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起名 > 起名大全

當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在中國的百家姓中有大一部分是源自姬姓,姬姓出自黃帝出生所在地,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具有將近五千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最古老的姓氏之一。當這個姓氏也正是源於姬姓,那麼,當姓除了這個起源之外還有哪些説法?當姓的歷史名人都有誰呢?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當姓的來源及歷史名人


  一、姓氏起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魯國秉政上卿當國,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史籍《左傳·襄二十七年》記載:慶封當國。當國,秉政。在春秋時期的魯國,執政上卿稱為當國,是一種秉政官職的稱謂。

姬慶父,公元前?~前660年,春秋時期路過君主魯桓公之子,魯莊公的庶兄,又稱仲慶父、共仲或孟氏

魯莊公去世後,姬慶父派人先後殺了繼位的公子姬般和魯閔公,製造了魯國的內亂。之後他在弟弟聯合其他諸侯國的反對下,逃奔到莒國,而莒國接受魯國的賄賂,又將其送回,途中自縊而死。

魯國的孟孫氏就是姬慶父的後裔,他還是著名的亞聖孟子的祖先。後人常把製造內亂的人比之為慶父,慶父不死,魯難未已之成語即源於此。

在姬慶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當國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當氏、國氏、孟氏等。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匈奴官職當戸,屬於以官職稱謂漢化為氏。

當户,是漢朝時期匈奴王朝的官名。在史籍《前漢·宣帝紀》中記載:詔單于毋謁,其左右當戸之羣皆列觀。左右當戸,匈奴官名。

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大將軍衞青的外甥霍去病被漢武帝任為票姚校尉,隨衞青擊匈奴於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霍去病以八百兵殲滅匈奴兩千餘人,得相國、當戸,斬單于大父行借若侯產,生捕季父羅姑,比再冠軍,受封為冠軍侯。漢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任驃騎將軍之後,於春、夏兩次率兵出擊佔據河西地區(今河西走廊及湟水流域)的匈奴部,殲四萬餘人。同年秋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在部分降眾變亂的緊急關頭,他率十數騎兵馳入匈奴軍中,毫不猶豫地迅速斬殺了數百變亂者,穩定了局勢,使渾邪王得以率四萬餘眾歸漢。

從此,大漢王朝控制了河西地區,打通了西域道路。漢元狩四年夏,霍去病與舅舅衞青各率五萬騎過大漠(今蒙古高原大沙漠)進擊匈奴。霍去病在擊敗左賢王部後,乘勝追擊,深入一千餘公里,殲七萬餘人。後升任大司馬,與衞青同掌兵權。霍去病在漢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當户,實際上就是匈奴各部落的首領,當家主户,因而稱之當户。當户有數十位,分位左右,左當户主要執掌政務、文事、生產、遊牧遷徙,右當户則執掌軍務,並部直接指揮作戰,主要負責徵集兵員、製造兵器以及軍需後勤保障。

到東漢和帝劉肇永元三年(公元91年),漢朝大軍為徹底解決匈奴侵擾問題,大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圍殲北匈奴單于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一部分西遷,餘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民族,後逐漸融合於漢族、蒙古族、滿族、鄂温克族等民族之中。今絕大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後來歐洲史上的匈人,使東歐、東北歐地區各民族的祖先。

匈奴王朝在兩漢時期被徹底瓦解後,有族人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當户氏,後漢化省文為單姓當氏、户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動物,出自古代長江流域兩棲水東物當康,屬於以動物名稱為氏。

當康,兩棲水生動物名稱。在史籍《山海經》中記載:欽山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牙豚也。

欽山位於沅水北岸,為大片丹霞羣巒總稱。沅水源出貴州省雲霧山雞冠嶺,流經黔東、湘西,至黔城以下始稱沅江,入洞庭湖。全長一千零二十二公里,流貫二十一縣市,流域面積九萬平方公里,大部分為崎嶇山地。從河源到黔陽的清水江為上游,流經海拔千米以上的貴州高原,羣山緊迫,峽谷曲窄。從黔陽到沅陵比降和緩,為中游丘陵地區,灰巖峽谷與小盆地相間。沅陵至德山為下游,多丘陵河谷平原,桃源以下可通駁輪。

當康,即牙豚,古代漁民稱為母豬龍,即揚子鱷,曾廣泛生活於長江支流的沅水下游流域及洞庭湖地區,今已瀕危。

當康甚為古人所崇恐,漁民中有以當康為孩子姓氏者,稱當康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當氏、康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羌族,出自漢、唐時期古西羌民族燒當羌部族,屬於以部族稱謂為氏。

