的流傳

盂蘭節(盂蘭盆節)

盂蘭盆法會在中國還在舉辦,但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蕩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現在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現在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盂蘭盆節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間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在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峯。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着浴衣起舞,現在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節日儀式

  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説盂蘭盆經》而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唐·宗密的《佛説盂蘭盆經疏》所説∶“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法會的形成淵源於這部八百餘字的佛經,經中説∶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説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一般都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節這天舉行。其主要儀式由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三部分組成。在正式儀式開始前,須先建立佛壇(特稱“中元壇”)、普施壇、孤魂壇等三壇。其中,佛壇上設有佛像及導師使用的如意尺(戒尺)等,普施壇上放置多種供品,孤魂壇上設有若干靈位牌。

  根據清儀潤所著的《百丈叢林清規證義記》卷八《蘭盆儀軌摘要》記載,整個盂蘭盆會的儀式是這樣的:

  首先是淨壇繞經,即繞誦《盂蘭盆經》。先由住持主持繞壇、誦經、灑淨儀式,大眾隨行繞行,口誦《盂蘭盆經》三遍;然後,大眾依照早晚課誦時的位置跪下,隨住持念祝詞,祝願一切冤親同得超度;祝詞完畢,大眾起立,聽維那唸誦佛名,隨磬聲行跪拜禮。跪拜完畢後解散。

  第二項內容是上蘭盆供。僧眾重新入壇,禮佛三拜後,住持拈香,維那舉“獻供贊”,大眾同唱。然後,再次反覆讀誦經文,並説明盆供的目的,表明自己的心跡,並不時伴行禮佛跪拜禮。最後唸誦一段迴向詞,上蘭盆供儀式結束。

  最後一項儀式是眾僧受食。上供完畢,悦眾將檀越(信徒)所佈施之物集中在一起,不論是來客還是本寺僧人,一律平等分配。接受分配物後,集體念誦一段祝禱詞,然後各自捧缽回寮。整個盂蘭盆會儀式結束。

  這套盂蘭盆會儀式較為複雜,因而真正照此實行者不多。倒是民間的以薦亡度鬼為主要目的的一套盆供儀式更為流行。民間的這套儀式是:

  預先設立三壇,到了七月十五日那天清晨,由六位僧人組成的行法小組,在一片嗩吶合奏聲中,粉墨登場,走在隊伍前列的手持鈴鐸的是“導師”,緊隨其後的是手執大鼓、木魚、鐺子、鉿子、小手鼓的五位僧人。他們的程序是先淨壇後開壇。首先,要“演淨”,即面向佛壇唸誦《大悲咒》、《十小咒》、《心經》等,再念用好紙寫好的文疏,祈求佛菩薩慈悲下界指導;其次,行“引魂”儀式,讀誦用黃紙寫好的疏文,招引鬼魂入壇,讀誦疏文後,唸誦《心經》、《往生咒》、“三真言”;最後,由主辦盂蘭盆會的功德主在法會的“榜文”上用硃筆一點,預示着開壇完畢。

  開壇後的儀程是拜懺,大多依照《慈悲水懺》的儀禮進行。拜懺活動分為三個階段,時間較長,其間還得穿插進行上供與齋僧活動。

  普施儀式在晚上舉行,主要是施放焰口。焰口結束後,要放河燈、燒法船、燒靈房,在一片火光閃爍中,法會圓滿結束。河燈照亮了水中鬼魂暗淡的心靈,法船將他們統統渡往了充滿歡樂的彼岸世界;靈房則提供了亡靈世界所必須的廣廈和別墅。盂蘭盆會的所有目的,在這一刻得到了完整的體現。

節日其他

  盂蘭盆節是在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活動,原來是佛教的法式。盂蘭盆是“Ullabana”的音譯略詞,本意是“倒懸之苦”,為了拯救這個苦難而進行的法式。據“盂蘭盆經”的解釋,説是目連尊者為了拯救陷入餓鬼道的母親,按照佛教的教義,在7月15日(陰曆),供奉各種食品為供品,以這個法式救出了母親。

