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火把節是為了慶祝什麼?

關於民間火把節的傳説很多種説法,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説法,會有不同的故事傳説版本。那麼關於彝族火把節的傳説,你具體都瞭解多少呢?火把節主要是為了慶祝什麼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一起來往下看看吧!

彝族火把節的傳説 火把節是為了慶祝什麼?

火把節起源的傳説
  我是自幼聽着長輩講述彝族民間故事長大的,十多歲開始學彝文,1951年以後在西南民族學院從事彝族語言文字的教學和管理工作。1958年,全國掀起民間文學採風高潮,四川組織了多個採風組前往各地收集發掘民間文學資料,其中涼山是採風重點。正是在1958年的這次彝族民間文學採風中,我們收集到了關於火把節起源的民間傳説。由於時間過了幾十年,我年老記憶衰退,故事的詳細細節記不清了,但故事梗概我還記得清楚:

相傳遠古的時候,世界萬事萬物都由天神“恩體古茲”統治,年年都要派他的使者到人間來徵收苛捐雜税。當時地上有一個大英雄叫赫體拉巴,有一年恩體古茲派人從天上下來收租,帶了一頭大牯牛、仙牛,來馱運收來的貨物。赫體拉巴家也養了一頭大牯牛,是黃牛。赫體拉巴家的這頭大黃牛突然從圈裏衝出來,朝着仙牛追趕過去,把仙牛追趕到大山的懸崖邊上,用頭把仙牛頂到懸崖下摔死了。恩體古茲得知後大為氣憤,派了一個使臣斯惹阿比下凡到赫體拉巴家興師問罪。赫體拉巴叫家人用兩三個簸箕,裝了一些碎銅爛鐵曬在房前,赫體拉巴則躲在屋後。斯惹阿比看見這些奇怪的東西就問:“這是什麼?”赫體拉巴的媽媽回答説:“這是我兒子吃的糧食。”他好奇地拿起一塊放進嘴裏,冷冰冰、硬邦邦的,根本咬不動,赫體拉巴吃這麼堅硬的東西,難怪傳説他力大無窮,嚇得斯惹阿比轉身就走。赫體拉巴從屋後跳出來喊道:“站住!”斯惹阿比一聽撒腿就跑,一路狂奔到坡下的壩子上,看見一棵老樹,那是一棵空心樹,他見無處可藏,就鑽進樹身裏躲起來。赫體拉巴一路追到壩子上,不見斯惹阿比的蹤影,一怒之下,扶着那株老樹使勁一捏,本來是發脾氣,卻不知把斯惹阿比捏死在樹裏。

幾天過後,斯惹阿比的屍體在樹裏發臭生蟲,被一隻花臉雀發現,天天去那裏啄蟲吃,幾天以後它就長胖了。這隻花臉雀屬於體型很小、住在牆洞裏、在地面低飛的鳥種。一天,它遇見了一隻點水雀,點水雀驚訝地問它:“幾天不見,你怎麼一下子長這麼胖?”花臉雀答道:“我悄悄告訴你,你千萬要保密,不要告訴任何人。”於是花臉雀就將斯惹阿比被捏死的事情告訴了點水雀,並把點水雀帶到那棵空心樹處。點水雀得知這個祕密後,大叫一聲:“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展翅一飛,直上雲霄,飛到恩體古茲那裏去告密。恩體古茲知道後勃然大怒,要求地上的人賠這個命債。斯惹阿比是恩體古茲的使臣,他的命非常值錢,地上的人只好家家户户湊錢來賠,這就叫“都則”,意指大家湊錢來賠償天上的這條人命。每家每户有多少就拿多少來賠,富人多出點,窮人少出點。原定在農曆六月二十三日這天去送錢,但有一個窮苦孤寡老媽媽實在拿不出錢,直到第二天晚上才找到一個雞蛋,大家等到六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才把這筆賠命金湊齊。因為天色已黑,各村寨送賠命金的人便打着火把走在田埂小道上前去送錢物,那幾年蟲災肆虐,莊稼連年受災,那天晚上,滿山遍野的火把引來蝗蟲和其他害蟲撲火自滅,結果當年糧食獲得大豐收。由此,彝族每年都在這一天為了祈盼糧食豐產舉着火把重現“都則”。

三個理由
  這個傳説是符合涼山社會情況的。首先,按照彝族的習慣法,打死人是要賠償的,或者以命抵償,或者以錢財抵償。彝族是一個以血緣為標準的等級社會,同樣一條人命,等級越高的人,命越值錢。打死天上的人,命價就是天價,需要大家共同湊錢來賠。彝族的賠償習慣歷來都是如此,若當事人賠不起,就由整個村寨的每户人家共同來湊。

其次,涼山彝族以農為主,兼顧畜牧,每年農曆六月,正是夏季的開始,天氣漸熱,莊稼開始成熟,害蟲也開始頻繁出現,夜間舉着火把在田地裏燒,吸引害蟲撲火自滅,是原始農耕對付蟲害、保證豐收的方法之一,只不過後人把它儀式化了。

