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國學經典

三綱五常是誰的觀點 最先是誰提出來的

三綱五常不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近代當中,一直都是被批判的比較嚴重的政策,一直廣受爭議的政策。那麼關於三綱五常最先是誰提出來的,最先是誰説這個觀點的,關於這些你是否都清楚呢?不妨和小編一起來往下了解看看吧!

三綱五常是誰的觀點 最先是誰提出來的

三綱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指仁、義、禮、智、信。三綱理論體現了法家的君本位思想,最早見於《韓非子·忠孝篇》。韓非子在此篇中稱:“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五常則是指儒家的仁、義、禮、智、信。至漢代,董仲舒將儒家的民本位思想改造為法家的君本位,繼承了法家的三綱理論。詳見《春秋繁露》一書,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社會的倫理綱常、政治制度。被法家化改造之後的儒家被成為“內法外儒”。

三綱:
  三綱:君臣義,即君臣之間要講信義;父子親;夫婦順,即夫妻要和順。

《禮緯·含文嘉》雲: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

五常:
  (1)五常:仁、義、禮、智、信。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為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

[唐]孔穎達疏雲:“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2)五常:另一説為“五倫”,即古人所謂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五種人倫關係。用忠、孝、悌、忍、善為“五倫”關係準則。

孟子認為:君臣之間有禮義之道,故應忠;父子之間有尊卑之序,故應孝,兄弟手足之間乃骨肉至親,故應悌;夫妻之間摯愛而又內外有別,故應忍;朋友之間有誠信之德,故應善;這是處理人與人之間倫理關係的道理和行為準則。

小結:三綱五常主要提倡的和諧,提倡下級應該遵從上級的命令。這種政策雖然保護了社會的平衡,但是也限制了人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