  這個活動在很古以前在印度和中國盛行,在日本則從飛鳥時代開始進行。後來傳播得很廣泛。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成為祭奠祖先的日本特有的活動。現在是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峯吧。

  在日本,離開自己的故鄉到外地工作的人很多,所以利用這個時段回老家團聚。可以説這是祖先和活着的人一起聚會,也不算過分吧。從中國的風俗來看,好像是把清明和春節一起過一樣。因為城市裏的人都回到鄉下去,被稱作“民族大移動”,這時大城市東京等地有一段時間顯得很冷清呢。

  盂蘭盆節少不了的是盂蘭盆舞。這本來是表達了離開地獄的人們的喜悦,現在已經變成了具有各地特徵的民間舞蹈了。在夏天的夜晚,合着大鼓的鼓聲,全村的人圍成大圓圈跳舞,是這個時期在日本各地都能夠見得到的風景畫。

  過了盂蘭盆節,漸漸進入秋天,該是颱風襲來的季節了。

  盂蘭盆節原本是佛教徒為了追薦祖先舉行的一種佛教儀式,由於合乎中國追先悼遠的習俗,所以在民間廣泛流傳。傳説釋尊有個叫目連尊者的弟子,神通廣大,能看到死者的靈魂。當他看到死去的母親墮落於“餓鬼道”中,受飢餓與倒懸之苦時,為了解救母親,目連求教於佛,佛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後人為了死去的親人免遭落地獄和飢餓之苦,同日照此仿行,設齋供祭品,請法師僧人誦經唸佛等等。

  據説盂蘭盆的習俗是在1400-1500年前傳入日本的,在日本叫“盂蘭盆會”。我周圍的人們常常問我:“中國是不是也有盂蘭盆會?”。在他們看來日本許多文化淵源於中國,那麼中國也可能有同樣的節日。

  現在盂蘭盆節已經成為日本特有的祭奠祖先、祈禱冥福的節日,有其獨自的特點。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傍晚,在佛坦或靈棚前掛上盆提燈(盂蘭盆節時超市裏賣的一種白或乳白色的紙燈籠),在大門口點燃叫作“迎魂火”的麻稈兒,迎接祖先靈魂的迴歸,與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將先祖的靈魂託付與“水燈”(多為白色的蠟燭紙燈),放置於附近的河面上,送祖先的靈魂回陰間。而在京都這天的傍晚,在半山坡上點燃“大“字樣的篝火,為祖先的靈魂送行,這就是有名的“大文字”祭祀活動。

