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論美女,江南的女子肯定是榜上有名,江南水鄉,養育出來的女子都是嬌豔如花,温婉如水,一顰一笑都能勾住男人的心。江南,現在我們理解為江蘇浙江一代,多少男人的夢想就是娶個風華絕代的江南女子回家當老婆。娶老婆,就肯定要舉辦婚禮,宴請賓客。那麼,當地的婚俗你瞭解嗎?今天,結婚大全欄目向大家介紹的是江南水鄉的代表嘉興的婚禮習俗,一起學習吧。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一)嘉興人結婚的流程
  1、説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沖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説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係的,稱之為“找對象”。

2、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筀,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佈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粽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3、準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準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準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準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託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託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第2張

  4、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媪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氲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綵船,新郎着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着粉紅繡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

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佈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粧,結隊而行,引人矚目。

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遊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粧,男方候接,嫁粧一般少於男方禮金。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第3張

  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粧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嫁粧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蓆(或米袋),新娘踏着上轎,意為不帶走孃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餵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杆,起轎旋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

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麪”,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着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着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牀男東女西,傳説新娘坐牀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怕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牀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牀帳內四處拋撒,稱“撒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撒帳歌》:“撒帳東來撒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撒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

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裏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自行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囱”,嘉興俗稱“吊煙囱”。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囱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瀰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囱,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説含有孃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第4張

  5、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孃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菜,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二)嘉興獨特婚俗
  1、搶親
  嘉善農村舊時有搶親習俗,窮苦人家已訂婚,但無錢迎娶,就“搶親”完婚。一般都事先由媒人通知女方,往往在廟會上,由媒人領着新郎及其親友“搶”新娘回家成親。此俗可能導源於原始社會搶親的習俗。建國後已消失。

2、趕屍做親
  亦稱“戴孝做親”。男女訂婚後,男方父母如亡故,男家可提出即日成親,新郎新娘戴孝拜堂。

3、跨屍做親
  民國時期盛行嘉興城鎮。男女從小訂親,如女方夭折,男方從其遺體上跨過或兜一圈,表示承認逝者已是男家的人。逝者葬男方墳地上,立神主牌位。男方可得到一批嫁粧。

4、結婚賧佛
  舊時海鹽、海寧一帶農村,結婚前先在家中賧佛,請神歌手來演唱並主持賧佛儀式。賧佛結束後,迎新娘進門舉行婚禮。

嘉興婚嫁 嘉興傳統婚禮習俗介紹 第5張

  5、沖喜
  訂婚後如遇未婚夫患重病,男家提出結婚沖喜,以為婚禮可衝去疾病之“晦氣”,遂舉行婚禮,未婚夫病重不能拜堂的,由其姐妹代替拜堂。如未婚夫沖喜無效而病故,則認為新娘剋夫任其成為寡婦。

6、抱牌位成親
  又稱“陰婚”。舊俗訂婚後,未婚夫夭亡,同樣用花轎迎娶新娘,新娘抱着未婚夫牌位舉行婚禮,然後守寡。

7、姑換嫂
  俗稱“調換親”。平湖農村又稱“兑馬桶”、“兑湯罐”。舊時窮人家無力婚娶,將自家女兒許別人為妻,換回那家女兒為媳,稱為“姑換嫂”。也有好幾户人家輾轉調換,則稱“三調親”、“四調親”。習俗與一般婚娶大致相同,但嫁粧從簡,雙方相等。此俗建國後有一段時期仍流行,現尚未絕跡。夫妻關係一般都不太好,有的釀成悲結婚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