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風水 > 建築風水

建築風水學小故事你都聽説過嗎?

關於風水很多人都覺得是玄乎其玄的東西,和風水相關的一般都是怪獸的樣子,當然這些都是我們在影視劇上得來的結論,那麼,你知道真正的建築風水是怎麼樣的那?有哪些古水發生呢?不妨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

建築風水學小故事你都聽説過嗎?

  設計中銀大廈對貝聿銘而言是延續父親榮耀的機會,操作中他面臨種種侷限的挑戰。

  1982年,已名滿世界建築界的貝聿銘接受了中銀香港的邀請,來設計中銀大廈。對於這個業務,貝聿銘融入了特殊的感情在裏面。1918年,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詒創立了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如今,設計中銀大廈對他而言是延續父親榮耀的機會,而香港,和在香港長大的貝聿銘一樣,是東方與西方文化的混合體。

  “我還是個孩子時在香港呆過,和今天大不一樣了。事實上,我最懷念的是當時咖啡豆的香氣。六七十年前,我特別喜歡從山上走下來去學校,聞那股咖啡香。小的時候,經常去中國銀行玩。我還記得老的中國銀行,我小的時候常去,還有一個印度人拿着大槍站在門前,現在都改了,現在的情況跟以前大不相同了。”貝聿銘回憶他在香港時候的生活,和那個老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大廈。

  對設計新的中銀香港總部大廈,貝聿銘説:“我必須説,我感到驕傲,這是我一生中的一件大事。”

  之前他在中國內地的作品是北京香山飯店。在設計香山飯店時,貝聿銘獲得了對於一個設計師而言罕見的權力:他不僅能夠決定建築的選址,而且僅僅為給飯店裏一個小型水泥廣場增姿就提出將雲南石林230噸尖柱形巖石縱穿大半個中國運到香山,為追求一定的顏色和一定的直徑,庭院鋪地的卵石也是長途跋涉從山東運來,雖然北京也有鵝卵石。

  但設計中銀大廈,貝聿銘面臨了種種侷限的挑戰。首先是黃少明所説的位置不好。地皮面積小,高架公路從三面把那裏框死。更糟糕的是,二戰時日軍總部曾佔領過這塊地皮。

  與香山飯店的大手大腳不同,中銀大廈只有1。3億美元的預算。而在不遠處,匯豐銀行總部大樓的預算資金是10億美元,其大樓為香港的建築獲得了聲譽,而貝聿銘必須超過它。

  貝聿銘承諾説:“銀行大廈的西洋派頭將不比任何其他建築物遜色。香港是世界的十字路口,它有技術也有辦法建築一幢現代大樓。”

  由於有香港迴歸的背景,中銀大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着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貝聿銘説,它代表了“中國人民的雄心”。

  精心構思的建築
  在香港這塊不大的土地上,高樓鱗次櫛比,密密麻麻地擠滿了摩天大樓,要在這片水泥森林中引人注目,就需要大廈出奇的高。貝聿銘對高樓大廈並不熱衷,尤其是在他剛完成北京香山飯店後。他承認,這是一個180度的轉變。

  在傳統的高層建築中,大樓重量隨樓層的增加而增加,樓越高,柱越粗。而香港經常經受颱風侵襲,用於支撐建築物重量的橫向拉結條的標準是其他地方的兩倍。“如果換一位不像貝聿銘那樣敢於大膽創新的建築師,在面臨這種額外的負擔和預算資金不充足的情況時,也許就滿足於建造一幢標準的50層盒式樓。”《貝聿銘傳》的作者邁克爾·坎內爾這樣認為。

  但因為大廈所具有的特殊含義,貝聿銘嘗試了一切建築的可能。

  在閉門長思後,“貝聿銘請兒子山地把一根方形木杆沿縱向切開,做成四個三角扇面柱,再將頂端切成斜面,用橡皮帶把柱綁在一起。當貝聿銘滑動這些柱子,讓它們互相分離時,在向上達到柱子四分之一高度的地方,一座體積逐漸縮小、帶有壁階的塔狀物出現了;在達到一半高度和四分之三高度時又分別出現了第二和第三座塔狀物。剩下的那根柱子繼續向上升,形成金字塔般的頂點。”邁克爾·坎內爾對中銀大廈構想的形成做這樣的描述。

  在工程設計上,貝聿銘也做了大膽嘗試。建築的最高脊柱將整個建築的重量分到四個角上,脊柱每到一個交會處就將重量分散到四周的分柱上,通過把重力引向外部,本來要用來重複橫向加固的鋼材現在可以縱向運用了,整個結構可以不使用任何內部支撐物。貝聿銘説,因為用三角形的關係,在鋼條方面的重量差不多省了一半,省了不少錢。

  為了強調在結構上可行在美學上同樣可行,貝聿銘把每隔13層樓對塔樓進行加固的斜構件和橫向桁架用紅筆圈出。貝聿銘説:“如果我們不把結構表現出來,這幢樓就不會顯得舒適。”

  中銀大廈從1985年開始破土動工,以每4天蓋1層樓的速度生長,1989年落成,1990年5月17日正式啟用。這座當時香港最高的大廈,全座由最簡單的線條所組成,大廈最底的十多層是近乎正方形的,之後,往上向外的一面,向上斜斜延伸,另兩邊則向中央收窄,與向上斜伸的一面會合;再十多層高後,原來向內收窄的兩翼,均向上斜斜收窄,因而使最上的十多層回覆一個較小的正方形的建築形式。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杆形建築。

