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裕固族的歷史沿革是什麼?裕固族的歷史沿革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裏,每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歷史都不一樣。那麼今天我們來説一下裕固族歷史沿革吧。來看一下裕固族是哪一個年代開始有這個民族的,還有他們的歷史來源是什麼呢?

裕固族的歷史沿革是什麼?裕固族的歷史沿革

  裕固族,源出唐代遊牧在鄂爾渾河流域的回鶻。9世紀中葉,回鶻汗國因內受大雪天災和統治階級內部的爭擾,外受黠戛斯族襲擊而崩潰,部眾分途西遷。其中一支遷至河西走廊的沙州(今敦煌)、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一帶,受吐蕃政權統治,史稱河西回鶻。851年,沙州漢人張議潮乘吐蕃內亂之機,領導沙州各族人民起義,驅逐河西吐蕃守將,據有瓜、沙、伊、肅、甘等11州之地,歸附唐朝。河西回鶻遂依附張議潮。872年,張議潮死。後來,河西回鶻攻佔了甘州城,立了可汗,所以河西回鶻又被稱為甘州回鶻。875年,回鶻從合羅川(今額濟納河,在張掖西北)遣使入貢,唐贈絹10000匹。當時,唐朝本身已很窮困,還能應貢使要求饋贈絹匹,充分表現了雙方的友好關係。

到了10世紀,吐蕃勢力衰弱,甘州回鶻逐漸強盛,進一步控制了蘭州、河州,扼制着唐和西域的交通孔道。後來又擊敗瓜、沙等州的漢族統治者,使瓜、沙二州實際上成為它的附庸。

甘州回鶻建立政權後,統領河西各回鶻部落。最高統治者為可汗,同時還採用漢族官制,設有宰相、樞密使等職務。可汗統領下的部落中設有首領,“分領族帳”。按照《宋史》記載,當時有瓜、沙二州回鶻、涼州回鶻、賀蘭山回鶻、秦州回鶻、合羅川回鶻、肅州回鶻等。

河西回鶻同中原王朝一直保持着密切聯繫,以甥舅相稱。到北宋時,甘州回鶻可汗時常派遣使者來貢土產,宋朝呼為“甘州沙州回鶻可汗外甥”,回贈內地特產。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和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甘州回鶻可汗曾數遣重要官吏到宋朝京城朝貢,獻橐駝、名馬、珊瑚、琥珀。

11世紀中葉,西夏與河西回鶻發生戰爭,攻破甘州,甘州回鶻政權崩潰,從此河西回鶻成為西夏附庸,各部落遷到嘉峪關外放牧,但仍與宋朝有聯繫。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回鶻使者又來朝貢,求買金字《大般若經》。1073年,使者稱回鶻人口有30餘萬、丁壯20萬。這一支人口逐漸繁衍,成為河西一帶的重要土着。1227年,蒙古軍攻滅西夏後,河西回鶻也就被蒙古人直接統治了。

從11世紀中葉到16世紀,是裕固族逐步形成的重要時期。在長期歷史過程中,河西回鶻的一部分同周圍蒙古、藏、維吾爾、漢等民族長期相處,互相融合,逐步發展形成為一個共同體。《宋會要輯稿》稱之為黃頭回鶻,《元史》稱之為撒裏畏吾,《明史》稱之為撒裏畏兀兒,就是今天的裕固族。今天的甘、青、新交界地區是他們活動居住的共同地域。在這段時期,河西回鶻中也有許多人融合到其他民族共同體之內去了。

元末明初,嘉峪關外一帶的吐魯番、哈密、瓦剌等地方封建集團互相爭權奪地,不斷髮生戰爭。明朝乃先後在關外設立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罕東、赤金、哈密等幾個帶有軍事性質的“衞”,統治各族人民,裕固族也被置於“衞”的統治之下。但不久,各衞由於統治者之間的相互攻伐,外受吐魯番政權及蒙古右翼封建主的侵襲,相繼崩潰。明朝為了便於統治,將關外諸衞遷入關內安置。裕固族這時也東遷入關,在肅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區定居下來。

東遷入關是裕固族歷史上的一件大事。至今,裕固族民間中還流傳着關於東遷的傳説。據説,在幾百年以前,裕固族的故鄉遭受很大的風災,狂風捲走牲畜,沙山吞沒帳房,連黃金築成的經堂也被淹沒在沙山底下了。又説他們遇到了別的宗教的壓迫,在故鄉不能立足,開始東遷。“走過了千佛洞,穿過了萬佛峽,酒泉城下紮營帳。沿着山樑走上那高高的祁連山,望見了八字墩遼闊的牧場。草綠花香的八字墩草原,變成了裕固族可愛的家鄉”。這首歷史民歌大致反映了裕固族東遷的路線和經過。