  每到盂蘭盆節,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0天,今年休假是8月12-20日之間。這期間飛機電車爆滿,沿高速公路行駛的汽車行列可長達幾十公里,人們離開喧囂的城市趕回故鄉,因此有“民族大移動”之説。盂蘭盆節除了家家户户掃墓,祭祀先祖外,更重要的是它已成為閤家團圓、舉國歡樂的節日。白天人們帶着鮮花,香典,供品去墓地祭奠祖先,夜晚有跳盂蘭盆舞等活動,於是,當夕陽西落之後,公園,街道或村莊裏寬闊些的場所,便張燈結綵,身着“悠卡踏”(夏季和服)的男女老幼會聚而來,大家合着笛聲鼓點,圍成大圓圈跳起盂蘭盆舞,跳累了,就找個空地坐下,邊喝着飲料啤酒,或吃着小吃,與親朋近鄰聊天。孩子們歡快地在人羣中嬉笑追逐,隨大人一起跳舞或點放花火。。。。。,一直狂歡到深夜。也有些家庭不願湊熱鬧,就帶領全家老少來到海邊,搭起帳篷,支起燒烤爐,乘着涼爽的海風乾杯。然後,躺在鬆軟的沙灘上,仰望着星星月亮,相互詢問着,伴着輕輕的海浪聲入睡。也有的人約戀人,朋友或和家人,參加河邊湖旁舉辦的焰火大會,早到的人佔一席之地,3-5成羣的湊在一起説笑着,有人帶來的愛犬也搖頭晃尾的圍着家人,等待焰花開放,有些人將車停在會場附近田野的小路旁,這時正值稻子抽穗之季,四周散發着泥土的氣息和稻草的芳香。車井然有序地排列着,被黑暗包圍着,不遠處淡淡的螢火,三三兩兩地飄着,一會兒消失了,一會兒又在另一處出現。寂靜中,大概是蟋蟀,金鈴子的鳴叫聲吧,清脆悦耳,此起彼伏,伴着清風傳至人們的耳際,有時會突然傳來小孩子稚嫩的聲音:媽媽我要撒尿!這聲音清晰地傳向四方,於是,周圍又傳來人們輕輕的笑聲。。。。。,夜晚的田園風光別有一番情趣。隨着焰火炮聲的開始,寂靜才被打破,人們忘情地凝望着一朵朵焰花,歡呼起來:太美了!色彩繽紛的焰花倒映在水面上,如同五顏六色的花朵在天上水中同時綻放。

  盂蘭盆節是繼元旦的“正月”(相當中國的春節),5月的“黃金週”之後的第三次,也是一年中最後的長假。有些人藉此機會往日本國內或海外旅遊,飽覽自然風光,享受陽光浴,森林浴,海水浴,温泉浴,或去度假村打高爾夫球,或享受美味佳餚。。。。。,也有些學者,鑽進實驗室或閉門謝客,想趁長假作出更多的結果或寫篇論文之類的,但也有些人,想好好休息,養精蓄鋭,乾脆哪兒也不去。總之,人人都在它來臨前設想着:“我該怎樣度過呢?”

  每逢這樣的節日,人口減少又老齡化的中小城鎮,村莊,突然熱鬧了起來,道路上車多了,奔跑的車裏,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地域。超市的人多了,食品的價格也隨之上漲,餐館,旅店不事先預約,臨時去是沒有空位的。這樣的節日促進個人消費,帶動經濟的發展,為不景氣的日本增添了幾分生機。

節日考究

  民俗中元節

  劉長温

  農曆七月十五是傳統的“中元節”,又稱盂蘭盆節,這個節在老百姓中還有幾種不同的叫法——“七月半”、“鬼節”。在這一天,老北京有中元法會、拜三官、盂蘭盆會、燒法船、祭祖、放河燈、點蓮花燈、送面羊等民俗。其實,民間之所以叫“鬼節”,無非是人們對逝去親人的追思。七月十五的習俗,剔除掉其中的迷信色彩,會發現其中包含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道。“人生百善孝為先”,孝是善心、良心和愛心的體現,無論是對尚健在的長輩,還是已逝的親人,不忘孝道,這才是“中元節”的現實意義。

  農曆七月十五與正月十五的上元節和十月十五的下元節,並稱中國歲時節令中的“三元”。這“三元”都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中元節原本是道教節日。據《唐六典》稱,道士有“三元齋”:“正月十五日天官為上元,七月十五日地官為中元,十月十五日水官為下元。”天官、地官、水官是道教的三神,三元節乃是道教節日。按照道教的説法,由於地官要過生日,大赦孤魂遊鬼,人間為免受鬼神干擾,便在七月十五日設“中元普渡”,供奉食品及焚燒冥紙、法船,希望孤魂遊鬼收到禮物後升到極樂世界去。老北京的道觀在每年七月十五中元節這一天,都要舉行“祈福吉祥道場”,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盂蘭盆會,也稱盂蘭盆齋、盂蘭盆供。這是來源於佛教的習俗,比道教的中元活動要早,我國從南北朝時期的樑代開始仿行。“盂蘭”是梵語音譯,意為倒懸,“盆”是漢語,是盛供品的器皿,言此器皿可以解先亡倒懸之苦,因此,盂蘭盆會實際是個“孝親節”。依據《盂蘭盆經》而舉行儀式,始於梁武帝。自此以後,成為風俗,歷代帝王以及民間無不舉行盂蘭盆會,以報祖德。