  1988年8月8日,中銀大廈舉行了一個封頂典禮。這是精心挑選的日子,甚至被香港人認為是20世紀最吉利的日子,顯示了這座大廈的設計者、施工者以及它的主人對民間傳統文化的尊重。因為“8”,如今華人都已知曉,在粵語中與發財的“發”同音。

  風水爭議
  貝聿銘把中銀大廈充滿詩意地比做充滿希望的春筍,但在香港風水師的眼裏,大樓是一柄帶有三角形尖刃的寒光四射的尖刀,説它“三尖八角”,煞氣很重。而其刀刃,一面指向匯豐銀行,一面指向當時的港督府。後來,匯豐銀行在其大廈樓頂架了四門大炮,而港督府則種植了6棵楊柳。

  據《貝聿銘傳》的描述,在技術圖紙的設計過程中,銀行方面曾給貝聿銘發來電報,對建築正面展現的眾多加了框的巨型“X”深表關注。因為在中國,“X”意味着遭殃,雖然銀行的高層官員並不見得相信風水,但他們擔心,一旦大樓風水不好,就會影響儲户和房客的積極性。

  中銀大廈“風水不好”的事情被報刊熱炒,一時,中銀大廈惡評如潮。關於中銀大廈“風水不好”的事情被香港的報刊熱炒後不久,貝聿銘夫婦在從巴黎飛往香港的航班上碰巧遇到了總督威爾遜及其夫人。總督夫婦邀請貝聿銘夫婦第二天去總督府做客,並讓貝聿銘看了總督府花園裏新種的柳樹。

  威爾遜後來解釋説:“由於在許多人眼裏,總督府代表香港政府,我們在那個尖角和總督府中心位置之間的直線上種了兩棵柳樹,算是採取了保護性措施。柳樹的形狀柔和、圓潤,對大樓刀一般的尖利角度起了緩衝作用。就這樣,問題解決,皆大歡喜。”

  後來,貝聿銘把分隔樓層的橫向桁架隱藏起來,並把暴露在外面的部分描述成一系列互相交叉的寶石。同時,他把塔樓比作雨後春筍,代表着茁壯成長的力量。他説:“中國有一句古老的格言,談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我們希望大樓具有與荷花一樣的資質。”

  既然是荷花,就必須有水。在高樓兩旁都有水下來,貝聿銘説這個水是源,是財源,所以水到下面變成一個池子,池子養魚,中國人認為就把財給蓄住了。貝聿銘衷心地希望,中國銀行未來的發展能一帆風順。

  而大廈一樓的大堂被設計成墳墓一樣的穹廬狀,在大廈上班的人們認為,這個地方原來是墳場,這樣的設計是為了安撫那些孤魂。

  對此,後來貝聿銘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説了一段話,也許算是對中銀大廈的風水煞氣重的迴應:“我這都不信,機關槍是早,它是比我們早嘛,匯豐銀行比我們早五六年,他早就有了,這個機關槍並不是對我們,旁邊的人説這句話我不信,他是因為洗窗的關係,有東西吊,所以是這樣,我根本不理它。很多輿論認為他對我們打,我們打回他。沒有這個事。因為風水的關係,並不是因為光的照明的關係。他説這個房子那麼尖的,好像一把大刀,唯一的辦法就是用反光鏡,還有比如香港總督威爾遜先生,他用另外一個辦法,他就住在我們旁邊,所以他用什麼辦法?他種了一棵柳樹,以柔克剛,最後柳樹也死了。”

  貝聿銘説風水在香港是門大生意,風水師就像律師一樣,他們無所不在。“你的一舉一動都得請教他們,我知道我有麻煩了,但我並不清楚究竟會是什麼樣的麻煩。”

  香港地標
  在香港警察的警徽圖案上,中銀大廈是五棟建築物中的一個。

  1995年黃少明從海外學成歸來,來到中銀香港上班。他很早就知道中銀大廈,知道他獨特的形象和設計者貝聿銘的傳奇。上班的第一週,沒有什麼事情,公司要求他熟悉環境,黃少明把研究中銀大廈作為他的第一件工作。

  “那時候,對中銀大廈有很熱切地想去了解的念頭。”黃少明説。對於大廈的結構他已熟稔於胸,實際上,這裏已成為他的一個家。

  十幾年來,他的辦公地方換過一次,而每天的工作日復一日,但黃少明已深愛這個地方,每天他9點上班,晚上則七八點回家,一日三餐都在大廈裏解決。“這也是中銀吸引我的地方。”黃少明説。

  現今這座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這裏辦公。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但須預約才能參觀。

  “在香港警察的警徽圖案上,中銀大廈是五棟建築物中的一個。”黃少明對有關中銀大廈的事情總是很清楚,而各個版本的千元港幣上,也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各界社會名流也把參觀中銀大廈當成香港之行的內容。2005年9月29日,李敖登上中銀70層,揮筆題下“七十登臨古來稀”幾個字。

  城市規劃設計者認為,地標建築與普通建築的不同之處就在於,地標應該作為城市中的建築主角。它承載的不僅是建築本身的文化內涵,還包括城市的文化氣質。地標建築綜合體的“標識性”具有視覺價值和象徵價值的雙重意義,顯性標識通過可視的表象如形狀、顏色、規模和周邊地形等直接表現出來,隱性標識則通過不可視的象徵意義,如對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作用表現出來。

標籤:風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