裕固族原以畜牧業生產為主。史載五代各朝和北宋政府所需戰馬,主要從回鶻購買。甘州、西州回鶻每年都不止一次以進貢名義送馬匹到開封,五代或北宋政府都“估值回賜”,付以價款。宋太宗乾德三年(965年)年初,甘州回鶻一次就貢入北宋政府“名馬”1000匹,另有橐駝500只。東遷後,裕固族在經濟生產方式上逐漸發生變化。黃泥堡地區的裕固族在同漢族相互往來和影響下,學會了農業生產技術,並逐步代替畜牧業。肅南地區仍從事畜牧和狩獵業。由於漢族地區鐵製工具和武器的輸入,裕固族農業、畜牧業和狩獵業的技術有了提高,生產力得到發展。

明崇禎元年(1628年),在今張掖西南設立梨園堡,派兵駐守,作為統治裕固族人民的據點,並曾發給裕固族大頭目管轄草原的執照。

清初厄魯特蒙古準噶爾部佔據南疆並威懾甘青西部,迫使祁連山地區的裕固族(清代稱‘西喇古爾黃番’)向其納税稱臣。準噶爾部在裕固族地區派駐有專門的收税官員。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清朝消滅準噶爾蒙古主力,裕固族歸附清朝。

為了加強對裕固族地區的統治,清朝將裕固族劃為“七族”,分封部落頭目,賜給世襲職銜。大頭目被封為“七族黃番總管”,賜給黃馬褂和紅頂藍翎帽。將居住在甘州南山的裕固族部落,劃歸梨園營都司管轄,凡有大事,均由甘肅提督呈報理藩院。高台附近的裕固族部落,劃歸紅崖營守備管轄,受肅州鎮總兵節制。在黃泥堡裕固族地區,則設鄉約、農官進行管理。

清政府規定“以茶易馬”的制度,裕固族各部落每年必須上交“茶馬”113匹。起初,清朝還給部落一些茶葉,後來,就變成了只見交馬不見給茶,“茶馬”成為一項沉重負擔。此外,還要給地方衙門送鹿茸、麝香和皮毛等貢物。黃泥堡的裕固族每年要向朝廷交納糧銀。

民國初期,裕固族地區分別由甘州鎮守使和肅州鎮守使管轄。1931年以後,馬步芳的青海軍隊控制了河西走廊中部和西部。從此,裕固族處於馬家軍閥的統治下,前後長達十年之久。1942年以後,國民黨河西各縣政府開始在裕固族地方編查户口,設立保甲,旨在將裕固族置於各縣的直接管轄之下。在國民黨“分而治之”的政策下,裕固族聚居區被分割得四分五裂,分屬於張掖、酒泉和高台等縣管轄。裕固族地區由此陷入長時間的紛爭之中。

新中國成立前,裕固族地期實行封建部落制度。清初,裕固族有7個部落,到民國時期分化為10個部落(又稱“家”),即大頭目家、東八個家、楊哥家、羅爾家、四個馬家、五個家、曼台部落、西八個家、亞拉格家和賀郎格家。前七個部落居住在東部,説恩格爾語;後兩個部落居住在西部,説堯呼爾語。各部落有自己的放牧範圍。在今康樂鄉境內的是大頭目家、東八個家、楊哥家、羅爾家和四個馬家;在今大河鄉境內的是亞拉格家、賀郎格家、八個家和五個家。明花鄉東西海子地方也屬於亞拉格家和賀郎格家的牧地。曼台部落的牧地在黑河和八寶河的夾角地帶。新中國成立後在這裏建立過友愛鄉,習稱友愛地區(現屬青海祁連縣)。

據清朝康熙年間頒給“七族黃番總管”的執照,黑河上游的整個八字墩草原都是裕固族的牧地。1959年,甘肅、青海兩省對祁連山地區省界進行大調整,八字墩和友愛由甘肅劃歸青海省祁連縣,這裏的裕固族“千里大搬家”,遷居青海劃歸甘肅的皇城灘(今皇城鎮)。“千里大搬家”是清代以來裕固族分佈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各部落傳統的居住區域被打亂。現在皇城鎮的裕固族包括了原來曼台部落、楊哥家、東八個家、八個家等好幾個部落的人口。

