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清代民間婚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近幾年有很多關於清穿的電視劇,劇中有很多關於婚禮的劇情,鳳冠霞帔,各種各樣的結婚賀禮,還有拜堂禮俗。那麼,在歷史上的清朝結婚歷史是否真的是這樣的呢?你一定也好奇吧,快隨小編來結婚大全欄目瞭解一下吧!

清代民間婚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清代,民間婚姻形式較為複雜,阿注婚、冥婚、走婚、空婦婚、搶婚、小兒婚、伍和婚、入贅婚、姑舅表婚、共妻婚、典妻婚、服役婚、轉房婚、自願婚等等。這些婚姻形式多數可囊括進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形態之中。

一、婚俗中的繁文縟節
  (1)清代婚俗對“六禮”的承繼和變異
  我國古代婚姻講究“六禮”,即納彩、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六個程序,直至明代,一直延續此風。到了清代,民間仍行“六禮”,只是名稱上有些演變,風俗亦有些不同。宮廷則只重納采、親迎二禮,並多了個女家“鋪房”一禮。《清史稿·志第六十四》:“凡品官論婚,先使媒妁通書,乃諏吉納采。”婚前一日,“女氏使人奉箕帚往婿家,陳衾帷、茵褥、器用具”。屆日,“婿承父命親迎”。

(2)清代漢族民間婚俗
  清代漢族民間婚俗基本上包括説媒定親、換帖納彩、回奉、送彩禮、踩花堂、過嫁粧、嫁娶、鬧房、回門等禮儀程序。這種婚姻是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辦婚姻。

1、説媒定親
  婚嫁講究門當户對。兒女到了成婚年齡,媒人便到男女雙方家裏提親。提親時,要介紹另一方的生辰八字、人品、屬相及家庭情況。男女雙方家長若覺得對方條件還令人滿意,就要請來陰陽先生合八字和屬相。若是馬、牛相合,則認為“白馬怕青牛”,此樁婚姻不吉;若是雞、狗相合,則認為“雞狗不到頭”,此樁婚姻亦不幸。像這樣的情況,提親之事自然告吹。若相合後沒有什麼可忌諱的,那麼,親事便可以定下,並與子女相説。

2、換帖納彩
  之後,便要擇吉日換帖。用紅紙做成的帖上印着龍鳳圖案,內中寫有門第、姓名、生辰八字。男女家換帖時,男家還要隨帖送給女方24塊銀元和10件物品。這些物品包括裙料、襖料、喜褲料、綢緞衣料一身(算作兩件)繡花帶、繡花巾、一副手鐲、一對戒指、一套頭飾,以取“十全十美”之意。

清代民間婚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第2張

  3、回奉
  女家收了男方的物品,便要以禮相待,設宴招待男方,俗稱“吃成飯”。吃罷飯,待男方走時,要回奉物品,其中包括:文房四寶、面娃娃、糕塔(一種形似柱的饃饃,上面塑有10樣果子)、10個面石榴、10包麩鹽。文房四寶則象徵着未來的女婿官運亨通、學識淵博。面娃娃、糕塔、面石榴都象徵着多子多福。面石榴要讓女婿先吃一個,其餘9個切成片送給鄰里,表示婚事已定。10包麩鹽要撒在公婆、妯娌的頭上,象徵有緣(鹽)分,有福分。

4、送彩禮
  定婚後,男方準備完婚時,要再給女家備120塊銀元,代表10分禮;同時還要給女方六至八身綢緞衣料、一對戒指、一對耳墜、一套頭飾、一條勒子及數塊各色內衣料。過完大禮後,女婿便要給女家送“知帖”,“知帖”中寫着結婚的日子。若女方家裏收下“知帖”,就説明女方同意,這樣,結婚的日子也就算定下來了。

5、踩花堂
  結婚前一天夜晚,女方家裏要差遣兩人到男方家裏踩花堂。這兩個人,一個抱着瓷娃娃,打着紅喜字的紗燈,另一個提着紅布木箱,箱內放有一件成衣、一條系褲帶、一件裙子、一雙繡花鞋、一套頭飾和麩鹽紅包及面石榴若干,最上面放着新娘的照面鏡。二、三更時,到男方家門口,連放三炮,通知男方。女婿開門施禮,接過紅箱後,把女方客人迎進洞房,紅箱和瓷娃娃要放在炕頭,女婿還要打開箱子,取鏡照面,以示與新娘見面。女方客人要在瓷娃娃兩腿間灑點水,象徵貴子撒尿。到此,踩花堂全部結束。男方設宴招待;女方要取踩花堂錢。

