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其他國學

中國烏龍茶大全之武夷巖茶

武夷巖茶產於福建武夷山,屬烏龍茶。武夷巖茶有着悠久的歷史,早在唐朝時期就有采制武夷巖茶的記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武夷巖茶介於綠茶與紅茶之間,具有兩者的特點。下面,本期的中國茶文化小編就向大家介紹武夷巖茶。

中國烏龍茶大全之武夷巖茶


  簡介
  武夷巖茶武夷巖茶圖冊武夷巖茶,中國十大名茶之首,產自武夷山獨特的優良生態環境,素“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之讚譽,品具“巖骨花香”,香氣馥郁,勝似蘭花面深沉持久,滋味濃醇清恬,生津回甘,濃飲而不見苦澀,湯色橙黃,七泡有餘香,泡後葉底“綠葉紅鑲邊”,細品有獨特巖韻。

武夷鎮轄區內有武夷正巖茶產地三坑(慧苑坑、牛欄坑、倒水坑)兩澗(流香澗、九龍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本區域內生產的巖茶為正巖茶精品。其巖茶品目繁多,山北慧苑巖便有名叢800多種,最負盛名並帶有神話色彩的茶王“大紅袍”就產於轄區內的九龍窠

武夷鎮茶葉生產歷史悠久,早在唐朝就着稱於世,到了宋代已稱雄國內茶壇,成為貢茶。清康熙年間下梅為武夷茶市,日行竹筏三百艘,轉運不絕。下梅鄒氏因經營花資百萬銀兩,造房七十餘棟,所居成市。武夷巖茶產於閩北“秀甲東南”的名山武夷,茶樹生長在巖縫之中。武夷巖茶具有綠茶之清香,紅茶之甘醇,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

武夷巖茶在我國茶葉發展史上,譜寫了十分重要和光輝的一頁。武夷茶在南北朝時(公元479年),就以“晚甘侯”(茶名)着稱於世,唐代成為士大夫上層貴族饋贈佳品,宋元兩代入貢朝廷,盛極一時。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就於九曲溪之四曲溪畔設置御茶園。明代罷造龍團,改蒸青團茶為炒青散茶,隨後又改制三紅七綠的烏龍茶,即現在所稱之巖茶。因而,武夷巖茶始於明朝,盛於清代,十七世紀遠銷西歐,蜚聲四海。

生長環境
  從地理學上來説,武夷山屬於丹霞地形。各具形態的巨大巖石山峯,武夷山地表之所以呈現褚紅色,是因為巖石中鐵元素年長日久氧化的結果。武夷山巖石,主要是石英班巖,礫巖,紅沙巖,頁巖,凝灰巖等幾種。表層的土壤,則是富含腐殖質的酸性紅壤。這種土壤,正如古人所説的“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非常適合茶樹生長。

品質特性
  外形彎條型,色澤烏褐或帶墨綠、或帶沙綠、或帶青褐、或帶寶色。條索緊結、或細緊或壯結,湯色橙黃至金黃、清澈明亮。香氣帶花、果香型,瑞則濃長、清則幽遠,或似水蜜桃香、蘭花香、桂花香、乳香等等。滋味醇厚滑潤甘爽,帶特有的“巖韻”。葉底軟亮、呈綠葉紅鑲邊、或葉緣紅點泛現。

故事傳説
  一曰,大紅袍茶樹受過皇封,御賜其名,故當地縣丞於每年春季(到來)親臨九龍窠茶崖,將身披紅袍脱下蓋在茶樹上,然後頂禮膜拜,眾人高喊:“茶發芽”待紅袍揭下後,茶樹果然發芽,紅豔如染。

二曰:相傳清朝時候,有一文人赴京趕考,行到九龍窠天心永樂禪寺,突發腹脹,腹痛不已,後經天心寺僧贈送大紅袍茶,飲後,頓覺病體痊癒,得以按時趕考,高中狀元。為感念此茶治病救命之恩,今科狀元親臨茶崖,焚香禮拜,並將身披紅袍,脱下蓋在茶樹上,大紅袍遂得此名。

三曰:大紅袍因春芽萌發的嫩芽呈紫紅色,遠遠望去,茶樹紅豔,因而得其名,故歷史上亦有“奇丹”之稱。

巖茶文化
  自1990年以來共舉辦六屆“武夷巖茶節”、三屆“無我茶會”、四次“茶王賽”,大大地擴大了武夷巖茶的影響。武夷茶界人士及有關領導還多次到日本、朝鮮及台灣、香港等國家和區交流茶文化。

武夷山有關人員撰寫出版有不少茶書、文章、光盤。主要有《佳茗飄香》、《趣談武夷茶》、《漫話武夷茶文化》、《武夷茶文化》(光盤)等。茶文章主要登載於《農業考古·茶文化專號》、《福建茶葉》等刊物、報紙。

由黃賢庚主撰的《武夷茶藝》(18道),經推練演出後,產生良好反響,且經久不衰,在國內廣為傳播,併到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和香港、台灣等國家、地區演出,收到很高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