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經典

知識大雜燴:法家寓言故事有哪些?

在春秋時期,各種文化相互出現,有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現象,其中有儒家文化、道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等。今天我們要來了解的是法家文化,你對法家文化了解多少?你知道法家的寓言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

知識大雜燴:法家寓言故事有哪些?

一、鄭袖不妒
  【原文】
  魏王遺荊王美人①,荊王甚悦之。夫人鄭袖知王悦愛之也②,亦悦愛之,甚於王。衣服玩好,擇其所欲為之。王曰:“夫人知我愛新人也,其悦愛之甚於寡人,此孝子所以養親,忠臣之所以事君也。”夫人知王之不以己為妒也,因為新人曰:“王甚悦愛子,然惡子之鼻,子見王,常掩鼻,則王長幸子矣。”於是新人從之,每見王,常掩鼻。王謂夫人曰:“新人見寡人常掩鼻,何也?”對曰:“不已知也。”王強問之,對曰:“頃嘗言惡聞王臭③。”王怒曰:“劓之④!”夫人先誡御者曰:“王適有言必可從命。”⑤御者因揄刀而劓美人⑥。

【註釋】
  ①遺:贈送。荊王:即楚王。詩賦中常指楚襄王,傳説中有襄王與巫山神女戀愛的故事,見宋玉《高唐賦序》、《神女賦序》。唐沉佺期《巫山高》詩之二:“神女向高唐,巫山下夕陽;裴回作行雨,婉孌逐荊王。”②夫人:古代諸侯的妻子稱夫人,後來尊稱一般人的妻子,以及下人對主人妻子的稱呼。現在多用於正式場合。③頃:剛才,不久以前。嘗:《廣韻》曾也。④劓(yi):原意為古代割鼻之刑。《玉篇·刀部》:“劓,割也。”⑤適:如果,假如,假定。可:應當,應該。⑥揄(yú):揮動,拿出。

【譯文】
  魏王又送給楚王一個絕色的美人,楚王的心很快就被魏美人迷住了。楚王的夫人鄭袖,內心非常嫉妒,對外卻表現出比楚王還要喜歡她,珠光寶氣的衣服珍玩,一切都讓魏女挑選,然後送給她。鄭袖的這些假象,完全矇蔽了楚王,楚王對鄭袖説:“夫人知道我喜歡新來的美人,你能順承王意、愛王之所愛,喜愛她卻甚於我了,這是孝子贍養父母,忠臣侍奉君王的行為啊!”
  鄭袖確信楚王不再懷疑自己嫉妒魏美人了,便暗地裏加快了設計加害魏美人的步伐。因此,對魏美人説:“楚王非常寵愛你,但不喜歡你的鼻子,小女子去見大王的時候,要掩住自己的鼻子,這樣就會經常受到楚王的寵幸了。”
  於是,魏美人毫不戒惕地聽從鄭袖的話,每次見楚王時,都掩住鼻子。楚王對鄭袖説:“新美人來見我,經常掩住鼻子,這是為什麼呢?”鄭袖故意遮遮掩掩,假裝糊塗地回答道:“我也不知道其中的緣故。”楚王絲毫沒有意識到鄭袖的構陷,不知不覺地落入了鄭袖精心設計的圈套,硬要追問個水落石出。鄭袖竊喜時機終於等到了,便加油添醋地回答説:“不久前曾經聽她説過,不喜歡聞到王的臭味。”楚王一聽怒不可遏,大聲喝道:“把她的鼻子割下來!”
  由於鄭袖事先曾經告誡侍衞説:“楚王如果有什麼命令,必當立即執行。”所以,未等楚王息怒,侍衞順勢揮刀,便把美人的鼻子割掉了。

