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怒族的習俗,怒族的風俗習慣

你知道怒族嗎?怒族是人口較少的少數名族之一,據統計2010年怒族人口有三萬多人,怒族主要分佈在雲南省內,雖然人口不多,但是怒族卻是語種使用較多的民族之一,並且怒族也有屬於自己的語言。你對怒族瞭解多少?你清楚他們的風俗習慣嗎?今天小編就給大家講講與怒族有關的風俗習慣吧。

怒族的習俗,怒族的風俗習慣


  婚俗:
  怒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怒族一般在20歲以上才提親,看重哪家的姑娘後,由能説會道者上門提親。得到女方父母的允許,商定彩禮後,即不得反悔。聘禮一般多為黃牛,多則2頭,少則1頭。

婚期不擇日期,不忌年月,男方備好酒肉,女方父母邀請親戚朋友,背100-200個糯米粑粑送親即可,男家要招待女方親友用飯。婚禮一般為一天一夜,回到女方父母家。男方要殺一頭豬,帶一瓶酒和許多糯米粑粑,以孝敬父母。在女方家期間,新郎要砍柴,修房和做家務。一個星期後新郎才與女方開始共同生活。

怒族婚姻中還有轉房習俗和“討男子”習俗

食俗:
  怒族習慣於日食兩餐。其主食絕大部分以玉米為主。玉米的食用方法從爆米花逐漸發展為煮燜成咕嘟飯、包穀稀飯,做成包穀粑粑,石板粑粑最有特色。選用當地特有的一種石片打製光滑,當石板鍋。燒熱後塌入麪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鬆軟香酥,別具風味。少數信奉喇嘛教的怒族也吃酥油糌粑。常見的蔬菜有青菜、白菜、蘿蔔、瓜豆、辣椒等。每年五、六月還需到山林中採集野菜。常採的有竹筍、野百合、各種塊根類及蕨類植物,以及做調味用的姜、葱、花椒等。含澱粉為主的植物當糧或製成粉做粑粑而食。不論魚或獵物均喜烘烤炙熟或清燉而食。怒族食用狗肉者不普遍。兒童還要禁食熊、虎、豺肉,禁食雞爪、雞血,婦女在40歲前不吃心肺。喜食漆油,常用漆油燜雞、烤羊肉,善於釀酒。以貢山怒族的咕嘟酒最有特色。飲用時,對入蜂蜜,清醇香甜、開胃可口。不論男女,都能豪飲,而且飲酒必歌,每飲必醉。怒族地區不產糖,但自古就有以蜜代糖的習慣。怒族飲茶是仿製藏族的酥油茶而製成的漆油茶。由於怒族地區不產犛牛,沒有酥油,就以漆籽榨油,然後加茶、鹽、核桃仁等原料經攪制乳化即成漆油茶。常可作為產婦或體弱者食用的補品。

每到臘月末,家家都要清掃庭院,除淨火塘中的餘灰,並用松枝裝飾門面,地上及炊具餐具、各種器皿鋪上一層綠松毛,象徵去舊迎新。除夕之夜,家家要吃團圓飯。七年級凌晨,年輕的小夥子要搶先去井裏打吉祥水,並給長輩拜年請安,長輩要拿出酒、油茶、麻花等進行招待。燒好的第一頓飯要先給牛和狗分出一份麪餅和肉湯牛不吃葷,主人要用手掰開牛的雙脣灌進去。過年期間,殺豬宰羊,要相互送禮,邀鄉里親朋好友,共同聚餐,酒菜豐盛,情趣盎然。除過年外,還過鮮花節、祭穀神節和祭山林節。節日期間,除必備酒外,還備有一些應時食品。如在祭穀神節時要將所有的飯、剁碎的肉在簸箕內拌勻,一起用手抓着吃。婚筵是所有禮儀中宴請規模最大的筵席。婚前新郎要推帶豬肉、米等物去岳父家幫助砍柴和耕地,然後才能舉行婚筵,婚筵時不但酒肉要豐盛,場地也要佈置一新。屆時新郎、新娘要同喝祝婚酒,爾後姑娘們要向他們拋灑麪粉,表示吉祥如意。只要客人進屋,主婦將以最快的速度為客人烹製佳餚,並同時送上兩塊石塊粑粑,中間得夾一塊煎雞蛋或烤豬肉。兩塊粑象徵夫妻二人,中間夾雞蛋或肉象徵有興旺的後代,最後主人還要與客人共同飲“同心酒”。

節日:
  相傳怒族以前每隔三年才過一個年,後來因受其他民族的影響改為一年過一次,時間有元旦及春節前後兩種之分。年前,要準備好燒柴、殺豬、煮酒、舂粑粑、打掃衞生。過年的第一天晚上,新年第一天的凌晨要打祖先水,第一碗飯要讓狗吃。七年級至九年級不串門。春節期間,老人在火塘邊飲酒唱歌,青年人則射弩、摔跤、打鞦韆、彈琴跳舞。

碧江怒族在農曆臘月二十九要祭穀神,三十則要祭雨神。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正當杜鵑花盛開的時候,怒族人便要為“仙女”過節,此節又稱“鮮花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地區民間傳統節日。

據傳説,在很早以前,怒家山寨滴水如油,田園荒蕪,人民生活苦不堪言。當時一位美麗、聰明且力大無比的怒族姑娘阿茸,用手臂劈開懸崖,鑿通了一個山洞,為怒族人民引來了清清的泉水,使乾裂的土地得到了澆灌,從此荒山變成了綠洲。怒族人民稱阿茸為“仙女”,鮮花節就是為了紀念她而舉行的民俗活動。

每年的農曆三月十五這天,怒族羣眾以自然村為單位,選擇一至三個鐘乳石的石灰巖洞為仙女洞,各家各户都去那裏祭祀。去祭祀的人們紮好一束束杜鵑花,帶上牲禮、酒器;每户還用三到五包玉米立於洞口,並把各種洗乾淨的糧食堆成圓堆,擺上祭品,燒起松煙,由主祭人念祝辭,打鼓唸經,大家叩頭獻貢。台前和台兩側,有身披暗紅袈裟、誦經的喇嘛和操弄嗩吶、吊鼓的吹鼓手。在喇嘛左側的四方形燒香台上插有松枝、鮮花、玉米和各色彩旗。那松枝寓意吉祥如意、萬古長青;鮮花是敬獻給“仙女”;玉米表示五穀豐登,年年有餘。

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鼓鑔高奏,祭祀活動達到高潮。然後,人羣開始向“仙女洞”移動。身着盛裝的姑娘們手捧剛採摘的鮮花,帶着祭品,來到“仙女洞”取“仙女”的“乳汁”,以祈求仙女的福佑。民間傳説,從釧乳石上滴下來的水就是仙女阿茸的乳汁。

回家後,各家都設宴飲酒,歌舞娛樂,年輕人還身着盛裝,到寬闊的場地上比賽射箭。晚間,青年男女還要圍着篝火對歌、跳舞,徹夜不息。

現在過仙女節,已賦予新的內容。政府還撥出專款,幫助和組織怒族人民過好節日。同時舉辦物資交流會,組織電影晚會和文藝節目演出,並進行划船和射箭比賽等體育活動。其他民族的幹部和羣眾,也都踴躍參加和祝賀。這樣,怒族人民今天的“仙女節”已成為一個民族團結友好、互相交流和學習的盛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