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學習京族漁業為什麼發展的這麼好?

少數民族京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在抗日戰爭還是在一些比較大的戰爭中他們都奉獻出了自己的力量,後來漁業發展成為了京族的傳統產業,漁業是京族人和漢族人共同發現的一個產業,那麼有着什麼樣的特色呢?和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學習京族漁業為什麼發展的這麼好?

  京族漁業
漁業是京族的傳統產業。在各類漁業生產中,京族主要從事淺海曳網漁業和雜漁業。漁業工具有拉網、塞網、漁箔、刺網,以及用於專門漁獵對象的鯊漁網、南蝦網、海蜇網、鱟網、墨漁網等。至於挖沙蟲、耙螺、挖泥丁、捉蟹等等,都是較簡單的小海作業了。

由於各地所處的地理條件有所差異,從事的作業種類也有不同。萬尾主要以拉網捕魚,山心主要以漁箔捕魚,而巫頭以漁箔和塞網捕魚。漁具之多、分工之細,形成了京族獨特的漁業文化。京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漁業生產經驗。他們非常熟悉各種魚類的迴游規律,能準確預測潮水的漲落和海上氣候的變化,根據潮水的“漲”“落”規律來安排生產。

拉網
拉網有大小之分。大的拉網高3米,長400米,整幅網身由6張繒網綴連而成,網眼小而密。小拉網由4張繒網組成,網眼大而疏,網長330多米,兩頭高2.3米,中間高3.3米,略成桃葉狀。

操作時,前者需三四十人,後者要二三十人。操作程序為:先探察海域,觀測魚情,選擇作業地點;

其二,在發現魚情的地方,劃小艇或竹筏將漁網慢慢放開,由灘邊向海面圍成一個半月形的大包圍圈;

其三,操網者分為兩組,各執網綱一頭,合力向灘岸拉收;其四,在拉拽過程中,兩組人一邊拉一邊徐徐靠攏,直到網盡起魚。這樣,一次拉網操作即告結束。這種拉網作業是京族較大型的羣體性操作的漁業生產方式之一。男女均可參加,也不受季節限制。

塞網
塞網又稱閘網或壅網,分疏、密兩種。網的長度和高度與拉網相當。但其網的設置地點是在海灘上定置進行的。操作時把人分為三組,各組又具體分為“號樁”、“插樁”、“掛網”(把網掛於樁上)、“挑沙土”(將網腳填塞)等工序。這種塞網的設置,都是在潮漲之前預先進行的。當海潮上漲時,各種魚蝦隨潮水進入塞網圈內,退潮時,魚蝦便被漁網和沙土圍成的海灘包圍所困,“束手就擒”.這種“塞網”與“拉網”的區別就在於,塞網着重在固定的“塞”和“堵”,而拉網則着重在“拉”與“收攏”,其操作各具特色。

漁箔
漁箔,是一種漏斗形的捕魚工具,一般選擇在潮水升降、水勢較急的匯合處設立。每個箔位有規定的大小距離。先用高約2米,直徑10多釐米的木樁圍成兩排,一頭匯合處用木樁固定,再用小竹片編排,結成“籬笆”柵欄,圍成高約3.5米呈圓形的漁港(魚室)。退潮時,隨流魚蝦蟹順兩排木樁遊動進入漁港,即可網住。

鯊漁網
鯊漁網是一種用於深海獵捕鯊魚的專用網具。網身長400米,高1.3米,網眼粗大,由網線、網浮(竹筒)、網墜(鉛鐵或石塊)、網綱等組成。下網時由4人乘筏到鯊魚活動的深海區,將網的兩端及中間腳部以重石墜定於海中。每次下網可持續三四天,連續捕獵,是一種既驚險又充滿樂趣的捕魚作業。

禁忌
在京族的漁業生活中,至今還保留着“見者有份”的被稱為“寄賴”習俗。“寄賴”即漢族俗話説的“沾光”之意。如果想吃海味,就可到退潮後的漁箔邊或滿載歸來的漁船上,撿一些拿走,主人是不會怪罪的。

在長期的漁業生活中,京族人民還形成了一些禮儀與禁忌習俗。如飯燒焦了,不可説“焦”,因為“焦”與“礁”同音,怕觸礁;在船上將“油”説成“滑水”,“滑”即“順利”、“順當”之意。京族男子每次出海,老人、婦女、孩子都要到海灘上送行,並舉行一些祭海活動。

正是因為漁業,少數民族京族才真正的從貧窮時代走向了現在的成功之路,當然還有京族三島合併之後,使得京族的領域原來越寬,京族人民的勤勞奮鬥更是讓京族閃閃發光。

你可能會喜歡
京族婚禮古代加現代有什麼特色?
京族歷史發展_經歷多少風雨走到今天
京族服飾特點介紹_男女老少怎麼穿
京族三島的歷史發展故事是怎樣的?

標籤:京族 漁業 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