【説明】
  《韓非子》全書共10餘萬言,是先秦法家的代表作。全書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則。作者善於巧妙地運用寓言故事來説理,而取材於社會現實、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或民間故事的寓言,則是韓非子對社會現象深入仔細觀察後提煉出的,這些生動的故事,雖然出自特定的環境,但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結合,給人以智慧和啟迪。因此,書中許多寓言故事早已深入人心,有的成為膾炙人口的成語典故,如<自相矛盾>、<諱疾忌醫>、<守株待兔>、<鄭人買履>、<老馬識途>等,更是耐人尋味、警策世人,所以流傳數千年仍被廣泛引用而不衰。
  張鬆如先生(筆名公木)説:“韓非子寓言故事集的一個最明顯特徵,就是比較全面而系統的反映了韓非子的歷史觀、社會觀、文藝觀以及方法論和認識論,可以説,讀韓非子寓言故事,幾乎等於讀了一部法家思想輯要。”
  <鄭袖不妒>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説下》。韓非子藉以説明‘人主失誅,大臣成私’的道理。

二、夫妻祈禱
  【原文】
  衞人有夫妻禱者,而祝曰:“使我無故,得百來束布。①”其夫曰:“何少也?”對曰:“益是②,子將以買妾。”
  【註釋】
  ①束:《易·賁》:束帛戔戔(jiān)。子夏傳:“五匹為束。”(匹,四丈也。—《説文》)。②益:多,富,富裕。是:很,非常。

【譯文】
  衞國有一對夫妻向神靈祈禱,並且恭恭敬敬地跪在神前三叩九拜,虔誠地向神提出真誠的期望,妻子唸唸有詞地禱告:“仁慈的神啊!但願保佑我們平安無事,並賞賜我能得到一百來束布。”她的丈夫在旁邊埋怨道:“為什麼求這麼少一點點呢?”妻子回答説:“唉!太多了,你就會拿去買個小老婆。”

【説明】
  <夫妻祈禱>這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內儲説下》。韓非子認為:人與人之間利害關係不同——即“利異”,不僅君臣之間的利益不同甚至相悖,而且在金錢的驅使下,夫妻之間亦各懷異心。

三、子罕辭玉
  【原文】
  宋人或得玉①,獻諸子罕②,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③,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④。”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⑤,富而後使復其所。
  (本故事出自《春秋左傳·襄公十五年》)

【註釋】
  ①或:或,有也。—《小爾雅·廣言》。無定指,與“某”相近。有一天。②諸:是古漢語中使用廣泛的兼詞,即“之於”或“之乎”的合音。子罕:春秋時期宋國的司城(掌管工程建築的官),又名樂喜。③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稽首:古時的一種跪拜禮,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周禮·春官·大祝》有所謂“九拜”的説法,排在第一的,也是最恭敬的叩拜禮就是稽首。稽,稽留。叩頭至地停留多時,則為稽首。④納:收藏,保存。請:願意。⑤為之攻之:治理,加工。

【譯文】
  春秋時期有個宋國人,一天偶然挖到了一塊美玉,連忙跑去獻給掌管工程建築的新任‘司城’子罕。沒想到卻碰了一鼻子灰,子罕執意不收。獻玉的人笑着説:“這塊寶玉,我悄悄拿給雕琢玉器的工匠鑑定過,他認為絕對是塊難得一見的珍寶,我才敢拿來敬獻給您這樣德高望重的人,大人您還是收下吧!”
  子罕義正嚴辭地回答道:“我把潔身自愛、不貪圖財物的操守視之為寶,你則把這塊玉看作是寶。假如你把美玉給了我,我又貪婪地收下你獻的美玉,我們兩人豈不是都喪失了自己擁有的‘寶’嗎?不如各自珍視自己認為最寶貴的東西吧!”
  子罕的這一番話,説得獻寶人滿臉愧色,叩頭至地多時,然後緩緩對子罕説道:“大人啊!小民獻玉,並不是要攀附權貴。您可知如今惡賊猖狂,而我在南山偶得此寶,遠近皆知。小人若懷藏着寶玉,走不出鄉里就會遇到危險,保留着它就等於自己找死。我還是把它送給大人您吧!這樣我就可以在回家的路上免遭殺身之禍了!”
  子罕明白了獻玉人的苦衷,就把他安置在城裏住下來,而且把美玉收下,放在安全的地方,然後讓玉工精雕細琢,再賣出去,把錢全部給了獻玉的人,讓他成了一個富翁。最後安安全全地送他回家,還派人加強緝盜,保證百姓安寧。獻寶人千恩萬謝,歡天喜地返回家裏,四鄉百姓都敬佩子罕不佔不貪的高尚品質。“子罕辭玉”的佳話從此流傳開來。

