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正月十五走親戚有忌諱嗎 能不能走

在春節期間,走親戚是屬於非常正常的事情,尤其是外出打工的人們,也只有春節期間可以走親戚的,不然一年到頭都是在外面打拼的,但是,如果是依據傳統習俗文化的説法,有些時間是不合適走親戚的,那麼,正月十五當天走親戚有忌諱嗎?

正月十五走親戚有忌諱嗎 能不能走

正月十五當天走親戚有忌諱嗎
  元宵節能走親戚,走親戚這種習俗從正月八年級,一直能持繼到正月十六,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它是親戚間聯絡感情,互相慰問的一種親情大交流。

傳統的親戚就是孃舅家、姑家、姨家,以及派生出的表親戚,而現代的同學、同事、戰友、老鄉、朋友等之間的相互走動似乎也在走親戚的行列,兄弟間的相互看望或是給上司送禮託人辦事,就實難算作走親戚了。

走親戚還是有一定的規矩或是格式的。規矩是有“走”也有“回”,“回”就是回節,一般親戚收了禮不回節不禮貌,是要遭斷親的。春節走親戚長輩要給小孩子封壓歲錢,原來三毛兩毛,現在五十一百。時間上也有講究,一般大年八年級閨女回孃家、外甥(女)走舅家,九年級以後可以按親戚的遠近走其它的親戚,親戚多的,正月十五還在走。有的老親戚,路又遠,或是怕趕在春節要封錢,就放在春上(農曆二三月份)或是麥罷(收完小麥)再去看望。

春節走親戚是中國人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習俗,這期間幾乎家家都在酒醇中泡着,在香味中浴着,盡享人生的樂趣和親情的快樂。

為什麼人們要走親戚
  親戚之間還是需要相互走動,需要相互來往的。就是説,親戚是越走越親的。不走動,不來往,關係就會隨着時間的流逝而疏遠。走動了,有交往,有思想交流,大家彼此間的距離就近了,感情就會不斷加深。同時,走親戚實際上又是對親戚的尊重與重視,就比如這次他們一行四人百忙中來看望我一樣,給我帶來了受尊重和受重視的感覺。他們白天四處遊玩,晚上這麼疲憊還一定來看望我,讓我無限感動。

所以,此刻,親戚在我心裏就不再僅僅是個概念,而是一份思念和牽掛,一份幸福與温馨。現在,雖然我們依然遠隔千里,但卻真能感覺到天涯若比鄰,因為,親情的紐帶讓我們彼此的心貼得更緊更近了。

關於親戚之間的關係,民間流傳一個説法叫“一代親、二代表、三代四代不走了”。所以,長輩們為了讓在自己這一代結下的親戚關係儘可能長久地維繫下去,就特別重視走親戚這種傳統方式。由於平時各自奔忙,唯有節假日親戚間最適宜相互走訪,所以,節假日走親戚成了長輩們心頭最看重的大事。他們知道,只有相互走訪,親戚之間的關係才能一代代延續下去,他們的情感世界才有着落和寄託。

長輩們之所以如此重視親戚關係的延續,估計有以下幾方面原因:一是血親姻親關係寄託着長輩們的深厚而淳樸的情感和精神寄託,他們希望通過走親戚的方式把這份誠摯的情感無限地傳遞下去,所以,特別是長輩中的女性,她們對自己的孃家極為重視,最怕日後自己的子孫們與孃家斷了來往,經常要強調走訪的重要性;二是親戚多勢力就大,自己就更不會受人欺侮;三是親戚多,自己獲取信息的渠道也就更多,更能知曉天下事;四是多一門親戚,就等於多一條腿走路,一旦自己遇到困難或不測,有需要親友幫助,就多一處投靠的可能性。所以,老家有個説法叫“親戚不怕多,朋友就怕少”、“親戚巴不得親戚好”、“叫花子也要有幾個朋友”等等,就是強調建立和維護社會關係的重要性。這或許就是老家走親戚習俗的社會意義和長輩們對人情世道所凝聚的智慧所在吧。

正月十五元宵節有什麼傳説?
  傳説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呂后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於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祕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繫,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於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恆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裏家家張燈結綵,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當然了,正月十五當天有些地方是不允許走親戚的,也有些地方是允許的,所以説,具體還是要參考當地的習俗説法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