第三,對於這個節日,漢人才稱其為“火把節”,涼山彝族稱為“都則”。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天,每户人家的老人在火塘裏點燃火把交給兒孫,持火把者先在自家屋裏每個房間轉一圈,再到自家田地裏轉一圈,漫山遍野地走過來,用火光驅除病魔蟲害,最後聚集在村寨的公共場地歡聚。人們舉着火把轉屋、轉田時,口中反覆吟唱一段誦詞:“則哦則……”或“則喲則……”,整段誦詞的大意是:

“賠喲賠!
  土司家拿騸牛來賠,

富人家拿騸羊來賠,

沙馬家拿騸雞來賠,

窮人家拿雞蛋來賠,

貧窮寡母子拿一小碗蘸水和一塊蕎餅來賠,

賠喲賠!”
  這是火把節當天在涼山地區流行最廣泛的誦詞,甚至在涼山的許多村寨,這是人們舉着火把四處轉走時吟唱的唯一一首誦詞,這首誦詞的個別句子在各縣略有出入,但基本情境是相同的,所表達的意思是一致的,只關乎大家“湊錢賠償”。在涼山彝族社會,習慣法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最高準則,而賠償是習慣法中最重要的內容,彝人之間發生的各類案件的解決、矛盾糾紛的處理,最終都是採取補償和賠償的方式來了結,並且有家族集體共同協助賠償的習慣。

火把節起源或與火崇拜無關
  關於火把節起源的這個版本,並不是孤本,不是一兩個人口中説出來的,是我們在1958年採風時收集到的一個普遍性傳説,我們的採訪對象多為中、老年人士,其中有不少是當地的“德古”(彝族社會中德高望重、從事調解矛盾糾紛的權威人士,精通彝族文化和習慣法),當時沒有一個人提到“都則”與火崇拜有關。火在彝族生活中意義重大,尤其高寒地區生活的羣眾。火塘更是彝族日常生活的中心,是彝族民居中最核心的位置,彝族格言諺語有很多關於火與火塘的説法,特別是對火塘有許多禁忌規範。但是,我們西南民族學院的彝文工作者從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因為教學、實習、調研等,長期不斷地深入四川彝區,保持着與彝族底層民眾的接觸,從未聽見任何彝族老鄉提及過火崇拜,也沒有發現過與火崇拜相關的儀式、誦詞和經文(個別地方有對火塘的誦詞)。

可以説,我們過去所接觸的涼山彝族百姓無人有火崇拜的意識,也沒有人把火把節與火崇拜聯繫在一起。這一説法,出現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些知識分子根據雲、貴彝族的情況分析出涼山有火崇拜,尤其是一些彝族知識分子以及對彝族感興趣的外族文化工作者,都樂於因為火把節、因為彝族對火塘的敬畏禁忌等把彝族描述成一個尚火的民族,這個概念繼而擴傳至民間,現在受過一些學校教育的涼山彝族青年普遍接受了這個觀念。

火把節不止彝族過
  雷波、美姑、峨邊、馬邊等地的部分彝族(即四川彝族義諾支系聚居地)不過火把節。相傳有一年六月二十四日過火把節時,天上突降紅雪,大家認為是不祥之兆,就請祭師畢摩找原因,畢摩説人們過火把節得罪了天神,嚇得四鄉從此再也不敢過火把節了,過了幾代人之後,一直到解放後,這些地方才逐漸恢復過火把節的習俗,直到現在仍有一些村寨不過火把節。

我們收集的這個版本,應該不是虛妄之説,它可能有一定的歷史根據。我一直認為在一些彝族民間傳説中,天地概念可能是從東西方觀念演化來的,遠古的時候,涼山地區東方富裕,西方貧窮,恩體古茲可能是東方的一個大土司,同時也管轄着西方的百姓,這也許是東方土司和西方百姓之間發生的一樁命案,被代代口傳神話了。

我所聽到的關於火把節起源的五六種説法,如果深究,其實都不是講的起源,而是人們借“都則”這個節日那天發生的事情,包括火燒松明樓的故事,這些都是火把節的傳説,但都不是關於火把節起源的傳説。

現在一提到火把節,就説是“彝族火把節”,嚴格來説,這個提法有侷限性,漢藏語系彝語支五六個民族都過火把節,農曆六月二十四日這一天是1949年以前所謂“倮倮”系民族的共同節日。

民族文化涵蓋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山高崖陡、地形險狹、氣候不一的彝族地區,文化上具有因險割據的現象,習俗上有因地而異的差異,《禮記·王制》中就説:“廣谷大川異制,民生期間者異俗。”所以在研究考察山地民族文化時,總是你看見山坡,我看見河谷,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今天講的關於火把節的種種,只是我個人的見聞,講給大家聽,是不希望我們這代人繼承的傳統意識湮沒在無聞之中,沒有了後繼,或者被後人曲解。

小結:彝族據説是用火趕走了一些蟲蟻,然後因為這件事情族人們得到了大豐收,所以因此與火結緣。還有當地族人認為火和神靈是有一些相連的聯繫的,所以每年都會對於火來進行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