當州,為古代州名,唐朝時期以原住民燒當羌的民族稱謂為州名。

燒當羌,是西羌的一支,由羌族祖先無戈愛劍建立。無戈愛劍的原名叫作袁劍,因在曾秦地為奴,羌語稱奴隸為無戈,因此稱其為無戈愛劍。

燒當羌起源甚為古遠,最早見於甲骨卜辭。殷商、西周時又稱羌方,主要分佈於黃河中上游地區,部分與周族雜居,並結為婚姻集團,曾助周武王滅殷商。

先秦時期,秦國派大軍西逐諸戎,羌族被迫西遷至河湟間(今青海黃河中下游)。到秦歷公時期,被俘虜淪為奴隸的羌人無戈愛劍在秦地學會了農牧技術,後逃歸故地,被羌人推為首領,教部民耕田畜牧,促進了羌族社會生產的發展,部落開始昌盛。其後裔世為湟中羌族人首領。

羌族人居地無常,隨水草而居,地少五穀,以畜牧為業;氏族無定,或以父名母姓為種號;不立君臣,不相長一,強則分種而為豪酋,弱者即為附落。秦獻公時,無戈愛劍之孫無戈昂畏秦之威,遷一部分人居賜支河曲(今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內黃河)以西數千裏。以後,參狼羌遷武都(今甘肅武威),白馬羌遷廣漢(今四川西部),犛牛羌遷越巂水(今四川越西)下游,忍與舞兩部落仍留在湟中。

西漢初年,湟水下游及祁連山以北諸羌役屬於匈奴王朝。到漢景帝執政時期,由於受到先零民族的不斷侵擾,無戈愛劍的第五世孫無戈研要求漢朝保護,被漢景帝內遷到隴西郡南部邊塞。再傳十三世至無戈燒當,其子孫族人便以燒當為號。

漢武帝開河西,斷絕了羌、胡之間的聯繫,並設置護羌校尉統轄先零、燒當、燒何、牢姐、鍾羌諸部。

王莽篡漢後的新朝時期,燒當羌部的玄孫滇良率部居住在大允谷一帶(今青海湖),部小人貧,屢遭先零民族侵擾。

漢光武帝劉秀執政的東漢建武元年(公元25年),滇良趁先零羌被漢軍擊敗之機,聯合臨部擊敗了先零羌,奪取了先零羌的大榆谷之地(今青海貴德),建立了燒當王朝,之後大力發展農牧業,又壟斷了西海(今青海湖)魚鹽之利,勢力開始強盛起來。

燒當王朝在強盛時期的疆域,南到蜀、廣漢郡,西北到西域鄯善、車師(今新疆),大約統轄一百五十多個部落。

在東漢明帝劉莊執政時期,燒當羌屢次發兵進攻漢朝隴西塞,如在史籍《後漢·明帝紀》中就記載:秋九月,燒當羌寇隴西。在東漢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燒當王朝被漢軍大將竇固、馬援擊敗投降,燒當羌各部人等皆被遷到三輔、隴西、漢陽、安定等地,與漢族人雜居。

到東漢安帝劉祜執政的永初元年(公元107年),燒當部落聯盟參加了西羌民族大起義,東漢元初五年(公元118年),起義被東漢王朝殘酷地鎮壓下去,燒當嫡系部落由麻奴率領,由安定郡遷居令居塞外(今甘肅永登)。

東漢建光四年(公元124年),燒當部落聯盟首領麻奴病逝,其弟犀苦繼位。東漢漢順帝劉保永建六年(公元131年),犀苦病逝,燒當麻奴一支散亡,從此史籍不見有關燒當王朝的記載。

燒當王朝自滇良於公元25年開國,至公元131年燒當羌部落聯盟散亡,共歷八王,一百零六年。

在麻奴率眾西遷過程中,其中停留在南安赤亭(今甘肅隴西)的一部落於內附,首領受漢王朝封為西羌校尉。三國時傳至柯迥,被曹魏政權封為鎮西將軍、西羌都督。傳至姚萇,建立了五胡十六國之一的著名後秦國。

東晉初期,宕昌、鄧支、白蘭等部羌相繼興起,各自建立政權,後分別臣屬於北魏、北周及南朝。

隋、唐之際,西羌的一支党項羌逐漸強大起來,唐王朝賜其首領李姓,分置府、州領護諸羌部落。

宋朝初期,党項羌拓跋氏建立了著名的西夏王朝。元朝以來,內遷的羌族人逐漸漢化,而甘南、川西及青海地區的羌族人則多融合於藏族之中。僅岷江上游茂汶一帶的羌族人得以繼續保留。