  盂蘭盆齋也與《目蓮救母》的傳説有關。

  據佛經中的《盂蘭盆經》記載:“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飢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於是求教於佛,為説盂蘭盆經,教於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説當時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後,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羣餓鬼折磨。目蓮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飯菜卻被餓鬼奪走,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感動,授予其盂蘭盆經,並要他在農曆的七月十五日做盂蘭盆齋,備百味飲食以及桃、李、杏、慄、棗五果,供養十方僧眾。按照盂蘭盆經的指示,目蓮於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珍果素齋供奉母親,捱餓的母親終於得到了食物。目蓮感激佛祖,並向佛祖進言,年年舉辦施食會,以解那些孤魂餓鬼倒懸之厄運。佛祖便將七月十五的施食會命名為“盂蘭盆會”,令各佛寺進行佛事活動。寺廟裏的僧人和善男信女們在這一天舉行佛事,不僅僅是祭祀死去的親人,也是紀念目蓮,藉以表彰他對母親之孝道,並勸人盡孝。

  當時人們把此節作為追念祖先以及已故親友的節日,老北京的各個戲園子每到這個日子,都要連演數日《目蓮救母》的京劇應景戲。這戲雖説是個“鬼戲”,但也宣揚了自古以來的孝道美德。

  這一天,老北京的皇宮內及一些大的寺廟,也有“燒法船”之俗,也稱“燒活”。法船是一種大型冥器,由舊時的冥衣鋪用木條或秫秸及彩紙糊制而成。法船上艙、櫓、槳、舵齊全,大的可糊幾層數節,抱到法會之處再拼接而成。

  各寺廟道觀的僧侶和道士們當年在放焰口、做法事、誦經、焚香超度亡靈等儀式後,要焚燒一隻法船。抗戰時及勝利後,曾在北海公園的天王殿、中山公園的音樂堂、永安寺等處集會,由僧人、道士、喇嘛三種不同的宗教派別身披法衣、敲打法器,與各界人士、平民百姓一起為抗戰陣亡的將士們舉行法會,當時還舉行了鄭重的焚燒法船、點河燈儀式,為抗日將士超度,以表示追思。

  這天,還有祭祖的傳統。老北京這天各家均祭祀已故之宗親五代,以示“慎終追遠”。清《北京歲華記》載:“中元節前上冢如清明。”清《帝京歲時紀勝》也説:“中元祭掃,尤勝清明。綠樹蔭枝,青禾暢茂,蟬鳴鳥語,興助人遊。”

  一般皇宮內還要在太廟舉行祭祖大典,民間百姓中元祭祖的形式有多種形式,有的親到墳地燒錢化紙,有的則在家以裝有金銀紙元寶的包裹當主位,用三碗水餃或其他果品為祭,上香行禮後將包裹在門外焚化。據明《帝京景物略》雲:“上墳如清明時,或制小袋以往,祭甫訖,輒於墓次掏促織。滿袋則喜,秫竿肩之以歸。”説明自元、明以來,中元上墳,帶有秋季郊遊的性質。初秋之時,掃墓連帶全家秋遊,無疑是孩童們的一次出旅,孩子們早把“鬼節”拋之腦後。

