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古代民間結婚風俗 古代百姓是怎麼結婚的?

平民百姓也就是指的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現在社會上的等級劃分不明顯了,大家只要努力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不過在古代就不同,出身有時候就決定了一切,命運很難改變。古代百姓的婚禮是怎樣的呢?一起來本期的結婚大全看看吧。

古代民間結婚風俗 古代百姓是怎麼結婚的?

  古代漢族婚俗應親與求親:男子到了一定年齡後,便由父母張羅求個好親。首先找媒人,找好媒人後,介紹家裏情況,自己要求的目標,給媒人媒禮,展示自己聘財等物。媒人便去到相應的家去説介紹男方家怎樣。

若女方父母同意後,可由男方到女方家或女方到男方家去相親(古代男子女子並不能親自去只能由其父母代勞)由雙方父母談話介紹兩家情況男女雙方條件等若雙方同意便會互贈訂婚信物如玉配等等或者若女方同意,女方便會給男方送上一盞茶男方認為可以的話喝茶後即在桌上放上“茶錢”(多少不限,但須雙數)喝過茶。就算答應婚事了。

問名:若男女雙方八字相夾,沒有相沖,雙方便會互贈庚帖,上寫着二人的名字生辰八字年齡等,作訂親的憑據。

納吉:定親後,男方選定黃道吉日來過大禮,過幾天后正式行禮

過大禮:在婚前十五至二十天,在吉日那天,男方送聘禮,聘釵,婚書到女家求婚

(安牀):在婚禮前數天由好命婦將婚牀搬至適當位置。然後,在婚禮之前,再由好命婦負責鋪牀,將牀褥、牀單及龍鳳被等鋪在牀上,並撤上各式喜果,如紅棗、桂圓、荔枝幹、紅綠豆及利是。安牀後任何人皆不得進入新房及觸碰新牀,直至新人於結婚當晚進房為止。

(嫁粧):女方要準備嫁粧在婚禮那天帶過去。嫁粧是女方家身份與財富的象徵。嫁粧包括銅鏡各種飾物金錢財寶等

(婚前):男方祭祖-出門迎娶新娘之前,要先祭拜祖先,稟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女子則在上較前由母親為其梳洗打扮好蓋上紅蓋頭

迎親:古代婚禮都在傍晚舉行。迎親是整個婚禮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帶出來交給父親,再由父親交給新郎。離開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別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別。大花轎。六人八人十二人抬為佳新娘到男方家後,由新郎家女眷親自打開轎門請下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氣之長輩(也多為女性)將一打成同心結的紅繩帶交給新郎新娘二人之間互牽着紅繩走進禮堂忌踩門檻:門檻代表着門面,新娘一定要從門檻上跨過去。並由女童手持銅鏡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圓滿

拜堂:婚禮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儀賓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父母;夫妻對拜,樂起,禮成

禮後: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一同拜見公婆,新郎也要將家裏的所有親屬介紹給新娘然後新郎新娘向長輩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為了這家人,婚禮正式結束。

婚後新郎還要準備謝媒人的錢,叫做謝媒禮,也可以鬧媒人等表示感謝。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
  我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使皇帝也只是有一個老婆,但那個時候的內容只要有條件,可以娶很多個老婆,但那叫妾,不能稱妻。妾下面還有通房丫頭,只有辦了手續的通房丫頭才能稱妾。

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中國古代文化史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在人類社會的三大生產中,婚姻是實現人類自身生產的唯一方式,是社會倫理關係的實體。由於人類自身生產使人類的生命得到延續,從而形成各種人際關係以及社會文化心理和禮俗。

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必須從事於生產資料和生活日用品的生產,其中一些產品則成為文化的物化成果;而人類精神生產所形成的社會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又作為精神文化反作用於物質生產和人類的自身生產。

中國封建社會的倫理規範認為:“昏(婚)禮者,禮之本也。”“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政”。它把婚姻家庭視為組成社會肌體的胚胎。

國封建社會,婦女沒有社會地位,夫為妻綱,婦女的一切只能服從和依賴於丈夫,即使丈夫死了也不準改嫁,從一而終。而男子卻可以三妻四妾,皇帝有三宮六院,一般的達官貴人亦都妻妾成羣。

一個男人能娶多少女人沒有受到法律的限制,而這些女人在家庭中的地位也是不同的,只有被稱為正室的女人才具有妻子的資格,其餘只能處於從屬地位。

小結:住在皇宮裏的人是很難體會到百姓疾苦的,百姓也分三六九等,有富有的商人,也有貧困潦倒的窮人,大家的婚禮相差特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