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資訊

説説河洛文化旅遊節時間是幾天

中國是比較有歷史的國家,發展到現在已經是幾千了,是世界上四大古國之一。在文化上面,是多樣多彩,底藴也是比較深厚,最早起源於伏羲時期,法杖的過程中出現了河洛文化,在先秦時期更是有諸子百家爭鳴,文化達到鼎盛。現在每年都會舉辦河洛文化旅遊節,一起了解下吧!

説説河洛文化旅遊節時間是幾天

問:河洛文化旅遊節時間是幾天?
  答:9月19號開始,到10月10號結束,為期20天。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説起這座古都,那就不是簡單幾句所能説清的。從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朝開始,先後有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等十三個王朝在洛陽建都。

一千五百多年的都城史,使得洛陽有了“普天之下無二置,四海之內無並雄”的美譽,先後有100多個帝王在這裏指點江山,因此有“千年帝都”之稱。

漢唐時代,洛陽不僅是中國版圖上的政治和軍事重心,更是文化中心。

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老子着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班固在這裏寫出了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司馬光在這裏完成了歷史巨着《資治通鑑》;程頤、程顥開創宋代理學;“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曾雲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澄泥硯、唐三彩、汝瓷等雕刻着文化符號的各色商品正是從洛陽走向全國,別忘了,絲綢之路與隋唐大運河就是在洛陽交匯的。洛陽的文化輸出和文化產業輸出直通中亞各國,甚至遠銷到歐洲。

河南省社科院中原文化研究所所長衞紹生先生認為,河南古代最有影響力的文化產業兩個核心地帶,洛陽算一個,它對於全世界的輻射力和影響力都是非常大的。

《白虎通義》影響深遠
  自東漢洛陽成為國家都城,開始大規模營造,後到魏晉時期,除一度遷都許昌外,洛陽一直是河南乃至中國版圖的政治與文化中心。東漢和魏晉時期,北方地區政治穩定,文化也非常繁榮。

其間班固修史、白馬“釋源”、金谷聚會這些文化大事自不待言,有兩件事情不得不提。

公元79年,漢章帝下詔“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於白虎觀,講議《五經》異同”,又命五官中郎將魏應承命發問,侍中淳于恭奏,由漢章帝親自主持,作出裁決——這就是有名的“白虎觀會議”。當時的着名儒家學者丁洪、樓望、成封、恆鬱、班固、賈逵都參加了這次會議,後來,漢章帝又命令班固將會議討論的情況和記錄編纂成書,這就是着名的經典着作《白虎通義》。

為什麼要開這次會議呢?那是因為自西漢“罷黜百家,獨崇儒術”之後,國家設立五經博士,都城設立太學,專門講《詩》、《書》、《易》、《禮》、《春秋》五經。但經學內部存在着今文經學和古文經學的對立和鬥爭。今文經學的經書都是隸書寫的,解釋起來任意發揮,甚至摻雜了不少陰陽五行、天災異變等讖語,而古文經學的經書都是用小篆寫的,解釋起來則嚴謹很多。

為了統一思想,白虎觀會議就勢在必行。這次會議不僅以官方形式確認了“三綱五常”等儒家倫理法律化,還以官方形式確認了讖緯學的合法化,也將儒家經典法典化。這樣一來,儒學經典變成了天書,孔子就變成了神人。以讖緯學來解釋儒家經典,使儒學進一步神學化,作為解釋封建社會一切政治制度和道德觀念的依據。

從歷史角度來説,白虎觀會議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三都之賦洛陽紙貴
  作為漢魏時期的都城,洛陽當時雲集了國內着名的學者、詩人和作家,這些文人名士和鴻學巨儒或遊學講經,或着書立作,留下了難以枚舉的傳世佳作,如果説有哪位直接推動了文化產業繁榮的話,這位大學者左思的名字不能不提。

左思,山東淄博人,出生在一個儒學世家。“左思這個人呢,不能算是天才,少年時他的才智並不出眾,而且其貌不揚,拙於言談,學書法和鼓琴都半途而廢,連他父親對他都有點失望。”河南文學院作家馮傑先生介紹説,不過左思讀書很努力,也很用功,勤能補拙。他用一年時間構思並寫下了辭藻華麗的《齊都賦》,隨後集中精力開始《三都賦》的創作構思和準備。

其時,晉武帝司馬炎一統天下,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長期分裂局面,“天下無事、賦税平均,人鹹安其業”,三國時的蜀都成都、魏都鄴城、吳都建業也逐漸復甦,日益繁榮。文人墨客們紛紛着文賦詩,大唱讚歌。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左思打算以賦的形式描繪這三個城市的繁榮景象。

“他花了十年時間尋訪名士、詢問這三個城市的山川物產、民風民俗等情況,增加感性認識,另一方面,他謀到了祕書郎的職位,以便查閲典籍、博覽羣書。”馮傑先生説。

為了創作《三都賦》,左思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精力,他深居簡出、閉門構思,仰觀俯察、凝思睇物、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在他家的牆壁、牀頭、庭院、籬笆甚至廁所都備有比值,但得佳句名言,就提筆記下,日積月累,彙集了大量文稿,終於完成了《三都賦》。

左思的《三都賦》問世後,文學界見作者是無名小卒,就沒人細看,搖頭擺手,把《三都賦》説得一無是處。左思不甘心自己的心血被埋沒,找到了着名文學家張華。張華逐句閲讀了《三都賦》後,大為稱讚,立刻向名家好友們推薦。文學家皇甫謐讀完後,也是高度評價,並揮筆為《三都賦》作序,還請來着作郎張載為《三都賦》中的《魏都賦》做注,請中書郎劉逵為《蜀都賦》和《吳都賦》做注。

大學者陸機聽到《三都賦》備受稱讚時,也趕緊找來閲讀,看完後點頭稱讚,還斷言若自己再寫《三都賦》絕不會超過左思,便停筆不寫了。

《三都賦》隨即引起世人的關注,豪門士族無不以吟誦《三都賦》為時尚,人們競相傳抄,先睹為快,導致洛陽市面上紙價飛漲,“洛陽為之紙貴”,能以一篇宏文成為文化產業的拉動力,左思和他的《三都賦》在歷史上恐怕是獨一無二的。

作為其時的經濟和文化中心,又是古代絲綢之路的起點,古代的洛陽繁華開放,文化書籍、精美汝瓷、杜康美酒,源源不斷地通過陸路、水路行銷到外地。尤其是絲綢之路這條中外交通重要商道,洛陽作為當時的大都會以海納百川之胸襟接納八方遊客,貿易的發展使許多異域商人常駐洛陽。從漢魏到唐宋時期,這條通向西方的交通道路上,擠滿了來自中亞甚至歐洲的商人。他們往來於西方各國與洛陽之間,不斷將域外商品帶到洛陽進行交易,又將交換來的中國商品從洛陽帶回西域。通過絲綢之路,中西方的物質商品不僅大規模地互通有無,文化交流也更加緊密,中西方的風俗習慣、服用器物相互滲透,胡樂、胡舞也開始盛行中原。

鼎盛時期的洛陽城,不僅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也是重要的文化產業核心帶。

總結:看完小編的介紹,大家對河洛文化有了解了吧。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起源之一,也是一種古文化,到現在我們也還在學習,應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