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國學 > 其他國學

湧溪火青

湧溪火青,產於安徽省涇縣城東70公里湧溪山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

湧溪火青

“涇川塗茶,芽細色白味香,為上供之物”。這是清代陸延燦《續茶經》中,引自《隨見錄》關於涇縣產茶的一段記述。溯本探源,涇縣在明末清初就盛產名茶了,湧溪火青就是其中之一。

湧溪火青起源於明朝。關於它的來歷,當地有這樣一個傳説:古時湧溪有一位名叫劉金的秀才,外號羅先生,一年春天在湧溪彎頭山發現一株“金銀茶”,便採回細嫩芽葉創制成“湧溪火青”,後時貢皇帝,火青隨之廣為傳名。

另據《涇縣誌》記載:清順治二年(公元1646年)“由磨盤山南起至湧溪,廣闊三十餘里,多產美茶並杉木。”可見300多年前,湧溪茶就相當有名了。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火青年產量有百餘擔,為火青生產的最盛時期。有人推斷,“火青”是由“?青”演化而得名,由屯綠炒青吸收珠茶製法技術發展創制而成。目前屯綠產區仍稱“炒幹”為“?幹”,火青的?幹特別精湛,是目前其他炒青類綠茶炒幹技術無法相比的;火青製造技術之精華在於炭火?幹。

火青產於涇縣湧溪的豐坑、盤坑、石井坑、灣頭山一帶,其中豐坑的團結巖、陰上巖、巖腳下;盤坑的雞爪塢、蘭花坑、飯井石;石井坑的鷹窩巖等地的茶葉自然品質為上。產區境內山勢雄峭,溪流奔放,竹木蒼翠,風景秀麗。茶園土壤為烏沙土,土層深厚,有機質和氨磷鉀含量豐富,為茶樹生長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

火青採摘期一般自清明到穀雨,採摘要求“兩葉一心,身大八分,枝枝齊整,朵朵勻淨”。即採摘八分至一寸長的一芽二葉,個頭要均勻,芽葉要肥壯而挺直,芽尖和葉尖要攏齊,有鋒尖,第一葉微開展仍抱住芽,第二葉柔嫩,葉片稍向背面翻卷。採回的鮮葉,要嚴格揀剔,做到“十二不要”,魚葉、病蟲葉、闊葉、芽葉不併齊及節間長的葉、“半邊翹”的葉、對夾葉、老葉、團葉、破碎葉、單片葉、受凍葉、芽頭萎縮及超過長度的葉,一概不要。鮮葉要攤放6小時左右付制,當天鮮葉當天制完。

湧溪火青的工藝特點:每年清明後3-5天開採。每隔1-2天採一批,共採10天左右。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身長為3釐米左右,勻淨整齊。鮮葉經揀剔、殺青、揉捻、炒幹、做形、篩選等工序製成,全過程需要20-22小時。該茶的關鍵工序,是炒幹做形過程,全部以手工操作,在深鍋內進行,炒時手心向上,五指拼攏,手掌伸直,由鍋心至鍋面翻炒,邊炒邊出風,至初具蝦形,5-6成干時起鍋,攤於軟扁容器內晾1-2小時,後定型乾燥。

湧溪火青久負盛名。清代“揚州八怪”詩人王巢林,飲嘗湧溪火青後,頓覺六腑芬芳,詩興大發,揮毫抒情曰:“不知涇邑山之崖,春風茁比此香靈芽……共向幽窗吸白雲,令人六腑皆芳芬……”對湧溪火青茶之質量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湧溪火青茶外形顆粒腰圓,緊結重實,色澤墨綠油潤,白毫隱伏,毫光顯露,花香濃郁,鮮爽持久,滋味醇厚,爽口甘甜,湯色嫩綠徽黃,鮮豔明亮,葉底嫩勻,杏黃有光澤。可沖泡4-5次,以第2-3次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