燒當羌王朝世系簡表:
  滇良:燒當後裔,公元25~56年,病逝,葬地待考

滇吾:滇良之子,公元56~59年,病逝,葬地待考

東吾:滇吾之子,公元59~77年,病逝,葬地待考

迷吾:東吾之弟,公元77~87年,被斬,葬地待考

迷唐:迷吾之子,公元87~101年,病逝,葬地待考

東號:東吾之子,公元89~107年,病逝,公元89年降漢後遷居安定(今甘肅鎮原),葬地待考

麻奴:東號之子,公元107~124年,病逝,葬地待考

犀苦:麻奴之弟,公元124~131年,此後世系待考,葬地待考

到了唐朝時期,大唐政府在原燒當王朝所在地設置了行政管轄建制,稱當州,在典籍《韻會》中記載:本羌地,唐置當州,蓋取燒當羌以名之。

在燒當羌的族人後裔中,有以先民族稱謂為姓氏者,稱燒當氏,後漢化省文為單姓燒氏、當氏。

第五個淵源:源於滿族,出自明朝時期建州女真陳佳部,屬於以居邑名稱漢化為氏。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陳佳氏,滿語為CengiyaHala,世居張當(今遼寧撫順),後多取部落名稱漢化為陳氏,亦有以居地名稱漢化為張氏、當氏等。

二、郡望
  1、當州
  即今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位於四川省西北部,緊鄰成都平原,北部與青海、甘肅省相鄰,東南西三面分別與成都、綿陽、德陽、雅安、甘孜等市州接壤。是四川少數民族自治地方中距省會城市最近的地方,具有相對較好的區位優勢。戰國時期,周慎靚王五年(公元前316年),秦國置湔氐道(今四川松潘),阿壩州始有建制。西漢時期置汶山郡。晉、隋時期襲舊制有所拓展。唐朝時期置當州,後時有興廢,演變頻繁。宋朝時期置茂州通化郡、威州維川郡。元朝時期為土司制度之始,明朝時期置於茂州、威州、松潘衞,分轄各土司及千户所。清朝時期設茂州、理番廳、松潘廳、懋功廳。民國之初改廳州為縣,繼後設鬆理懋茂汶屯殖督辦公署,後改為四川省第十六行政督察區,轄松潘、茂縣、汶川、理縣、懋功(今四川小金)、靖化(今四川金川)六縣及草地六十五部、二十個土司、十一個屯守備。民國二十四~二十五年(公元1935~1936年),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在州境內轉戰停留達十六個月之久,創建了各級蘇維埃政府和少數民族革命政權,阿壩州是紅軍長征途中中央召開會議最多的地區。全州有九個縣一百十四個鄉鎮被命名為革命老根據地。1950年1月,建立川西人民行政公署茂縣專區專員公署,1953年撤茂縣專區建立四川省藏族自治區,1955年更名為阿壩藏族自治州,1987年更名為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2003年茂縣營盤山文化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三星堆、古蜀文明和營盤山文化的內在聯繫正待歷史學家進一步考證。

2、玄菟郡
  即今遼寧省撫順市。戰國時期,撫順地區屬燕國的遼東郡。漢朝時期設玄菟郡,治所即在撫順。西晉時期的高句麗王國在撫順的高爾山上建新城。初唐時期曾為安東都護府下轄的都督府治所在地。遼、金時期置貴德州統轄撫順地區。明朝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修築撫順城,撫順得名於此,其意為撫綏邊疆,順導夷民。撫順市的新賓滿族自治縣是滿清王朝的發祥地,境內的赫圖阿拉遺址即為後金政權的都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撫順為直轄市。1954年遼東、遼西省合併為遼寧省,撫順改為省轄市。

三、歷史名人
  當州:(公元1959~今),羌族;四川阿壩若爾蓋人。著名基礎教育家。中學高級教師,四川省阿壩州若爾蓋縣教師進修校任職,擅長藏漢雙語教學研究。
  1981年9月~1982年7月,在馬爾康民族師範學校任教。
  1982年9月~1984年7月,在中央民族學院學習藏語言文學。
  1984年9月~1987年7月,在馬爾康民族師範學校任教。
  1987年8月~1994年2月,在若爾蓋縣工作。
  1994年3月~1998年8月,在若爾蓋縣藏文中學任教。
  1998年9月~2001年12月,在若爾蓋縣工作。
  2002年1月至今,在若爾蓋縣教師進修校任教。
  1990年被四川省教委評為優秀教研員,1996年被省民委、教委評為雙語教育先進工作者。

標籤:當姓 歷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