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火把節摔跤比賽有哪些的獨特之處

火把節是很多少數民族,狂歡的一個節日,節日會有很多的活動,其中摔跤比賽就是其中活動之一。對於不同的民族之間,摔跤也是有很大的差異的。那麼火把節摔跤有哪些獨特之處呢?接下來就和小編來往下了解看看吧!

火把節摔跤比賽有哪些的獨特之處

火把節的摔跤手只能是男性。彝鄉有許多方言區,不同方言區的摔跤方法也有所不同。如,有的地方以被對手摔倒在地者為敗,有的地方則以肩背首先觸地者為勝。

彝族傳説火把節的來歷是天上的大力士被地上的大力士摔跤摔死了,天神被激怒後放蝗蟲來吃地上的莊稼,人們用火來燒蝗蟲而得來的。可見彝族摔跤的歷史已相當久遠了,各地摔跤形式特點別具特色。

涼山式摔跤
  摔跤彝語稱“基根”,意為“抱腰”。這是涼山彝族最為普遍的、深受廣大青少年男子所喜愛的體育項目。摔跤,一般在孩童時期就開始練起,沒有教練,沒有師傅,可以説是無師自通。每當你走過彝家村寨時,不論在山野牧場,還是在田邊地角,你都會看到彝人邀約摔跤比賽的身影。

涼山彝族摔跤比賽有許多規則,如:不能使用絆腳將對方絆倒;不能抓扯對方衣褲;不能用力將對方推倒在地或從上往下壓倒對方等,違者即使將對方摔倒在地上也不算贏,甚至會被取笑為不懂規矩,今後便再無人與之摔跤。因而在摔跤場上,違規者不多。涼山彝族的摔跤法有多種多樣,歸納起來有:一是“緬依”,意為“抱摔”法。摔跤前各自尋一根腰帶拴好,然後各自抓好對方的腰帶或緊抱對方的腰,一方為攻,一方為守,攻守推讓後,由攻方先抱起守方,抬膝作推力,將對方摔在地上,若攻方力弱則守方會反守為攻,將攻方摔在地_t。二是“我爾”,意為胸摔法。將對方抱起貼於胸前,然後再往後仰屈,致使對方的雙腳離地懸空之時,用胸部的託力和肘的推力將對方摔向左右兩側。摔技高超者,還能將對方從前向後翻摔,使對方防之不及被摔倒而敗。三是“堵剛”,意為“抱腰摔法”。一開始就把對方攔腰死死卡住,致使對方不能動彈或失去防備能力,然後後退一步,將對方拖向自己,使之跪地或被摔在自己的身下,或把對方攔腰抱起來向左虛晃一下後突然反手向右摔去,若對方沒反應過來,則摔得更慘。但不論何種摔法,除絆腳或用腳纏繞對方的腳而使之倒地之外,一般都是被摔在地下或先倒地者為輸,同時並列倒地為平,每局比賽以三局定勝負,2比1或3比0為勝。

滇東式摔跤。
  位於曲靖地區的師宗、羅平一帶摔跤,比賽赤上身,繫腰帶,運動員人場時主動向裁判員説明,今天他參加某級第幾名。裁判員根據運動員所報級別,大體分為三個等級,即一、二、三個級別進行比賽,每個級別只獎勵第一、二名。比賽結束,運動員未達到所報名次者,在當天比賽中,不論勝幾跤,均不給獎勵。

兩個運動員進行一場比賽,勝負採用三跤兩勝的方法。摔跤比賽從站立開始,允許摔跪撐,為了使對方雙肩着地,尋找進攻時機。姿勢較高,可達到進攻的目的,有時自己雙肩後倒着地進攻對方,未被對方控制,仍然不算敗,這個動作有點象柔道“巴投”。這一動作接跤時,自己右手抓握對方頸部,左手握對方右上臂,重心往後,使對方的重心移到自己身上,當對方身子向前傾時,自己主動後倒,用右腳蹬對方的腹部或腿部,後倒滾翻,使對手通過自己身上翻過去,自己翻到上面控制對手,這種摔跤雙肩着地時必須壓住不動,裁判方能叫“算得了”。每天同時進行比賽的只有三、四對。每天比賽結束,“掛紅”的人也很有限,獎勵只限於每個級別的第一名和第二名。

滇南式摔跤
  赤身入場,運動員自己報名參加哪個級別比賽,裁判員將運動員同級別的人安排在一起等候比賽。比賽時一對一對進行。比賽開始時站立姿勢較低,只許抱腳,不許使絆。自己使用動作時,腳不能踩在對方兩腳之間,否則判犯規。

