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建築民居

守歲添壽的説法是源於什麼時候

在除夕那天晚上,吃完年夜飯後,一家人就會圍坐在一起看春晚或是玩手機,然後一直看到十二點,到了十二點的鈴聲敲響後,家家户户就會開始放鞭炮,放完之後才會回到房間去睡覺。而這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守歲。那麼你們知道守歲添壽的説法源於什麼時候嗎?

守歲添壽的説法是源於什麼時候

最早見於西晉周處《風土記》:“蜀之風俗,晚歲相與饋問,謂之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至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守歲的歷史
  《秦中歲時記》載:“守歲之事三代前後典籍無文,至唐杜甫的《杜位宅守歲》詩云‘守歲阿咸家,椒盤已頌花’疑自唐始。”唐詩中對守歲習俗有不少的描寫。白居易《客中守歲》詩:“守歲尊無酒,思鄉淚滿巾”。孟浩然有“續明催畫燭,守歲接長筵”的詩句。到了宋朝,守歲之見遍於城鄉。蘇東坡的“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譁”,描述了守歲的情景。《東京夢華錄》記載:“除夕……士庶之家,圍爐而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有趣的是,在日本、越南、泰國等,由於受中國的影響,均有除夕守歲之説,就連歐美和非洲,也有類似的習俗。常言道:“黃金易得,韶光難留”,愛生命,惜光陰,這也許是普天下守歲之因吧!席振起在《守歲》一詩中雲:“相邀守歲阿咸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就是一例。

守歲添壽的説法是源於什麼時候 第2張

熬年守歲的傳説
  太古時期,有一種猛獸,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們管它們叫“年”。它的形貌猙獰,生性兇殘,專食飛禽走獸、鱗介蟲豸,一天換一種口味,從磕頭蟲一直吃到大活人,讓人談“年”色變。算準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們便把這可怕的一夜視為關口來煞,稱作“年關”,並且想出了一整套過年關的辦法:每到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飯,熄火淨灶,再把雞圈牛欄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後門都封住,然後生一個火熬上很多柏枝以驅年避兇,再躲在屋裏吃“年夜飯”。

守歲添壽的説法是源於什麼時候 第3張

熬年守歲的現代習俗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敍。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譁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每個傳統習俗都代表這不一樣的意義,儘管我們可能覺得沒什麼可信度,但就是為了一個好的寓意,所以才會按照規矩這麼去做。

標籤:添壽 守歲 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