  夜放河燈和點蓮花燈是中元節的重要習俗,也是繼正月十五元宵燈節後,老北京的又一個傳統燈節。

  放河燈的歷史悠久,明人劉若愚的《明宮史》載:“七月十五日中元,甜食房做供品,西苑做法事,放河燈。”西苑即説的前三海。

  清史中也有記載,皇宮內每年七月十五,太后及帝后嬪妃都要到北海觀看河燈。屆時上千名的太監及侍衞,手持荷葉,葉上點燃蠟燭,燭光閃閃羅列兩岸,太液池水上幾千盞琉璃河燈隨波漂盪,並伴有梵樂和禪誦之聲。“坊巷遊人入夜喧,左連哈德右前門。繞城秋水河燈滿,今夜中元似上元。”清代文昭所著之《京師竹枝詞》描寫舊京中元節時的盛況。

  放河燈亦做放荷燈,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超度亡人的一種習俗。

  老北京的荷花燈都是用天然的荷葉插上點好的蠟燭做成荷花燈。那時也有用西瓜、南瓜和紫茄子等,將其中心掏空,當中插上點好的蠟燭,將這些燈往河裏一送,順水漂流自然而下,排成一隊“水燈”,隨波盪漾,燭光映星,相映成趣。當時北京的什剎海、北海、積水潭、泡子河、東直門外的二閘、御河、護城河等地,到處是一片如晝燭光,月下百姓雲集,熱鬧非凡。電視劇《四世同堂》裏祁老爺子在河邊放河燈超度亡人的鏡頭,真實再現了老北京中元節的風俗。

  蓮花燈則是用絲綢、絲紗、彩紙或玻璃製作的酷似蓮花的一種花燈。懸掛花燈已有兩千多年曆史,清乾隆年間每到七月十五的夜晚在圓明園,乾隆皇帝及后妃都要到西洋景的“迷宮”處,看眾宮女提着綢制的蓮花燈來走迷宮。民國時期,七月十五這天點蓮花燈也是必需的習俗。四合院、大雜院裏的孩子,都人手一隻蓮花燈。市面上的各類集市——東安市場、隆福寺、崇文門花市、天橋、什剎海荷花市場等,從七夕節後即有專門的鋪面開始售賣蓮花燈,其燈皆是用彩紙蓮花瓣組成的各式花籃或鶴、鷺等飛禽動物,任人選購。普通街市上及串衚衕的小販賣的就是及其便宜的荷葉燈了。這些燈外形與河燈相仿,只是多根抵棍和線繩罷了。一些窮孩子還有用大棵香蒿子縛上香頭,或用蓮蓬插上香頭代替蓮花燈的。更為別緻的是,茄子插香頭而燃之,謂“茄子燈”;西瓜瓢內插蠟燃之,謂“西瓜燈”。

  七月十五前後的晚上,各家的孩子均呼伴結羣,遊逛街市衚衕,小孩們眾口一詞地喊道:“蓮花燈、蓮花燈,今兒個點了明兒個扔!”那時的孩子們要在夜晚相互比誰的燈更美更亮,當年謂此舉為“斗燈會”。《舊京秋詞》中有這樣的描述,“小隊兒童巷口邀,紅衣蠟淚夜風搖。蓮燈似我新詩句,明日憑仍樂此宵。”七月十五之夜,水中河燈蕩碧波,岸上燭光滿城街,街市一片璀璨。

  農曆七月十五,還被稱為“送羊節”。漢許慎《説文解字》中説:“羊,祥也。”甲骨文《卜辭》中也稱羊通祥。可見在古代,羊這種動物,一向代表吉祥之意。

  舊京及華北地區的農村,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説此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説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説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後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民俗的另一説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麪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孃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並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餘糧。”新姑爺切完羊後,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我們對鬼節的瞭解並不是很多。我是在08年8月13日寫下的。我想我們上面寫的都是一些表面的東西,具體的事情我們並不瞭解。可能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我們去探討,只不過有些東西我們在古代沒有辦法研究,就使用了一些稀奇古怪的名詞或者帶有特色的名詞來表述自己的看法。

  有傳説,在盂蘭盆節時,那些已經死去的人的靈魂會與親人跳最後一支舞。

標籤:蘭盆 盂蘭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