四、狗猛酒酸
  【原文】
  宋人有酤酒者①,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懸幟甚高②,然不售,酒酸怪其故③。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④,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則酒何故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酤⑤,而狗迓而齕之,⑥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而欲以明萬乘之主⑦,大臣為猛狗,迎而齕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脅⑧,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上》)

【註釋】
  ①酤(gū)酒:賣酒。②升:量酒的器具。為:釀造。③怪其故:對這種料想不到的事情感到奇怪。④問其所知:向有學問的人請教。閭(lǘ):鄰里。⑤挈(qiè):用手提着。甕:盛酒漿的壇。⑥迓(yà):《爾雅》:迓,迎也。即衝着。齕(hé):咬。⑦明:幫助開導。⑧蔽脅:矇蔽控制。

【譯文】
  宋國有個釀酒的生意人,他開的酒家,量器精準公平,對客人服務周到恭謹,而且酒香味美,店外懸掛的酒旗高揚醒目。
  按理説,這個酒家一定會生意興隆,可恰恰相反,他家的酒常常發酸變質卻賣不出去。
  店主也對這種情況感到奇怪,冥思苦想找不出原因,只好去向鄰里中有學問的楊倩老人請教。楊倩老人問他:“您家店鋪裏的看門狗很兇嗎?”店老闆迷惑不解地説:“狗的確很兇,但如此好酒為什麼賣不掉呢?”楊倩老人笑道:“人家怕你的惡狗呀!有的人叫自己的小孩懷裏揣着錢,提着酒壺、抱起酒罈,上你家去打酒,而你的惡狗卻衝着顧客齜牙咧嘴咬人,多可怕呀!你的酒再好,還有多少人敢來買呢?所以,直到發酸也賣不出去。
  一個國家也有惡狗,有道德有才幹的人,身懷絕佳的治國方略與理想,想去幫助、開導大國君王,而那些大臣就像惡狗一樣,齜牙咧嘴擋道咬人。這就是君王受矇蔽受控制,而有道德有才幹的人,不能得到重用的原因啊!

五、魯相嗜魚
  【原文】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①,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子不受。其弟子諫曰②:“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③,故不受也。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④;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此不必致我魚⑤,我又不能自給魚。即無受魚而不免於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⑥。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下》)

【註釋】
  ①公孫儀:複姓公孫,名儀。戰國魯穆公時的丞相。②弟子:門徒(親受業的高第生稱弟子,轉相傳授不直接受業的普通學生稱門生,統稱為門徒或諸生)。諫:規勸。③唯:因為。④即:假如。下人之色:指仰承別人的臉色。⑤此:這樣。不必:未必,不一定。致:送給,給予。⑥為:幫助,治理。

【譯文】
  戰國魯穆公時,公孫儀做了魯國丞相。他特別喜歡吃魚,一國上下能夠接近他的人,都爭相買來一筐筐活蹦亂跳的應時鮮魚進獻給他。但是,公孫先生一概拒收。他的門徒有些不解,規勸他説:“先生特別喜歡吃魚,又不肯接受別人的饋贈,這是為什麼呢?”
  公孫儀語重心長地告誡弟子説:“正是因為我喜歡吃魚,才明確拒絕別人送魚。假如接受別人的魚,難免就會仰承別人的臉色。仰承別人的臉色辦事,將會走上違法的道路,違法就會被罷免相位甚至入獄蹲監,這樣一來雖然想吃魚,未必還會有人無緣無故地送魚給我,我又失去了俸祿,吃魚的機會就沒有了。如果我不接受別人送的魚,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為官,就不致於違法而失掉相位,這樣我雖然愛吃魚,還有足夠的俸祿,能夠長期供給自己吃上多種多樣美味可口的魚。”
  公孫儀清醒自律、廉潔守法的思想品格,在這裏明白告訴人們一個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而且明白告訴人們,‘需要別人的幫助,等着別人來監督,不如自己管好自己’。

