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在歷史長河中,閩南文化有着其鮮明的地域特色。作為中華文化中極其重要的一環,正在慢慢的體現它的魅力。在中國東南沿海及部分台灣地區都有送王船的這樣一個民俗活動。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前身也叫做“燒王船”。主要有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以及紀念海上遇難的英靈等意義。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一種祛邪、避災、祈福的美好願望。今天,我們就要一起來了解下閩南傳統的民俗——送王船!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每年農曆的固定日子,海滄沿海各村(如石塘村、東嶼村、鐘山村等)都會舉行一個特別的祭神儀式“送王船”。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第2張

  送王船是閩台沿海地帶民間長期以來盛行的
  一種敬奉海神傳統民俗活動
  至今已有數百年曆史
  有的地方三年舉辦一次
  有的地方則四年舉辦一次
  為答謝祭拜所信仰祭祀的王爺——“代天巡狩”神
  都會花費巨資打造一艘華麗的王船
  擺滿糕餜、水果、活牲等作為貢禮
  待祭拜完後
  所有貢品將統統付之一炬奉給“王爺公”
  而關於這位“王爺公”
  民間流傳着幾種傳説。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第3張

  傳説一
  在福州一帶,相傳“王爺”即“瘟神”
  “送王爺”就是“送瘟神”,求得平安健康。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第4張

  傳説二
  1661年,鄭成功率兵收復台灣。第二年,鄭成功不幸病逝,其子鄭經承父業經營台灣,台灣人民生活日益好轉,鄭氏父子漸成台灣人民的保護神。
  時至清朝康熙年間,清廷認為,鄭氏父子葬於台灣已不利於朝廷的統治,為加強對台灣的管轄,便於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強遷鄭成功父子墳墓回福建南安石井。
  對此,台灣百姓是一百個不願意。迫於清廷的高壓,他們唯一能做的是準備豐厚的牲禮、隆重的王醮,假稱當天恰巧是民間送“王爺”,籍以拜別英雄的靈柩。“送王船”之俗流傳至今。“王爺公”即鄭成功父子。此説流傳於台灣,泉州一帶。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第5張

  傳説三
  又傳唐玄宗即位不久,聞張天師本領非凡,甚不服,便有意會一會他。
  有一天,玄宗令當朝五進士(一説是三十二進士)藏於地洞內吹笙奏樂。待張天師應約而至時,是否鬼做亂?”張天師掐指一算,答曰:“是人,非鬼。”玄宗道:“地下作亂,豈是人?定是鬼。”玄宗貴為天子,此話既出,五進士便冤死於洞中。
  此後,玄宗不堪其擾。無奈之下,再請張天師,告以實情,求法解之。天師眉峯緊鎖,思索片刻,歎道:“人死不能復活。皇上真有意成全他們,那就要看他們的造化了。容我試試,請賜一罈。”張天師便作法引魂入壇,符封之。天師交待:“將壇丟入海中,遇人開啟之日,即是進士成仙之時。”玄宗封進士為“代天巡狩”,可遇府吃府,遇縣吃縣。後一乞丐撿到罈子,見其精緻,好奇地揭開符,眾鬼就一溜煙飄出壇當上了“代天巡狩”的“王爺”了。為答謝乞丐開蓋之恩,牲供只准乞丐享用。百姓以“燒王船”之禮來祈求“王爺公”的保佑。此説流傳於廈門一帶。

探尋閩南傳統 瞭解送王船的由來 第6張

  儘管“王爺”的身世眾説紛紜
  但小夥伴們對他的敬畏之情卻有增無減。

小結:目前,送王船主要在同安西柯鎮呂厝村、海滄石塘鎮以及鐘山村、湖裏鍾宅村3個地方的規模較大。每當舉辦時也會吸引大量村民積極參加,相信也會把這傳統永遠發揚光大。這就是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閩南民俗活動——送王船。現在,大家有沒有對送王船有了一定的瞭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