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壯族山歌 壯族山歌文化介紹

壯族是中國的傳統少數民族之一,壯族當地有很多特色文化,山歌就是其中之一。那麼關於壯族的民歌文化,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壯族的山歌文化,具體都有哪些的特點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壯族山歌 壯族山歌文化介紹

情感分類
  從壯族着名歷史學家黃現璠所撰《談僮歌》一文和所着《壯族通史》(合着)以及《壯族民間歌謠集》(注1)等論着中可知:壯族古代民間歌謠包括訴苦歌(長工苦歌、媳婦苦歌、單身苦歌、歎苦歌、怨命歌等等)、情歌(散歌、套歌、探問歌、讚美歌、討歡歌、示愛歌、定情歌、交友歌、發誓歌、分別歌等等)、風俗歌(慶賀歌、祝禱歌、儀式歌、敬酒歌、迎賓歌、送客歌、搖籃曲、哭喪歌、哭嫁歌等等)、生產勞動歌(農事歌、農閒歌、時令歌、節氣歌、喜雨歌、苦旱歌等等)、盤歌(又稱問答歌、碰頭歌、猜謎歌、鬥智歌,以對唱形式表現)、歷史歌、時政歌、童謠、革命歌曲等等。

體裁分類
  主要的有壯話稱為‘話謅’、‘話雖’和‘雖條’三種,即‘詩謅’、‘唱歌’和‘詩曲’。此外尚有自由體的山歌,每首無定句,每句無定字,可長可短。詩謅又名‘詩太排’。它是陳述故事之長篇詩歌.有謅人物、謅事物和謅猜謎(壯語稱為‘謅鼓要’)等、如謅甘羅、謅乾隆皇.謅祝英白、謅蚊蟲。歌詞數十句或百句不等.句中五言七言九言都有。唱法是男子唱完之後,婦女同樣地重唱一遍.若不會唱或唱錯了,就會被對方取笑。反之,婦女先唱亦然。山歌老手才能唱‘詩謅’,新手則不敢唱。

故未唱時先問對方是否能唱,不是貿然就唱。唱的人若非聰明有敏才,則難以應付。如‘謅猜謎’,即“鼓要”,男方先唱兩句,説一件事物。如唱“聲音嗡嗡地進攻,整個一夜都攻不通”給女方猜,答覆的人也唱兩句:説是‘蚊帳’,這就非有敏才不可。這種歌,今人能唱者已經很少。次為“唱歌”,詞句一般是十句八句,較‘詩謅’少,句中限於七言.沒有五言九言。所唱的人物或事物,不注重陳述他們的身世,而注重於淡情説愛,如同是唱祝英台,‘詩謅’説她去讀書的經過,“唱歌”則説她和梁山伯相愛的情況。所以青年男女最愛唱這種歌,流行非常廣泛。再為‘詩曲’,它與‘詩謅’和‘唱歌’不同,歌詞每首隻限三句,句句七言,唱第二句聲音較短,第一第三句聲音拉長,男子先唱三句,女子接唱三句,輪流地唱,與前兩種男子唱完一條十多二十句後女子才接唱不同。詩曲較前兩種歌容易唱,某些地區初學唱的人,多唱它,流行比‘唱歌’更廣。壯歌又分無韻的和押韻的兩種體裁。有韻的壯歌又有單押腰韻的,有重複句的不重複句的,有腳韻互押的,也有腳韻和腰韻互押的,以及腳韻頭韻互押的,尤以後者較為奇特,為各種詩歌所少有。

山歌詩謅
  即長篇敍事詩歌,比較着名的有《布伯》、《布洛陀》、《嘹歌》、《馬骨胡之歌》、《六丘和達七》、《莫一大王》等,其中尤以《嘹歌》的表現形式較為特別。《嘹歌》不是以敍事方式講述完整的故事,而是以封建領主的兼併戰亂作為背景,通過抒情的對唱表現一對男女青年悲歡離合的感情。四句一組,相互問答,拆開來是獨立的抒情詩,連綴起來又是一首有頭有

尾的故事詩。
  壯鄉山歌開唱時,必須遵守約定俗成的禮儀規範,不能瞎唱亂唱。特別是時政歌、儀式歌和情歌,在什麼場合唱是有傳統規矩的。例如情歌,在野歌圩裏可以盡情地唱,而在家裏,在父母面前不能唱。風俗歌中,祭祀唱什麼,婚嫁唱什麼,喪禮唱什麼,皆不能顛倒亂唱。連迎接不同的客人同樣有不同的迎客歌。

壯族山歌由於南北部方言的不同而對山歌有不同的稱呼:歡、西、加、比、論等五種。在壯族地區,每一個區或鄉都有好幾個調子,包括敍事用的平調、抒發歡快情緒的喜調等等。據粗略統計,各地不同調子加起來達1000種以上。這些山歌調雖然是固定的,但它能表現不同的思想感情。山歌調的演唱方法,有獨唱、重唱、領唱、合唱等方式,無論是支聲式、和聲式或者復調式,都豐富多彩,別具一格,其中以富寧皈朝山歌調、靖西馬隘及漢隆山歌調、田陽古眉山歌調、馬山山歌調、環江山歌調等尤為着名。山歌旋律與歌詞相結合,能在聽眾中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除了單聲部壯歌,還有雙聲部和三聲部壯歌。獨特風格的二聲部和三聲部山歌,各部之間圍繞着主旋律,時而平行,時面交叉,高低相襯,跌宕起伏,悦耳動聽。壯族多聲部山歌各地不同歌腔約有100多種。在廣西境內的壯族多聲部山歌,遍及廣西六個地區30多個縣,就中以百色、柳州、河池、南寧等幾個地區流傳最廣泛。壯族多聲部山歌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深刻的人民性,在藝術形式上比較成熟和完美,它是壯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一種形態,被視為壯族民間音樂史上突起的高峯。

壯族人人愛唱歌,傳説古壯人是以山歌來跟先祖布洛陀對話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説:凡有壯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山歌,田間地頭、晚間勞作之餘以及紅白喜事上,總能聽到悠揚的山歌,各種大小節日,更是少不了山歌助興。不同地方壯族原生態山歌曲調還不一樣,如一個區不同縣份就有不同山歌曲調,有高昂的嘹歌,有婉轉動聽的那坡山歌,馬山的三聲部山歌,大新的高腔山歌等等,多以對唱為主。不僅平時唱,家裏唱,而且還有定期舉行的唱山歌會,稱為“歌圩”或“歌節”。歌圩的日期主要在農曆三月九年級,但在春節、四月八、中元節、中秋節以及婚嫁、滿月、新房落成等喜慶吉日形成歌圩似乎習以為常,偶爾甚至在趕集的路上會形成臨時的歌圩。歌圩有日歌圩和夜歌圩之分。日歌圩在野外,以青年人“倚歌擇配”為主要內容。夜歌圩在村子裏,主要吟唱傳授生產、生活知識和技能的生產歌、季節歌、盤歌和歷史歌等。

小結:壯族的山歌分類是比較清晰的,不同的類型在演唱形式上,或者是在演唱上都會有很大的差異。山歌主要是敍事為主,很多都是歌頌當地人的生活方式,當地的歷史文化。

標籤:山歌 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