六、田嬰城薛
  【原文】
  靖郭君將城薛①,客多以諫。靖郭君謂謁者無為客通②。齊人有請者曰:“臣請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請烹。③”靖郭君因見之。客趨而進曰:“海大魚。”因反走。君曰:“客有於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為戲。”君曰:“亡,更言之。④”對曰:“君不聞大魚乎?網不能止,鈎不能牽,蕩而失水,則螻蟻得意焉⑤。今夫齊,亦君之水也。君長有齊陰⑥,奚以薛為?失齊,雖隆薛之城到於天,猶之無益也。⑦”君曰:“善!”乃輟城薛⑧。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下第二十三》)

【註釋】
  ①靖郭君:本名田嬰,戰國時齊國宗室大臣。田嬰是齊威王的小兒子、齊宣王庶母所生的弟弟,田文(孟嘗君)之父。齊湣王即位三年時,賜封田嬰於薛邑,故稱薛公,號靖郭君。城薛:城:動詞,築城。薛:春秋時諸侯國國名。戰國時為齊所滅。地在今山東省滕州南。滕州市有“薛國古城”。②謁(yè)者:泛指傳達通報的奴僕。③請者:拜訪的人。三言:三個字。益:多。有於此:有,等候,等待。④亡:通“毋”。可譯為“不”、“不要”。更:連續,接續。⑤蕩:平坦。⑥陰:《釋名》陰,蔭也。蔭庇。⑦隆:本義:高。隆,豐大也。—《説文》。⑧輟(chuò):中止,撤銷,捨棄。

【譯文】
  春秋時齊湣王賜封田嬰於薛城,號靖郭君。靖郭君到薛城後,準備大築城牆。一些貴族的門客、策士,大多認為這樣做,既勞民傷財又會引起齊王的猜疑。紛紛上門勸阻。靖郭君命令負責傳達通報的奴僕,不要為那些前來勸説的人通報放行。
  齊國有個非常聰明的訪客,想了一出奇招,他首先用極富誘惑力的驚人之語製造懸念,對靖郭君説:“臣下請求説三個字就行了!多一個字,情願把我投入鍋中煮死。”這一招果真引起了靖郭君的好奇心,因而破例接見了他。
  齊人趕快上前稟告説:“海大魚。”然後轉身就走。靖郭君對這三個字,卻丈二和尚摸不着頭腦,趕忙説:“客人請等一等,留下把話説完吧!”齊人説:“卑微的小臣,不敢把自己的生死當兒戲啊!”靖郭君説:“不要走,繼續説吧!”
  齊人見進言的時機成熟了,於是有條有理地回答道:“您沒聽説過海中大魚的故事嗎?魚網不能攔阻它,魚鈎不能牽絆它。可是,在平坦無水的地方,連小小的螻蛄和螞蟻,也可以在它面前得意忘形了。
  如今,強大的齊國,就是您的水呀!如果您永遠有齊國的蔭庇,還築這小小薛城的城牆幹什麼呢?假如您失掉了齊國的保護,即使把薛城的城牆築得與天一樣高,又有什麼用呢?”
  靖郭君聽了這番話,覺得很有道理,高興地説:“對!”於是,放棄了在薛城築城牆的打算。

七、郢書燕説
  【原文】
  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①,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雲而過書“舉燭”②,舉燭,非書意也,燕相受書而説之③,曰:“舉燭者,尚明也④,尚明也者,舉賢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説⑤,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今世舉學者多似此類。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上》)
  【註釋】
  ①郢(yǐng):春秋戰國時楚國都城。在今湖北省江陵縣紀南城。郢人:借指楚國人。遺:動詞。給予,送交。遺書(投書;寄信)②雲:説話。過書:錯寫。③説:解釋。④尚明:尊重賢明之人。⑤白:稟告;報告虛吏白州,州白大府。―唐·柳宗元《童區寄傳》。説:同‘悦’。