這一帶摔跤正面進攻多,側面進攻少。獲勝方法基本上是使對手雙肩着地。但有的被對方抱起來後,自己雙手舉起,以示認輸。

勝者將對方摔成雙肩着地後,揚長而去。元陽一帶彝族摔跤與哈尼族摔跤相同。這一地區摔跤主要是在農曆七月十五日和農曆六月二十五日、二十六日兩天舉行。結合本地區“火把節”進行摔跤比賽,規模和獎勵與滇東相近。

滇西北式摔跤
  位於滇西北部小涼山,是北部方言的摔跤,自稱“抱腰提”,通常摔跤在“火把節”和彝族過年時,更多的摔跤比賽又是在婚禮之際。結婚時,孃家和婆家,各家都可以請本家族和本村寨中力量最大,技術最好的人蔘賽。最強壯的摔跤名將會代表男方家和女方家去比賽,勝者個人可獲獎勵的酒肉、禮物,因而勝者是本宗族本村寨的光榮。各村寨的大力士獲得本家族本村寨獎勵(牛羊、酒肉、銀、布匹等禮物。)最多的人,便被譽為本村寨的英雄。

小涼山彝族(包括四川涼山)抱提摔跤,不赤背,仍着平時穿的衣服。在涼山彝族村寨摔跤場,開始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出來挑選對手,雙方大體相當。對手選定以後,雙方將自己的包頭解下來或由長老將兩條布袋分給對方,分別系在摔跤選手腰上,接着雙方右腳上前半步站立,將自己的右手從對方左腋下伸出,抓扯對方的腰帶,對抱抵肩作好準備,觀眾齊聲叫喊“開始”。此時雙方運動員尋找進攻時機而在場內來回退讓,四周觀眾呼喊助興。兩個運動員便順勢抵前退後,輕呼“摔!摔!”兩聲後開始用勁,雙方都力圖把對方雙腳提起離地,然後把對方摔倒在地取得勝利。倒地者不論臀部或側身着地都有效,如果雙方同時倒地則無效。有時雖然沒有把對方摔倒,但把對方提抱起來騰空旋轉三轉也算取得勝利。比賽一跤分勝負而結束,一直站立,不搞跪撐,在小涼山一帶,彝族和普米族摔跤形式及特點基本相同,經常在一起比賽。

以大姚彝語為代表的中部方言地區摔跤,不分級別,又沒有服裝,大姚一帶摔跤有很大的靈活性,此處摔跤不僅是兩個人爭個高低,而且往往是村寨之間山林糾紛和地盤爭奪時互相不服,便以摔跤來定是非。相互之間產生矛盾時,不是以理服人地解決問題,而是雙方派出摔跤人員進行較量,在雙方交界上舉行摔跤比賽,以勝負定是非,勝者為是,負者為非,可見當時沒有強大的摔跤大力士,有理也變為無理。這種摔跤定是非因不合理而不能持久,解放後再未開展過。

滇東南式摔跤
  路南、彌勒為代表的東南部方言區,被人們譽為“摔跤之鄉”。撒尼、阿細人的摔跤多半是在春節後和“火把節”期間。摔跤活動羣眾面廣,基礎雄厚,在摔跤季節,真是一處摔跤,幾方相聚。從八、九歲的小孩到年過半百的老年人都活躍在摔跤場上。摔跤時,跤場上人山人海,既是摔跤場,又是訪親問友的好時機。滇東南摔跤,從技術上看,既能站立也可以跪摔,這一地區的摔跤技術技能比較全面,規模也較大,一天中同一個時期內有四、五十對在場內比賽,甚至有更多的人在同時比賽,摔跤場上從早到晚熱火朝天,所以,一天參加比賽的人往往達幾百人。規模之大,熱鬧非凡,別有風味。

摔跤這一天,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當芒鑼聲和大號聲傳到各家時,全村老幼便彙集在村中心,由村裏管摔跤的長者指揮隊伍。羣眾隊伍中有人舉着系掛紅布的竹竿,也有人彈着大三絃,吹着笛子,敲鑼打鼓,鞭炮震天,前往跤場。到跤場後繞跤場一週,然後把系掛紅布的竹竿安放在用青翠松毛紮成的摔跤台左右兩邊,以讓摔跤的勇士們去爭奪“大紅”。

小結:對於不同的地區,摔跤的方式,或者是摔跤的類型,都會有很大的區別。有一些講究排名,有一些則沒有這種講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