裕固族傳統社會設有一個世襲大頭目統轄各部落。大頭目既是“七族”首領,又是“大頭目家”的部落首領,身兼雙重職務。其權力和管轄地域,經明、清王朝封授確定,頒給執照。大頭目過去權勢很大,掌管所有部落。民國後期勢力縮小,只能管轄講恩格爾語的幾個部落。講堯乎爾語的部落則由亞拉格家頭目掌握實權。

每個部落設有正頭目、副頭目、總圈頭(或輔幫)和小圈頭。部落頭目也是世襲的,各部落頭目都姓安,所以有“天下頭目都姓安”的説法。部落正、副頭目多數為共同管理一個地方,少數為分地而治。亞拉格家、賀郎格家的正頭目駐今大河鄉,副頭目駐今明花東、西海子,實際上等於有了自己單獨的一塊轄地。曼台部落的正頭目則由大頭目部落的副頭目出任。

總圈頭、輔幫是幫助頭目處理日常行政事務的總管,幾乎概由大户擔任。一般任期是一年或三年,可以連任。頭目、總圈頭掌握本部落大權,審訊部落內發生的盜竊、草場糾紛等案件,並有處罰和施刑的權力。審理時,原告、被告都得向頭目、總圈頭送禮、請客和出官司錢,並負擔所有審理人員的茶飯和牲畜飼料。處理後的罰款也常常落入頭目們的腰包。因而訴訟只能給貧苦牧民帶來新的災難,小圈頭是為頭目跑腿辦事的差役。由部落頭目指派,有的部落則由交不起茶馬的貧苦牧民輪流擔任,任期一般也是一年至三年,但常常也有被頭目指派連任六七年的。

部落每年舉行幾次會議,主要是為了攤派雜款和處理民刑糾紛。部落會議由頭目召集,一般每户都要派人蔘加。名義上是民主議事,實際上一切問題都由頭目和總圈頭決定。在封建部落統治下,廣大貧苦牧民沒有社會地位可言。遇見頭目必須俯首下跪,呼頭目為“老爺”,若騎馬相遇必得下馬佇立問候。牧民去見頭目時,不能穿短衣,不能抽煙和大聲説話,否則就要受懲罰。頭目家遇婚喪等事,牧民必須送財物。總圈頭和輔幫也積有威勢。東八個家的婦女哄孩子時,一説“總圈頭來了”,孩子就不敢哭了。

民國時期,裕固族地區還設有千户二人和“老者”若干人。千户一個是東八個家的大户艾羅,一個是亞拉格家正頭目安進朝(人稱‘安千户’)。分別是由青海廣惠寺夏洛瓦呼圖克圖和青海佑寧寺土觀呼圖克圖加封,均得到河西馬家軍師長韓起功的加委,權勢很大。艾羅一度代行大頭目的職權,在大頭目家、東八個家、楊哥家、四個馬家等地搜刮“官羊”、“官馬”。亞拉格家、賀郎格家、五個家的重要事務,如總圈頭的更換,都要同“安千户”商量。“老者”相當於部落下各户族的族長。在明花和大河由頭目指定,負責徵集部落的各種款項和協助頭目處理糾紛;在康樂由退任的總圈頭和輔幫充任,不擔負具體任務,供頭目諮詢。

裕固族草場和牲畜的絕大部分在新中國成立前都掌握在部落頭目、寺院上層和牧主手中。他們擁有45%以上的牲畜,佔有全部草場的42%以上。這些草場大都是冬春場。部落公有草場佔30%左右,主要是夏秋場。公有草場名義上部落成員都可放牧,實際上貧苦牧民由於牲畜少,沒有馱畜,往往搬入公場時,肥美的草頭已被牧主的牲畜吃光了。一般牧民只佔有全部草場的18%左右。

裕固族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1937年,紅軍長征進入祁連山裕固族地區,得到裕固

人民的有力支援,共同展開了抗擊國民黨軍隊的鬥爭。裕固族牧民不畏艱險,為紅軍送糧、送柴、救護傷病員。裕固族青年柯阿代給紅軍帶路,不幸被俘,寧死不屈,慘遭殺害。裕固族老大娘焦斯巴楞,在紅石窩戰鬥中,收留了十多個失散、負傷的紅軍戰士,後來又送他們重返隊伍,並將一名紅軍戰士招為女婿留下來,被譽為裕固族“紅老人”。

小結:以上就是裕固族的歷史沿革,那麼看完了裕固族歷史沿革對於這個民族有沒有更加的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