【譯文】
  楚國郢都有一個人,夜裏急着給燕國丞相寫信,一邊思考一邊寫着。由於燭光昏暗,就命令持燭的下人‘舉燭’,意思是使明燭高照,寫信才看得清楚。那時,他腦子裏想着‘舉燭’,嘴裏念道‘舉燭’,不知不覺地竟把‘舉燭’二字,誤寫在信上了。隨後又未經仔細檢查,就急急忙忙把信送了出去。
  信寄到燕國,丞相讀來讀去,對‘舉燭’二字,百思不得其解。然而堂堂燕國丞相,又沒臉面去向別人請教。只好自作聰明胡亂解釋一通,説:“楚人之才的確高深莫測,這‘舉燭’二字真是用得太妙了。原來是希望我有明亮鋭利的眼光,尊重賢明之人,也就是要選拔任用有才德、有見識的人。”
  燕國丞相,把他穿鑿附會的理解,稟告燕王,燕王非常高興地採納了丞相的意見,廣納賢才,一段時間燕國曾治理得很好。
  這真是個天大的笑話。楚人誤書,燕相謬解。誤打誤撞,竟成了燕國的國策。不過,這只是一種僥倖罷了,不足為訓。可是,當今推舉那些所謂治學的人,大多近乎於這種類型啊!

八、衞人嫁女
  【原文】
  衞人嫁其子而教之曰①:“必私積聚。為人婦而出②,常也。其成居,幸也。③”其子因私積聚,其姑④以為多私而出之。其子所以反者⑤,倍其所以嫁⑥。其父不自罪於教子非也,而自知其益富⑦。今人臣之處官者皆是類也。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説林上》)

【註釋】
  ①子:這裏是指女兒。古漢語中,“子”可指“兒子”也可指“女兒”。②出:指“休棄”,被婆家逐回孃家。古代宗法制度之一,女子有“無子、淫逸、不事公婆、口舌、盜竊、妒忌、惡疾”等七種情形之一的,可被夫家休棄,稱為“七出”。③成:猶終也。幸:指僥倖。④姑:舊時妻稱夫的母親為姑。如翁姑,即公婆。⑤所以反者:所以,猶可以。反:同“返”,“被趕回來”。⑥倍:指加倍,超過。所以:用以,用作。嫁:指嫁粧。女子在出嫁時帶到丈夫家裏的錢物。⑦罪:這裏作動詞用,責備。非:過失。⑧自知:知:同“智”,自認為聰明。

【譯文】
  衞國有個極其貪婪的人,在嫁女的時候,教唆女兒説:“到了夫家,一定要抓住機會悄悄積攢私房錢。因為做人家的媳婦,被婆家休棄逐回孃家,是常有的事;那些能共同生活白頭到老的,算是僥倖得見的了。”
  衞女在父親的唆使下,乘便私下積聚錢財。她的婆母畢竟更為老練,很快就掌握了衞女私下聚斂錢財的證據。雖然婆母也知道這類事情是一種普遍現象,只是覺得衞女積的太多了,因而把她趕回孃家。
  衞女失去了丈夫也沒了臉面,但她返回孃家時帶回的錢財,比出嫁時所帶去的嫁粧,有了成倍的增加。
  父親以女兒的幸福為代價,不但不責備自己對女兒教育的過失,反而自認為聰明,使自己增如了財富。
  現在,那些貪婪無恥的臣子們,居於有權勢的地位,他們的為官斂財之道,都是這類情況啊!

九、庸客致力
  【原文】
  人為嬰兒也,父母養之簡,子長而怨;子盛壯成人,其供養薄,父母怒而誚之①。子、父,至親也,而或譙或怨者,皆挾相為而不周於為己也②。
  夫賈庸而播耕者③,主人費家而美食,調布而求易錢者④,非愛庸客也⑤。曰:如是,耕者且深,耨者熟耘也⑥。庸客致力而疾耘耕者,盡巧而正畦畤者,非愛主人也,曰:如是,羹且美,錢布且易雲也⑦。此其養功力,有父子之澤矣,而心調於用者,皆挾自為心也⑧。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為心,則越人易和⑨;以害之為心,則父子離且怨。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左上》)

