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幸運網

位置:首頁 > 民俗 > 風土人情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資料

提起中國的傳統文化,我們有很多是值得發揚和傳承的,就好比我們對家族文化的重視和對逝者的尊重,中國的清明,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節日,它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佔據重要的地位,今天通過學生手抄報來了解下吧。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資料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傳説寒食節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節日,在民間傳説中寒食節雖與介子推有關,但寒食起源,並非為紀念介子推,而是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即《周禮》所謂“仲春以木鐸修火禁於國中”。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資料 第2張

寒食節是流傳於我國北方中原一帶古代較早的節日,寒食節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上墳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由於北方寒冷,春三月氣温上升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並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據《後漢書》記載,最初的寒食節時間很長,最長的105天,最短的也要近1個月。寒食節期間不得生火,只能生食,對人的健康不利。

關於清明節的手抄報內容圖片資料 第3張

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從官方到民間都有改火的習俗。《周禮》中即明確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每當仲春季節,氣候乾燥,不僅人類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往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後重新鑽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

在禁火與改火期間,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由於古代的禁火制度過於殘酷和嚴厲,並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於是,漢代發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漢代的寒食節,很多地方要禁火一個月,到了唐代,寒食節變成三天,分別叫大寒食、官寒食、小寒食。唐朝之後,寒食節逐漸式微。宋元時期,清明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

小結:清明的歷史來説法眾多,但是中國的精神是同樣的,中國傳統的清明時節不僅僅是一個節日,同時也是一個節氣。