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撒哈拉之眼是怎樣形成的未解之謎

我們生活居住的星球彷彿帶着一層層神祕的面紗,自人類文明出現以來。就一次次的解開地球母親的一個個未解之謎。今天的世界未解之謎我們就要來看看一種奇特的地貌,它在人類衞星鋪捉到的畫面中就像一隻眼睛,這一奇特的地貌也被專家稱為——撒哈拉之眼。

撒哈拉之眼是怎樣形成的未解之謎

  撒哈拉之眼,自發現以來就一直是人類未解的謎題,無論是地質學家還是天文學家都對其各執己見。那麼,撒哈拉之眼究竟是如何形成的?

非洲眼即撒哈拉眼,位於毛里塔尼亞,有着奇特的同心圓地貌,自空中俯瞰,宛若一隻藍色的巨眼。

撒哈拉之眼(Eye of the Sahara),又被稱為理查德構造(Richat Structure),它位於世界最大的撒哈拉沙漠西南部毛里塔尼亞中西部的環形構造,離瓦加杜古(Ouadane)首都不遠,地處欽圭提高原(Chinguetti Plateau)上的陶德利盆地(Taoudenni Basin)之中。它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地質奇蹟之一,略微橢圓,在GM上量測其直徑為38-41公里,而整個眼睛卻長達340公里,即使在太空上也清晰可見(見圖)。如此之大的地質眼珠,全世界獨一無二。

眼睛(褐色,奧陶紀-寒武紀地層)長約340公里,眼珠(藍色,外層環狀巖脈)直徑約50公里,瞳仁暈(淺黃色,內部環狀巖脈)直徑約20公里。像不像史前外星人的基地?

起初該地形被認為是由於隕石碰撞所形成的,目前地質學家認為這可能是由於地質結構上升或侵蝕造成的,這種環型外型的形成仍是一個謎團。

地理位置
  這個沙漠地形結構位於撒哈拉沙漠西南部,位於毛里塔尼亞境內的巨大同心圓地貌,是地球十大地質奇觀之一。它的直徑達到48公里,海拔高度約400米,整體相當平坦;看起來就像個菊石,繞地球軌道才得見其全貌。這個“撒哈拉之眼”又被稱為“理查特結構(Richat Structure)。

北緯:21度07分21.49秒

西經:11度23分54.92秒

形成理論
  該構造是穹隆構造經深度侵蝕的產物,略呈橢圓,直徑40公里。該穹隆範圍內出露的沉積巖的年齡從穹隆中部的晚古生代地層到邊緣的奧陶系砂巖地層。沉積巖產狀向外傾斜10°-20°。難以風化的石英巖形成了高陰影的環形山丘。其中部含有硅質角礫巖,覆蓋面積直徑至少3公里。各種巖性的差異侵蝕形成了同心狀山嶺,侵蝕殘留巖層形成高山嶺(藍色和紫色),而易風化巖層形成山谷(黃色)。這個沉積巖小高原相對周圍沙漠的高度為200米,理查德構造周圍具有暗帶。

起初,有學者猜測在理查德構造大約10公里深部可能發現衝擊變質礦物,許多人也根據理查德構造的高度環形狀特徵而將其解釋為隕星撞擊構造(筆者也認為單從撒哈拉之眼那同心圓波浪式地形來看,確實很像撞擊形成的)。然而,該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目前還沒發現高温和撞擊的地質證據。然而,該構造的中心地勢平坦,沒發現高温和撞擊的地質證據;也沒發現火成巖堆積的圓頂,排除了整個”巨眼“是火山構造的可能性,當然正如後文指出,在該巨眼的瞳孔內確實存在一個較完整的火山口。巖牀重建説明巖漿熱液最大上烤高度是3-4公里,這對於理查德該構造的侵蝕深度是一個合理的上限。

前人一般認為該構造同心圓狀痕跡則是硬度較高、不易受侵蝕的古生代石英巖,可能是因地質構造上升或侵蝕造成的環型構造,現在普遍認為是高度對稱的遭深度侵蝕的地質穹隆,但對其具體成因仍不清楚。理查特構造為何如此大、如此圓,未有完善的解釋。

不管噴出區和實驗室研究結果如何,地質學家們已發現缺乏任何衝擊變質的可信證據,或者超高速地外撞擊的任何變形標誌。一般認為,柯石英是衝擊變質的標誌礦物,雖然查德構造中採集的巖石樣品中已報道理存在柯石英,但對這種巖樣的進一步分析發現重晶石被誤認為是柯石英。另外,理查德構造缺少標誌這種規模的大型地外撞擊構造的環狀沉陷作用。而且,相當不同於大型地外撞擊構造的是,組成該構造的沉積巖層明顯是”原位有序的“,沒發生翻轉,也不存在陡傾巖層或錯亂巖塊。最近對理查德巨角礫巖的多角度分析,包括富硅質巨角礫巖內的碳酸鹽巖,是低温熱液產生的,該構造需要特別加以保護以進一步研究其成因。

孤經初步研究認為,非洲之眼這個環形構造原始巖層產狀應近水平狀,後發生穹隆作用,同時伴隨熱液侵蝕作用。”眼睛“是奧陶紀-寒武紀地層,而”眼珠(球)“據原來的非洲地質圖為前寒武紀地層(但詳細的地質填圖細化為其它地層和巖性);周圍小裂隙及侵蝕流出的沉積物好像眼睫毛,再向外在眼睛周圍是白色的沙漠,好像她的面紗。該環形構造中清晰可見凸起的褐色環狀巖脈(顏色上判別不是石英巖),巖脈之間的灰質巖已被侵蝕成凹地形。理查德構造西南邊還有幾條北東向傾斜斷裂(傾向北東,規模不大,否則不會如此圓),侵蝕作用使得老地層的韻律出露,實際上整體是個短軸狀背斜(即穹隆)。如果不是在乾旱無雨的西非沙漠,而是多雨地區,那麼這種接近完美的環形構造不會保存如此完整。也就是説,撒哈拉之眼通過”熱淚溶蝕“作用而愈加清晰。(圖中可見這個地質眼珠裏尚存一汪”眼淚“)

非洲之眼是晚白堊紀鹼性巖漿熱液上侵,沿灰質白雲巖陸架的環狀同生斷裂上侵,引發地表穹隆侵蝕和熱液卡斯特作用,由此而形成一個直徑達40公里的環形構造。

撒哈拉之眼最初人們以為是隕石落下地面而形成的,但經過地質學家的分析,認為這是地面隆起並受到侵蝕的產物,至於圓形的成因仍然是個謎。撒哈拉之眼的神祕面紗正等待着世人去揭露。

小結:事實證明,關於地球的奧祕還有很多值得我們不間斷的去探尋和發現,這個藍色星球的就像一位莊重的老者,慢慢的訴説着它的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