【註釋】
  ①簡:粗糙馬虎,簡單粗暴。誚(qiào):通“誚”。責備。②譙:《廣雅》呵也。怒責,呵斥。挾:懷着。相為:相助;相護。③賈庸:賈,這裏指出賣。庸:古同“傭”,受僱用。④調布(diàobù):賦税款。《隋書·劉昉傳》:“劫調布以為牟甲,募盜賊而為戰士。”求易:求,選擇。又通“逑”。聚合,集中。《説文》“逑,斂聚也。”易:變成。⑤庸客:受僱而為人耕作的人。⑥曰:為,是。如是:如此,這麼,像這樣。耨:刺地除草。熟耘:熟,認真細緻地。耘:培土。在植物的根部壘土。⑦正畦畤:正,整治。畦畤(qízhì):田塊田界。錢布:錢幣。布,古代一種鏟形的貨幣。雲:文言虛詞,無實在意義。⑧功力:指僱工。心調於用:調(diào),動詞,計算,耍弄花招。用:行事;行動。自為心:就是自然而成的“自利”之心。⑨越人易和:越:遠也。《書·泰誓》予曷敢有越厥志。越人,即疏遠的人。

【譯文】
  人在生長髮育階段,父母養育孩子簡單粗暴,孩子長大了就會埋怨父母;兒子長大成人,對父母的供養數量太少,父母就會發怒責備兒子。父子之間有血緣之親,然而有時也會責備埋怨。這是因為懷着依賴別人相助的心理,認為對方盡義務不周到,就會責怪、埋怨對方。
  出賣勞力受人僱用,與出錢僱用別人播種耕耘,就不一樣了。傭工與僱主之間,只是勞力與金錢的交換關係。
  僱主耗費家財置辦美食,讓僱工們吃上豐盛的飯菜;把交賦税的錢款都集中起來,按時發給他們工錢。這並不是因為主人喜愛敬重僱工,而是由於這樣,耕地的人才會深耕達到表土下層,以利於農作物生長;刺地除草的人才會認真細緻地在莊稼的根部壘土,以利於消滅雜草和蟲害。
  僱工全力快速地犁地除草,能用功盡巧整治田塊田界,也並不是喜愛敬重主人,而是由於這樣,吃的羹湯飯菜才會豐盛味美,還容易得到工錢。主人這樣來供養僱工,有如父子之間的關懷照顧了。這是因為人的心理,都有一種首先算計私利而後行事的傾向,也就是懷着一種自然形成的“自利”之心。
  所以,辦事或給人好處,如果從利人可同時利己着想,那麼即使關係疏遠的人也容易和好;如果因為自己受了傷害,就老是想着傷害別人,即便親如父子,也會離心離德而互相抱怨

十、中飽私囊
  【原文】
  趙簡主出税者,吏請輕重①,簡主曰:“勿輕勿重。重則利入於上,若輕則利歸於民,吏無私利而正矣。”薄疑謂趙簡主曰:“君之國中飽。②”簡主欣然而喜曰:“何如焉?”對曰:“府庫空虛於上,百姓貧餓於下,然而奸吏富矣。”
  (本故事節選自《韓非子·外儲説右下》)
  【註釋】
  ①請:請示。詢問。②中飽:從中得利。指侵吞經手的錢財使自己得利。

【譯文】
  晉國的執政大臣趙簡子派税官出去徵税,負責税務的官吏向他請示徵收標準。趙簡主説:“不輕不重為好。税收重了,從事生產的收穫或交易所得,過多上交官府,國家富足了,老百姓就會生活貧苦;税收輕了,從事生產的收穫或交易所得,過多歸於老百姓,就會民富而國窮。這件事,只要國家官員不從中圖謀私利,就可以做到不斜不偏、不輕不重了。”
  當時,有個叫薄疑的衞國賢人,對趙簡子説:“依我看來,您的國家中飽。”
  趙簡子聽得飄飄然,還以為簿疑誇獎自己的國家,達到了中等富裕水平呢!因此顯出一副十分高興的樣子,故意問簿疑:“怎麼個‘中飽’呢?”薄疑毫不隱晦地指出:“您的國家上面國庫空虛;下面百姓飢寒交迫;而中間那些經手錢物和有權有勢的貪官污吏,卻利用工作之便,從中得利,將自己的腰包裝得滿滿的啊!”
  趙簡子聽了這番話,對自己的國家如此糟糕,感到非常吃驚!

小結:一直以來法家文化是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思想,法家主張的是依法治國,並且法家提出的富國強兵理念,是後續各個朝代的統治者所慣守的一派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