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侗族結婚禮儀 侗族傳統婚禮有什麼特點?

在貴州和廣西的交界處,生活著一個很有特色的少數民族,就是侗族。侗族不是那麼大,但是絲毫不影響他們文化和經濟的發展,侗族還有一個特殊的雅稱,叫做“詩的家鄉,歌的海洋”,可見當地文化多麼了不起了。今天結婚大全欄目,一起來看看侗族的傳統婚俗吧。

侗族結婚禮儀 侗族傳統婚禮有什麼特點?

  在侗族也是講究男女自由戀愛的,和其他地方一樣在侗族婚姻裡是男女雙方感情到了一定的地步,有了基礎。在由媒人說合締結而成。侗族擇偶不避同姓,但不能在同一房族內為婚。有“姑表舅婚”、“姨表禁婚”的習俗。

侗族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社交活動各地有不同形式。天柱、錦屏、劍河一帶,青年男女在農閒或趕場路上,三五成群地約會於山坡上對情歌,傾吐愛慕之情,當地稱“玩山”。盛大的趕歌坪集會,更是青年們選擇伴侶的最佳時期,他們以歌為媒,從唱歌開始而相識、相愛,許許多多的情人就是在這種活動中結成了美滿的姻緣。“行歌坐月”是黎平、從江、榕江、錦屏等地侗族青年自由交往的方式。晚上,幾個要好的姑娘聚集在一家堂屋裡紡紗、繡花,等待男青年的到來。有的後生雖不相識,但姑娘們總是腳手不停,一面紡紗繡花,一面熱情接待,以歌相問,以歌相答,以歌傳情,往往玩唱到深夜才離開。以後,經過多次接觸、唱歌,相互瞭解,終成眷屬。

榕江縣七十二寨以及從江縣六洞和黎平縣一些地方的男女社交方式別具一格。青年男子架著木梯在閨房窗前和姑娘唱歌說愛,經過無數次的閨窗夜語和情歌對答,打下愛情基礎,互訂終身。

侗族婚姻,不論是自由戀愛,還是他人說合,都得由男方請媒人到女方家說親,得到女方父母的應允,才擇日完娶。也有些青年摒棄“父母之命,媒約之言”的古規而自由結合,婚後,再給女方父母道歉認親,個別甚至與家庭決裂。黎平、從江、榕江等縣的侗族婚禮簡樸。迎親的傍晚,由“接親婆”手提燈籠,背一床鋪蓋,把新娘接到郎家。新娘進門時,全家迴避。新娘進門後,坐在火塘邊的新凳上,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念新婚詞,向新婚夫婦祝福。接著,新娘動手架鍋作炊事儀式,表示她從此為這家主婦。只宰殺一兩隻鴨,閤家吃飯。所請親友最多十來個人。鄰寨的新娘子,飯後即歸,外村來的新媳婦,住上三天即回這種習俗,視夫妻感情和年齡大小而定。感情好年齡大的,一年半載即可到夫家落戶,包辦說合或年齡小者,兩三年,甚至七八年才上夫家共同生活。

侗族大部分地區結婚多在春節期間舉行。春節前後,許多新婚夫婦雙方家庭都要舉行隆重的婚慶活動。這種活動稱為“吃糯米飯”。婚慶這天,男青年穿著一新,挑著青、紅、黃、綠等各色糯米飯和豬肉、米酒,擁著新郎往岳父母家走去。途中,被新娘的同伴們攔住,以草標,用具或其他農作物為障礙,堵住路口,同人夥子對起《攔路歌》。一道道關卡靠唱歌開啟。到了大門前,響起迎客禮炮,眾親友出門把新郎和同伴迎進房中,一起吃飯。飯畢,新郎一行在炮聲中,擔著新娘的衣服、頭帕、侗錦和尖頂船形繡花鞋,在喜氣洋洋的氣氛中告辭。姑娘組織群送,依依而別。但是,新娘沒有跟新郎走,只算舉行了結婚儀式。以後逢年過節,才到夫家小住幾天。

三穗、天柱、錦屏、劍河等縣部分村寨的婚俗,無論是自由戀愛或父母包辦均得請媒人說親三次方成。婚姻的程式一般分放籃、訂親、結婚三個階段。結婚時,新娘多“哭嫁”,女友“伴嫁”,並唱《伴嫁歌》。在新娘哭嫁時,男友悄悄送來禮物,新娘暗託女友代之哭嫁,自己溜出後門與情友話別。凌晨,新娘出嫁時,鞭炮響,嗩吶吹,堂屋裡擺起分離酒,閤家同飲後,父母贈送嫁妝,新娘由親兄弟或黨兄弟背出大門。兄弟姐妹組成一支數十上百人的送親隊伍,浩浩蕩蕩地送到郎家。這批送親客稱為“皇客”。新娘由“引親孃”領經堂屋時全家人迴避不照面,然後把新娘引入洞房。“皇客”在新郎家住吃一至三天後,和新娘一起回孃家。

劍河縣小廣一帶侗族婚禮統一在農曆十月第一個卯日集體舉行,形成了“十月頭卯迎新娘”的嫁女節。其婚慶與天柱、錦屏等地大體相同,但在迎親時,要敲鑼鼓,吹蘆笙,放鞭炮,有著節日氣氛。

夫妻不睦,感情破裂,提出離婚的,古俗非常簡便。黎平、從江一帶有些村寨,女方提出離婚,只要挑一挑水到夫家,對其父母說句“我今後不能來服侍您老人家了”之類的話,就算離婚了;男方要求離婚,則砍一挑柴到女家說句“望妹另找好人家”等語,從此算離婚。

侗族,還有些奇葩的規矩。有些村寨會搞一個象徵性的離婚儀式,差使媒人用男家的破飯簍裝飯和魚給女方吃後,將飯簍扔掉,表示各奔東西,不再往來了。但女子提出離婚的一般還得賠償男方的彩禮錢。

小結:少數民族的服裝都特別好看,在結婚的時候,新娘子不是穿婚紗,而是穿上民族傳統服飾,比穿起婚紗來更有特色,也更嬌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