6、過嫁粧
  結婚的當天上午,女方差人給男方送嫁粧。其中有:大立櫃、幫櫃、頂櫃、箱子、被子、枕頭、衣料、盆巾、首飾及化粧品等。還要在枕頭裏面裝上筷子、核桃,在鞋內放上麩包,被子裏縫上棗、花生,以象徵女子出嫁後,能早生貴子,攜帶福氣。送嫁粧時,女方還要遣一“小親家”(小男孩)押粧隨行。

清代民間婚禮習俗是怎麼樣的? 第3張

  7、嫁娶
  嫁粧過完後,新郎着長袍短褂,戴禮帽,披紅插花,乘官轎迎新娘。同新郎隨行的迎親隊伍分兩行,浩浩蕩蕩幾近百人。隊伍中有抬花轎的,花轎是為新娘準備的,內放一盤,上面盛着五個面石榴,中插紅筷子,筷子上繫着一朵石榴花。迎親隊伍至女方門前,要鳴炮報信。女方家辦事的聽到炮聲,要迎新郎入席,先吃“下馬點心”及麪食,然後引其至女方祖先堂祭祖,最後叩拜女方父母、親友、鄰里。

行禮之後,新郎要吃“腰食”,即餃子。“腰食”由本家嫂子包捏,餃餡花樣很多,若食了“子果”餃子(大餃子裏面包了五個小餃子),則誇女婿有“五子”之福;若要吃了辣子或食鹽餃,則開心地一笑以祝吉。吃完腰食開“正席”。

而新娘此時要梳粧打扮,以做好上轎前的準備。為新娘梳粧打扮的人叫“全人”,這個人必須上有公婆,下有兒女。她要為新娘梳頭、開面、清眉、搽胭脂、抹粉等等,然後戴鳳冠,着霞帔和八幅繡花羅裙,腳穿紅緞繡花鞋,繫上裙鈴、褲鈴,蓋上蓋頭,稍息後,由樂隊迎往花轎前,供拜轎神。拜後,新郎新娘吃合婚餅。之後,新娘由兩名伴娘攙扶上轎。新郎要到花轎前拜轎,拜罷,鳴炮三響,鳴鑼開道,花轎在兩名小舅的監押下起轎。

花轎至男家大門口,轎身要朝向喜神方向落地。新娘下轎後要踩事先鋪好的紅氈,手抱輻條、瓷瓶、銅鏡等(象徵鎮邪氣,帶來福氣),由伴娘扶,在新郎“同心結”的牽引下,緩緩而行;到了大門口,要從火盆、馬鞍上跳過去,以示避邪惡,保證婚後生活平安、紅火。在新娘行走時,男方家有二人手端五穀雜糧,向新娘身上撒擲,名曰“撒五穀”。進院後,新娘要面朝喜神而坐。

之後,舉行拜天地儀式。拜前,由新郎用秤桿揭取新娘蓋頭,俗稱“稱心如意”。至此,新郎、新娘見面,對天地爺牌位三叩首,到祖先堂行四拜禮,然後回至院內,叩拜父母,行夫婦對拜禮。禮畢,新郎新娘入洞房。

入洞房後,去掉鎮物,行交杯酒。喝完酒,新郎新娘挽手上牀,左轉三圈,右轉三圈,為之“踩四角”。踩時,旁人念道:“踩,踩,踩四角,四角娘娘保護着,娃多着,女少着,婆夫兩人常好着。”踩完四角,新娘要脱去鳳冠霞帔,換上紅綢便裝,懷抱秤、瓷瓶、箅筘,盤腿坐於炕角的鬥上,名曰“坐帳”,象徵新娘辦事公平、周密,守口如瓶。

8、鬧房
  新婚之夜,新郎的好友定要鬧房,鬧房者不分大小。人們令新郎新娘説繞口令、唱民歌,做些相互親暱的動作。新娘不從,可用掃帚責打新郎。鬧完後,要設晚餐招待鬧房者。深夜,以有人聽房為吉,若無則放把掃帚以避邪。

小結:看完上文,對於清穿迷們來説應該知道了吧。清代民間婚禮習俗跟劇中的婚俗是有區別,在如今仍有這些婚禮習俗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