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經典

道觀大全之泰安岱廟

道教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歷史悠久的教會,它是我國本土教會,對我國的宗教信仰有着重要影響。道觀是道教信徒供奉神仙的一個地方,它是我國建築文化中的瑰寶。岱廟是世界全真教的聖地,位於泰山的南麓,始建於漢代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了。大家是不是對這個道觀很好奇呢?現在就不妨就跟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道觀大全吧。


 簡介
  岱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聖地,坐落於山東省泰安市區北,泰山的南麓,俗稱“東嶽廟”。始建於漢代,壇廟建築是漢族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社稷的建築,都充分體現了漢族作為農業民族文化的特點。壇廟建築的佈局與構建同宮殿建築一致,只是建築體制略有簡化,色彩上也不能多用金黃色,是凝聚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的標誌性建築。

道觀大全之泰安岱廟

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重,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修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岱廟與北京故宮、山東曲阜三孔、承德避暑山莊的外八廟,並稱中國四大古建築羣。

飛機炸燬,僅存3級,1973年移此。

起源傳承
  東嶽廟。又名東嶽行宮、東嶽行祠、泰山廟、天齊廟等,是道教的重要道場。東嶽廟最早起源於對泰山的崇拜。後來經過不斷傳播,發展成影響全國的信仰。隋唐以後,凡是有泰山信仰的地區幾乎無不建有東嶽廟,所以歷史上有“東嶽之廟,遍於天下”的説法(明孝宗《重修東嶽廟碑》)。隨着我國對非物質文化保護力度的加大和泰安地區申報非物質文化的重視,泰安地區民俗文化的研究,更成為廣泛意義上的泰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對泰山東嶽廟及東嶽廟會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義。

泰山東嶽廟(岱廟)創始於漢,為泰山信仰的祖庭。是隨着對泰山的崇拜各地修建泰山神的行宮或行祠。有史可查的是隋唐時期,特別是唐玄宗封禪泰山告成後,首封泰山神為“天齊王”對全國各處修建東嶽廟起到重大推動作用。許多碑記都記載全國郡縣普建東嶽廟始於盛唐封禪。如元孟淳《長興州修建東嶽行宮記》曰:“自唐封禪郡縣鹹有之。”

泰山祭祀極盛於趙宋,宋真宗封禪泰山,加禪帝號後,泰山神的信仰漸漸擴大,各地興建東嶽行祠。大中祥符三年(1011),宋真宗降敕稱:“越以東嶽地遙,晉人然(雖)備蒸嘗,難得躬祈介福,今敕下從民所欲,任建祠祀”此敕頒行,促使東嶽廟在北宋國境普遍興建。宋人陸周在為海鹽東嶽廟所作碑記中稱“章聖皇帝東封,申嚴帝號以彰洪德,允答元功,順天休命,典冊具存,是於今日尤為尊崇,非諸祠廟所得擬議也。”趙室帝君對泰山崇祀始終不替,促使東嶽廟祀在南北進步普及,真正發展成為全國性祠廟,因此在兩宋期間東嶽廟是一個發展的大高峯期。

元蒙入關,繼承了宋代這一廟祀傳統,且由於元代疆域開闊,也使東嶽廟的分佈更加廣闊。元至正年間《重修東嶽廟碑銘》(山西蒲縣)所言:“今岱宗之廟遍天下,無國無之,無縣無之,雖百家之聚,十室之裏,亦妥靈者”形象地展示了當時廟祀狀況。

明初改制祀典,東嶽行祠被正式納入“會典”(《明會典·祭祀》),並與社稷壇、風雲雷雨山川壇、城隍廟、文廟、關王廟、火神廟、馬王廟等合成一整套官方祭祀系統,在各府州縣普遍推行。這一體制於清朝入立中原後仍在延續。於是形成了凡設州立縣,幾乎均建置有東嶽廟的格局。故有研究者認為:明清兩朝是東嶽廟發展史上的又一個高峯期,各地之廟在總數上已遠逾宋元。

古廟歷史
  創建歷史悠久,有“秦即作疇”、“漢亦起宮”之載。唐開元十三年(725)進行增修,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再次進行大規模的擴建,據《重修泰岳廟記碑》所載,時有“殿、寢、堂、闔門、亭、庫、館、樓、觀、廊、廡八百一十有三楹。”金代部分建築被毀,元時又有增修,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廟內大部分建築遭到焚燬,清代修繕。岱廟城堞高築,廟貌巍峨,宮闕重疊,氣象萬千。岱廟創建於漢代,至唐時已殿閣輝煌。在宋真宗大舉封禪時,又大加拓建天貺殿等,更見規模。其建築風格採用帝王宮城的式樣,周環1500餘米,廟內各類古建築有150餘間。


標籤:岱廟 泰安 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