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什麼是三伏天?

所謂三伏,其實是指農曆中一段特殊的時期,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統稱。伏天又是一年中氣溫最高、潮溼、悶熱的日子。百姓說的“苦夏”就在此時。農諺中的“夏至三庚數頭伏”,即是指初伏的來臨。下面,就由小編來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三伏天吧。

什麼是三伏天?


  三伏天簡介:
  “三伏(Dog Day)”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稱,是一年中最熱的時節。每年出現在陽曆7月中旬到8月中旬。其氣候特點是氣溫高、氣壓低、溼度大、風速小。“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地下。按我國陰曆(農曆)氣候規律,前人早有規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為頭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二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三伏),頭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

三伏定義:
  “伏”可稱“長夏”,“伏”是五行家對季節的另類安排,其中”伏“為”土“。”伏“表示陰氣受陽氣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春、夏、秋、冬四季被五行家冠以木、火、金、水,一年五季春、夏、長夏、秋、冬,由秋到冬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自然迴圈。但是由夏到秋則不然,火克金,金不敢出來。就要潛伏一段時間,”潛伏“就是”伏“的本義。

秋天屬”庚辛金“所以”入伏“要從”庚日“開始。溫度最高,需要潛伏的時間要在夏至後二十天以後,所以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開始。”庚日“是”甲子記日“,和夏至等節氣的時差不定,這就會出現四十天”伏“和三十天”伏“。其中三伏中最熱的是中伏。

古代三伏: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後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時段。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後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2005年。

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當然,古人的這種推算方法多少有些出入,並不一定與當年的氣象實際緊密結合,各地全年中的極端最高氣溫也不一定出現在”中伏“,甚至不一定在”三伏“。但不管怎麼說,”三伏天“確實是盛夏酷暑的時候,要注意防暑降溫。
 
  2016年三伏天時間:
  時間:2016年的三伏天總共有40天,其中7月17日“初伏”,7月27日“中伏”,8月16日“末伏”,8月25日“出伏”。
  小貼士:三伏天裡要合理作息,飲食清淡,並及時補水。

標籤:三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